情感始源假想论,小说《梦演春秋》的世界观补充

感谢阅读平易年华的情感始源假想论系列文,这篇却是要重复以前的内容,为情感始源假想论原创世界观构架的小说“梦演春秋”补充一些细节观细节问题。

当然说什么世界观有些胡诌,而且对于别人的胡扯,我也是反感充耳不闻,但如若不胡诌一下,“情感始源假想论”构架世界观的连载小说载体故事总觉得少了些关联,缺少趣意,让人因此雾里看花,之后失去读下去的兴趣。

情感始源假想论,小说《梦演春秋》的世界观补充

这是有可能的,读书就是为了获取知识,或是打发时间,连基本的心理享受都不能,那读书的兴趣再高,自己也会强烈的感到浪费时间。

──充实、欣喜、感动、哀叹,读书不是为了知识就是一场情感的特别交流,站在角色的立场自身的经历他人感同身受,自己不被理解的理解。每一个生命都有过无助与无奈,所以没有曲折、不公、起起落落的故事引人共情几个人会去流泪,又没有情感消磨增长的人生自己能否读懂句里含着的感情。同样,知道故事的善恶是一面之辞,却仍有那么一瞬间麻木的心灵悸动、荡漾,俟让自己感知深久埋藏着的柔软。

情感始源假想论,小说《梦演春秋》的世界观补充

故事里不仅仅有知识,经验,还有维持、塑造情感的感情,情感只有有情感的生物能感觉到他的存在,也只有会使用情感的物种能走出野蛮、倥侗以而发展灿烂的文明。尽管“情感始源假想论”以及故事“梦演春秋”全是空谈谬论,但可以臆想得到:法律、风俗、政治、战争以及家庭、友情等等一系列行为、活动,都需要有情感参与着,情感就是人性或人夸动物所说的灵性,一切作用于人即这个文明的内部的规则都是依托于人性制定,所谓的法律无情,战争血腥,都是在指执行或进行时,而对制定或说决策前谋划者都是要把所有人的情感看到考虑在内的,这或许就是所谓同心同德,‘得其民有道,得其心’吧。

同心同德就是情感的依附或者认肯,漫漫文明对自己世界的规则——风俗、伦常,道德,法律——依附、认肯的基数人数越多这个文明就越能走的长久、富饶、幸福,因为稍有一些智慧的动物都能在危亡时调整种群的内部结构,而且都是义不容辞、慷慨就义、勇往直前的态势,人的智慧当然有过之无不及。

情感始源假想论,小说《梦演春秋》的世界观补充

对于家庭、友情,情感起到的作用或想和‘联系’的假论一样,古代的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等扼制人性的规则也或就是规整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当然,古代的人是用人为的法则,并不是用单纯的情感来辅助助人与人、人与世界联系。

的确,单单以情感或说个人的喜恶来联系周围的世界并很不是稳定,但也正是这样,才能让人纯粹的感觉到爱与被爱、幸福、美满,所以,个人、世界更是有着运用情感的理由。

那么,怎么运用──或先问情感到底是什么呢?

泛泛而言,一个人的情感可以从他的气质、音容、喜好上看出些许。或臆想气质就是个人情感的外露,音容举止又无不透露着一时的情绪以及天长日久情感外化的痕迹。哀、悲、愁、闷、喜、乐、伤,憔悴、枯槁、孤僻、焕发、活泼、沉静,每一种心境都是一种脸上的色彩,不一样心绪的同一人的声音也会有低沉、高亢、和缓、细小、粗犷等等不一样的听觉。再有喜好:从来文静的人不喜欢乱闹乱吵的活动,等等如是。

情感始源假想论,小说《梦演春秋》的世界观补充

当然,有时这些并不能甄别什么,人情世故,园通婉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愿,敷衍与伪善的时候,譬如有长而不俏,顺懁而达,又譬如有坚而缦,有缓而焊等等性格出入,所以才有了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的话。

运用情感就必须先有情感,先有情感就必须心有所住——即人和这个世界的联系。

因此,也可以说先要了解这个世界。当然,个人对世界的解析并不是要听信传统的教条,尽管那些是千百年来流传的真理,但相信它和自己体悟到的心境、自己身临其境的解析是有着天壤的区别,就比如同样是爱与博爱,却在他人那里有着不一样的解析、理解与观念:一:爱人,爱众人。

