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治村印象

奥治村印象


2019年国庆期间,好友赵英科邀请到了他的老家奥治村,虽然时间短暂,但是还是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奥治村位于长治市平顺县阳高乡,村子不大,村落占地约0.75平方公里,有400余户人家,位于平顺县境东北部,国家4A级旅游区太行水乡黄金地段,西临浊漳河和潞林公路,全村国土面积2.8万亩,1290口人。

在山西省平顺县,沿省道甘林线走到阳高乡境内一个拐弯处,可以看到浊漳河对岸陡峭的山坡上,遍布房屋,土墙灰瓦,错落有致,每间房子都能得到阳光照射,这个村名叫奥治,这是个古怪的名字,说起她来来历,原来是和大禹治水有关。 据战国时期的地理文献《禹贡》记载,大禹疏通盂门壶口之后,导水出龙门口,经风陵渡三门峡曲折东流,入茺州平原。然后又向东治理覃怀和横流和漳水。

因此,上党地区特别是平顺关于禹的传说有很多。这个位于平顺县阳高乡的奥治村西有一道沟,名为错錾沟,相传就是大禹治水的一处遗址。《平顺县志》记载:传言伯鲧治水至此引漳南行功不成,禹因势利导去其壅塞漳始东流,疏凿之痕至今犹存。”

大禹因治水功惠于民,因而受民拥戴,舜禅位于斯,使其成为部落联盟之首领。大禹治水的故事流传千古,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其遗迹、遗祠遍及漳河两岸,存世之多尤属平顺,而奥治一社之内就遗有4座禹庙。尤为重要的是,错堑沟、禹王葬等传颂了鲧禹父子两代治河的伟绩,在中国颂胜讳败传统文化的影响下,鲧迹的遗存甚是难得。

奥治不仅留传下许多大禹治水的美丽传说和动人故事,还遗存了禹王洞、禹王葬、禹旮旯、禹王井等大禹治水的传说遗迹,是大禹治漳传说文化的重要补充和佐证,深入发掘整理研究,使之成为奥治村丰厚的文化财富,展示利用的重要资源。

传说古时候,漳河水泛滥成灾,百姓苦不堪言,尧派鲧来治理浊漳河,鲧盲目地在奥治村西的石山上向南挖渠开沟,费了好多年才挖通,但是由于南面比北面地势还高,水还是流不出去,后来又派禹来继续治理漳河,禹详细查看地形之后决定向东引水,带领民众凿石排滩疏通河道。


奥治村印象


经过几个寒暑的苦干,浊漳水顺流东下,水患平息。人们为了让后代永远记住治水的艰难,从此把奥治村西鲧带人错凿开的沟渠叫做“错錾沟”,这个“錾”就是凿的意思。把禹住过的地方叫“禹旮旯”。《平顺县志》里还记载一首古诗来说这件事: 天造漳流塞未通,重华遴选拜司空。 鲧侯忘竭南山力,禹圣终收东海功。 石上凿痕千古异,台端庙貌万方同。

虽然有了传说故事,但“奥治”村名的来历,仍不知所云,相关书上也没说清楚。村中走访老人,说法不一,有人说这个村原来还有个名叫“鱼治”,后来才叫成奥治,因为原来这个村子的形状象个鱼形,这种说法不确切,或许应该是“禹治”,可能是百姓不知道这个“禹”字,所以才有“鱼”的说法。可无论是“禹”还是“鱼”都和“奥”字不沾边。

翻开《现代汉语词典》,看这个“奥”字还有什么解释,1、深;2、古时房屋的西南角,也泛指房屋深处;3、姓。并没有和“水”以及“禹”有关的意思,但在同一页上却发现一个生字,“奥”字加个左耳旁,意思是河岸弯曲的地方,正是奥治村位置的正确描述。而且这个字是个多音字,既念“奥”,又念“禹” !或许奥治村名的来历与这个字有关?这个字是古字,早已不用。猜想,可能是古人为了写着方便,就去掉那个耳朵旁,叫做奥治。意思是这个河岸弯曲的地方得到了治理。

《平顺县志》里还记载一首古诗:
天造漳流塞未通,重华遴选拜司空。

鲧侯忘竭南山力,禹圣终收东海功。

石上凿痕千古异,台端庙貌万方同。

徘徊不尽伤心事,徒彻联依千盅风。

这样一个小山村,不仅有着美好传说,更有灿烂的古建筑文明和醇厚厚的民风民俗。 在奥治村有一片保存完好的古院落,建筑古色古香,就在村里的大禹庙后,经过询问,这是一个家族的四座院落,有接待来客的正院,有书院,还有供女眷们居住的院落,它们不象是同时建起的,正院的匾额上留有当初主人的名字“刘峻德”。保存最好的是书院,那些窗棂都没有损坏,砖雕木雕都精美无比,堪称精品。 这个村的传统技艺是木匠,建房筑庙,雕花刻图,远近闻名。

房子依自然坡势构筑,道路也是顺地势曲折回转于其间,与平地而建的村庄形成强烈的对比。虽然一些红砖红瓦的民居穿插其间,但村落总体格局风貌依旧,是一处具有上党山区坡地人居特点的、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代村落,是一处保存了明代晚期以来庙宇、民居遗存的具有历史风貌的古村落。

因大禹治水而留名的国家级传统村落奥治村内,有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遗迹,有浓缩千年的民俗文化、信仰文化,有凝聚北方民居建筑精华的刘家大院。人文遗址和太行风情交相辉映,士商文化和祭祀民俗珠璧交辉,建筑艺术与哲匠传承相映成趣,无穷魅力成就了一个藏在太行山间的水岸古村落。


奥治村印象


这个古村落里,传承久远哲匠多,在奥治村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各式古老建筑,尤其是在刘家大院、赵家大院、任家进士院以及大禹庙、关帝庙戏台等处,处处可见精美的砖木石雕,这些雕刻从选材、图案设计到施工雕刻,全部是当地村里的工匠所为,更别说一栋栋各式房屋建筑了。

这让人不得不惊叹奥治村的建造实力和工匠的技艺水平,这些能工巧匠就是建筑学中所称的哲匠。由于有众多的哲匠,以及良好的传承,奥治村至今还保持有完整的古建施工技术,从土坯砖的夯制、板瓦筒瓦的烧制、梁柱构件的制作,到房屋的砌筑、门窗的雕刻,一应建房所需手艺技艺,奥治村的村民们都沿袭着古老的传统工艺手法,将建筑工艺传承至今。

村子里有百余年以上历史的古建筑不说,最近的杰作就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村民们自发修复的大禹庙戏台。前文讲述过戏台的奇特和精彩,可是外人不知道,1956年正月十九农民剧团在此唱戏时,不慎失火,将戏台、东西廊坊全部烧毁。为保留这珍贵的文化遗迹,恢复古迹原貌,奥治村自力更生,全村哲匠们,木工、石匠、泥瓦工等全部参加重建,按照原貌重现昔日风采。所用的木材、砖瓦、脊兽等全部是本村采集和烧制。

历时一年有余,戏台终于原样重现。唯一有些变化的就是,阑额上增添了一些木雕三国演义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