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卑不亢的心态(二)

前面我们讲了烛之武在郑国被秦晋两国围攻的紧急情形之时,受命于郑国国君,千方百计地偷逃郑国国都,前往秦国游说秦穆公放弃帮助晋国攻打郑国,以不卑不亢的态度向秦国公摆事实、讲道理,慷慨陈词、语重心长,既不刺激对方,同时也维护了郑国的尊严。巧妙的运用以“利”攻其心、以“害”析形势、以“史”施离间,成功的化解了一场干戈大战,拯救了命悬一线的郑国,并与秦国结盟友好。

不卑不亢的心态(二)

范 雎 从 魏 国 门 客 到 秦 国 名 相 他 是 怎 么 做 到 的?

古往今来,求人的最高意图是“求仕”,即是求官,一说到求官,很多人会想到蝇营狗苟,卑卑微微地巴结权贵的奴才嘴脸。事实上,真正有才能、有远见的人在求官时,通常都是采取不卑不亢的态度,有的还甚至会利用“欲擒故纵”。战国时期秦国名相范睢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有一次,范睢求人向秦昭王举报家门道:“现有魏国张禄先生智才非凡,为天下辩士,他要求见大王,还说秦国势如累卵,失张禄则危,但这些话可当面说,不可代传。”很明显,范睢此举是故作危言,耸人听闻,只是想引起秦昭王的看重。然而,秦昭王觉得天下策士、辩士往往有名无实,并没去搭理。就这样,范睢在秦国住下等旅店,咽粗茶淡饭,在郁郁不得志中度过了两年的时光。

公元前270年,秦丞相穰侯,魏冉带兵跨韩、魏两国而攻齐国,占领刚、寿两地,扩充自己的封邑陶,从而进一步加强自己的实力。这就给范睢进攻政敌提供了机会,他在对昭王内心世界长期揣摩、分析和推断的基础上,果断而大胆地再一次上书秦昭王,阐明大义,分析时弊而又紧紧抓住秦昭王的心。

范雎的这篇说辞,说明了两点颇有可贵的想法:其一,他主张选贤任能,奖励军功、事功,反对用贵任亲(在血缘纽带的早期封建社会里,这无疑是闪点);其二,他攻击了权贵专权专利的事实,指出了枝繁干弱的弊端,这对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君主的统治地位,无疑是很有见地的,并且此语击中了秦昭王的心病。秦昭王处在宗亲贵戚的围绕中,贵族私家渐渐重于王室,他早有“如芒刺在背”之感,所以对这样的谏词自然十分重视。尤其是范雎在信末尾故意有含蓄隐秘之语,使秦昭王浮想不止,吊起了他的胃口,紧接着又信誓旦旦地说出其言的绝妙效用,能够震耳发聩,使秦昭王不得不召见他。从这里可以看出,范雎不但胸藏治国韬略,而且在求人重视方面也是工于心计。

果然,秦昭王见信大喜,当下传令用专车召见!

不卑不亢的心态(二)

范雎进入秦宫,早已成竹在胸,但还是假如不知地的直接闯入皇宫禁地“永巷”,看到秦昭王被人簇拥而来,他佯装不趋不避。一个宦官看到,快步上前训斥道:“大王到,为何还不回避!”范雎并不害怕,却反唇相讥到:秦国何时有王,独有太后和穰侯!说吧,继续前行不顾。范雎此举是冒一定风险的,但是就这一句表面上好像冒犯的话,恰恰说中了秦昭王的要害,收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秦昭王听出弦外之音,反而将范雎引入宫内密室,喝退左右,用接待上宾的礼数接待他,单独和他交范雎很会虚实之道,并能恰到好处的掌握火候。秦昭王越是急切的请教高见,范雎愈是慢条斯理地避实就虚。秦昭王恭恭敬敬地问道:先生拿什么来赐教寡人?范雎却再三地故弄玄虚,“诺诺”,避而不答。像这样几次后,秦昭王深施大礼,苦苦哀求道:先生难道不愿意赐教吗?范雎见秦昭王求教心切,这才婉言回答:臣不敢如此。臣听说,最初吕尚遇到周文王的时候,只是个渔夫,在渭水北岸垂钓在这种情形下,彼此的关系可以说是陌生的。最后两人一谈,文王就委任他做太师,请他同车回去,这是他们聊得深啊。因此,文王果真得到吕尚为他建立功勋,占据天下而自身成为帝王。如果文王因为跟吕尚疏远而不跟他深谈,那就没有天子的德行,文王、武王也就不能成为王了。范雎特意把眼前的秦昭王与古代的圣贤相连,既让秦昭王的虚荣心得到满足,又激励他礼贤下士。范雎还以吕尚自比,把自己放在贤相的位置。假如秦昭王推脱他就相当于把自己贬到桀、纣行列,这肯定能使对方就范,谈话自然而然就会顺着他的意思进行下去。