情感始源假想论,小说《梦演春秋》的世界观补充

二:爱是付出,理解,仁德和包容。博爱就是以此而接纳世间的一切。

三:爱是相互的自由、平等、尊重和对方的幸福,博爱是将其扩展到每一个性命,即存在着就有平等的权利。

四:爱是自我的自私对他人的延伸和共享,博爱是以之推己及人对所有性命的珍爱和怜惜。

一是没有博爱观念者对世俗说教暂时的接受和填充。二和三看似相同但持有其中观念的人处事上却有着难以相让的原则,二追求宽恕一切人和罪过,三却只是尤为的注重人权,接纳而不姑息。四是每个人都能产生的恻隐、怜悯、哀怨、悲壮等等能可激荡人心的情感,而这种博爱就是由自我的情感选择性地爱这些感情,以个人的情感对待有情感的事物,而不是宽容、人权,以及所谓的接纳。

情感始源假想论,小说《梦演春秋》的世界观补充

所以,自由、信义、孝悌等等宏大的观念,同样的结论不同一的理解过程,为人处事极会有着相差相别不一样行为和看法,反之亦然,普通的说教性和世俗性的观念充斥在心却又和自身现实中的解析相异,那是多么的让人迷惘、徘徊和不安。

因此,对社会有益的教条对个人有时却是一种弊端,为减少这种弊端,社会上才会那么的渴求"百家争鸣",有了那句“道可道,非恒道”的至理哲言。

对于所谓的教条,虽然时有困惑着人心,但它却是一个时代甚至所有智慧的总结,当然,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观念,所以,用一个时代的眼光看待另一个时代,不是感到愚昧,就是觉得惊奇。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独特的美,以审美不同而否定另一个时代的美,是野蛮,暴戾的。

人的个人的观念是从周围的环境、文化上采撷并脱而独立的,所谓的文化并不指是一个时代,但相应的却能在了解这个时代的观念后去揣测这个时代中的个人,因而既可以看出现下规则对个人有怎样的影响。

情感始源假想论,小说《梦演春秋》的世界观补充

就另时代的观念普遍的了解方法就是书籍,从孔子删诗留三百,可以臆想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广传却又缺乏真正价值的书籍,这些很难流传千古,但又正是这些真真正正能反映出这个时代的情绪、感情以及近似观念的意识构造。

譬如当下盛行的玄幻,都市,情节跌宕快速,大起大落动荡人心,以个人为圆点却并不辐射外围的理性,大屈大辱、大喜大荣,只是以之为悬念减少了情感上的意义,但同样它反映出时下的情绪外,更反应了人心对公正,平等以及人权的迫切向往,求而不得的心里躁动、苦闷,以及自我主义膨胀的压制。并宏观,有藐视权威,不信任规则,对有神论的戏谑和讽刺,无神主义的推动及对自我价值的展现与安定温馨生活的矛盾徘徊和迷惘。

当然,很多故事都是有着现实生活的痕迹,是个人认为的真实故事。而这些‘真实的故事’和现实中唯有的不同,或就是把苦难简单平淡地讲述。

情感始源假想论,小说《梦演春秋》的世界观补充

就比如‘梦演春秋’二十六章,或许有人会质疑布毛妹妹那么容易相信华生的情节。其实这就像手指碰到火苗快速的躲避一样。人心对无依靠的恐惧,更是希求和他人有些许联系。

就譬如,自己从未见过面的叔伯姨舅等等名谓上的亲人,在没有接触前,世俗的观念影响已经定实了他们在自己心里的位子,夯实了信任的基础,所以尽管这刚刚谋面的人自己不知道秉性、人品,但双方有着知根知底的联系。是的,世俗观念上的知根知底。所以,在布毛妹妹可求,并在心里先下认定了华生后,平易年华认为这样的情节安排并不谬悖。

当然,这些解释这也只是在小说或者儿童世界里,在现实世界成人环境上,不管对方是怎样的品格,还是要看过往是否交集,未来对方的走向自己是否感觉得到。走向或想并不是对方的事业、居住处、人格等等,或是感情可控,那种趋向的轨迹、规则和方向。

仿佛是天方夜谭,情感怎么可控呢?情感确实有着那一种趋向的轨迹、规律以及方向,通常不灵光的规律、轨迹的寻找方法就是:比较。方法浅易,但不得不说有些许功效。

——有功不赏,无过而罚,兔死狐悲。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众人却有着相应的反应。换位思考?广意点说,是你我都一样。众生平等是宗教禅言,高深简易,人多少会不经意间涉及。或也可以说,生活中的智慧宗教有多少在意象里升华。

情感始源假想论,小说《梦演春秋》的世界观补充

感谢大家情感始源假想论,也希望大家关注平易年华的“梦演春秋”,还有,以上观点都是假想,仅供娱乐,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在评论区留下自己的意见,你有更好的想法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