接着范雎说到:臣为客居异乡之臣,平常与大王没有什么交往,而要说的都是纠正国君偏差错失的事。处在人家骨肉之间,臣子乐意献上一片肤浅的忠诚,却不知大王是怎么想的,因此大王连问三次而不回答,就是这个原因。臣不是畏死而不进言,就算知道今天说在前面,明天受死刑在后面,臣也不怕。大王若真能听取臣的话,死不足成为臣的祸殃,流亡不值

为臣子所担心,浑身涂漆就好比生癞疮,披头散发佯装发狂,不足成为臣的廉耻。

五帝这样的圣人要死,三王这样的仁人要死,五伯这样的贤人要死,乌获这样的大力士要死,孟奔、夏育这样的勇士要死,从这些可以了解到,死是人不能逃避的。处在难免一死的情况下,可以对秦国略有益处,这就是臣最大的希望了,臣还顾及什么呢?伍子胥藏在袋子里混接出韶关,夜间赶路,白天躲藏,到了蓤水,没东西吃, 爬着行、坐着走,在吴市讨饭,最后振兴了吴国,使吴国阖闾成为霸主。如果臣进献计策能像伍子胥助吴王阖闾那样成就霸业,就是把我紧闭起来,一辈子不见大王,只要臣的主张能得到实施,臣还担心什么呢?箕子、接舆他们,浑身涂漆就像生癞疮,披头散发佯装发狂,可是对殷朝、楚国没起到好处。如果臣可以有箕子、接舆相同的行为,浑身涂漆能让臣觉得对贤明的君主有点帮助,这就是臣最大的价值了,臣又有什么廉耻呢?臣所担心的是,臣死以后,天下人看到臣尽了忠而身体倒下,那么,以后就再没有人想到秦国来了.......”

这番慷慨悲壮之词提高了一个境界,先是披肝沥胆,晓之以情感召秦昭王,接着晓之以理析以厉害,以杀贤误国震慑秦昭王,为自己的人身、地位争取了更大的安全系数。

经过充分的铺垫,范雎最后才说到实质问题,指出了秦国的弊端和隐患:大王上怕太后的威严,下受到奸臣的伪装迷惑,身在深宫,终身受到欺骗,没法洞察奸佞。这样下去,大则王室覆灭,小则自身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这才是臣最担心的!.......

事实上,上述之弊端虽的确存在,但并不是治理秦国的当务之急。范雎之所以要大论此事,意在用强干弱枝来迎合秦昭王,同时趁机推翻自己以后立足秦朝廷的政敌,从而树立自己在朝廷的地位。

恰恰因为范雎言必有中,秦昭王才推心置腹地答道:秦国远离中原,僻处西北,寡人又愚笨而不圣贤,先生竟能光临此地,这是上天要带来给寡人,从而使先王的宗庙得以存在啊!寡人能够受到先生的教导,这是上天降幅于先生而不遗弃自己的儿子啊!先生为什么这么说呢?事不管大小,上到太后,下到大臣,全都盼望先生引导寡人,不要怀疑寡人啊!

从那以后,范雎取信于秦昭王,得以跻身朝廷,不久,范雎再一次 拜见秦昭王,提出了有名的“远交近攻”的战略原则,这是范雎对秦国的杰出贡献。这个战略计策不但为秦国以后兼并六国、最后统一中国打下了战略基础,而且对后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为中国政治、外交思想史增加了光辉的一笔。范雎是在求仕,但是从上面的交谈过程中,我们一点感觉不到他恳求、乞求的成分,恰恰相反,被求者秦昭王却一直在恳求、乞求求人者范雎,求他赐教。之所以有这样的情况出现,一方面是由于秦昭王确实面临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需要有高人指导;另一方面,更主要的原因是范雎一直把握不卑不亢的求人原则,一直掌握着谈话与谈判的主动权。最终以不卑不亢求人气势再加上必要的才干、智慧,让范雎走上了功成名就的仕途......

生活中,有些人之所以不会办事,办事容易办砸,很大一部分归咎于他的心里素质不过硬。有的人一见到强大的对手就胆怯、自卑,而遇到弱势群体又容易自傲。所以我们要学会处事,要进行人际交往,就要走出这些心里误区,做的不卑不亢。

箴言:在求人办事的时候,态度不卑不亢,让对方对你产生一种特殊的感觉,从而对你另眼先看,这很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