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巴传统节日与习俗:忌戊

编者按:弘扬我县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赋予的责任,也是传承文化根脉、共筑文化自信的时代命题。2020年6月13日为文化遗产日,按照国家文物局要求,展开以“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为主题的宣传活动。镇巴县博物馆从即日起,以传统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曲艺、传统礼仪与节庆等国家级、省级、市县级重点民间文化遗产项目,采用文学作品形式进行介绍,向公众呈现我县丰厚的民间文化遗产资源和优秀的民间艺人风采,宣传展示我县民间文化保护成果。

传统生产生活习俗

忌 戊

文/郝明森


镇巴传统节日与习俗:忌戊


“正月十一‘忌戊’了,不能动土、不能扫地哦…..”王大妈逢人便说。“我们比你还晓得呢!还需你说。”村里人都嫌她啰嗦,对她的善意提醒不屑一顾。那时,我还不知道啥叫忌戊,听到有很多的讲究只觉得很好玩,回去问了母亲才知道:每年立春后的第一个戊日为头头戊,以后每十天一戊,连续忌五个戊,谓之“五戊大社”。听说这种习俗在秦巴山区延续了千百年,特别是种庄稼的农村人对 “忌戊”显得特别重要,几乎演变为不是节日的节日了。

“忌戊”这天,全村的大人小孩都得到轻松,不挑水、不扫地、不上山砍柴、不下地干活等,家家户户提前做好房屋内外的清洁卫生、提前给水缸里挑满水。为了防止小孩犯忌,锄头、柴刀、扫把、针等都藏起来,如果有小孩犯忌,一定是要打屁股的。

我们这里有句话“正月里都是年”,就是说,正月都可以去各个亲戚家拜年,给长辈、给师长、给朋友们拜年。因此,不光是初几的,只要正月没完头,每天都是走亲戚拜年的日子,真要是说整个正月都可以拜年,确实有些夸张了。“来而不往非礼也”,中国人是讲究礼尚往来的,尤其在过年的时候亲友之间要互相走访拜年。

农村人忙于活路,比如给亲友拜年脱不开身,就会提前打招呼说,近来忙哟,等忌戊那天才到你家来耍哟!于是,忌戊这天,也是乡民们难得消遣的日子,就给过节一样,家家户户都准备着待客的好茶饭,人们走亲访友,去亲人家里吃一餐饭,然后和亲人一起聊聊家常,显得其乐融融。


镇巴传统节日与习俗:忌戊


记得一年忌第三个戊,母亲领我们去赶场。平时忙于农活,家里需要购买油盐酱醋之类的生活必须用品,只有等忌戊这个闲日子去办理。刚好这天家里没人,集体猪场的刘老憨端了一撮瓢麦子,用了我家房檐下的小磨,母亲回来后看见石磨上粘着的面粉,感觉犯大忌了,连忙跑去跟他论理。

刘老憨连比带划地解释说,他一个多年不见的老朋友来了,磨点面粉炸酥肉,他也晓得忌戊,以为不能动土,但不晓得还忌推磨。实际上也怪母亲自己,她提前没有提醒,看见刘老憨内疚的样子,在也不好多说啥,临走时叮咛他说,以后忌戊不敢推磨,不然要刮大风摧毁庄稼的。

往往事情有巧合的时候,刚好是包谷正抽蕊的季节,一天突然风雨交加,一阵狂风把我家门前自留地的一片包谷吹倒了,母亲心疼得要命,不停地埋怨刘老憨。第二天早上风停雨住,母亲早早起来砍了一些小竹竿,准备把吹倒的包谷苗扶起来,插上竹竿把吹倒的包谷面绑在上面。她刚到地边,发现吹倒的包谷苗早被人扶持好了,折断的清理出来,整整齐齐地堆放在地边。她差异之间抬起头,看见刘老憨抱着剩下的小竹杆正往回走。

从此以后,刘老憨只要看见刮风后,就要过来看看这块苞谷地,任凭母亲劝说他也不听。正是包谷收获的季节,一天早上,我们都还没起床,母亲听见有人在敲门,开门一看是刘老憨扛着一个蛇皮口袋,气喘咻咻地说:你家包谷减产了,都怪我没忌好戊,这是补偿的损失。母亲连忙推迟,让他赶快拿回去,他撂下口袋跑了,任凭母亲的喊叫也不回头。

母亲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唉!这个刘老憨呀!咋那么当回事呢!”她想了想,把善于做思想工作的父亲喊起床,让他把包谷给送回去,转身上楼取下一块腊肉,从箱子里翻出一双布鞋,一起送给他,父亲乐呵呵地去了。


镇巴传统节日与习俗:忌戊


这件事就这样结束了,两年后,刘老憨病了,打针吃药都不顶事,左邻右舍都去看他,问他还有啥放心不下的,他睁开眼睛,看见母亲也在旁边,有气无力地对她说:“我对不起你们,没忌好戊,害得粮食减产,你们不但不怪我,反而给我腊肉吃,还给我鞋穿……”母亲一听这话,转身跑出门大哭起来。

刘老憨走了,忌戊的习俗还是外孙打灯笼——照旧(舅)。同样是一年的正月的第一个忌戊日,王大妈的大儿子在县城工作,春节过后带回来一个城里媳妇。起床后忙着找梳子,找不见就问王大妈,王大妈说她藏了,今天忌戊不能梳头。媳妇马上不高兴了,说是一个烂梳子都怕她用还藏了,挎包一提哭闹着要回城,王大妈只好拿出梳子,母子俩劝说半天才作罢,儿媳走后,没忌好头戊成了王大妈的一块心病,儿媳回城后逢人就说,她老人婆人差劲,一个烂梳子怕她用还藏起来,以后再也不回去了……

为什么要“忌戊”?后来我听老辈子的人讲,挑水、往外泼水,意味着来年要发洪水冲毁庄稼;推磨、梳头和扫地了,则来年风大;动土了,庄稼无收,用针伤了龙王的眼睛,不降雨。为了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村民们谁也不愿去犯忌。

镇巴传统节日与习俗:忌戊


大汉天子武帝刘彻,就是一个倡导“忌戊”的人。据《九天神霄戊日禁忌》记载:“昔日武帝好道求仙,于元丰元年七月望日,感西王母降临,帝问曰:‘世间虫蝗、水旱之灾缘何而来?’王母曰:‘此皆下民无知,四季之内,六戊之日犁除田地,冒犯阴阳之禁忌,致使水泽不降,百谷不收,民遭饥谨。’帝曰:‘戊禁最重,如何禳解,可免此灾?’王母曰:‘戊禁最重,无法禳解。

不惟虫蝗水旱之灾然,四时所犯,各有灾殃,必当禁之。每年自立春之日起,第一个戊日为头戊,每戊十天,共五戊,凡遇戊日不动土。”这一传统习俗在秦巴山区延续多年,直到后来的移民搬迁和农民外出务工,种庄稼的越来越少了,才被人们渐渐淡忘。

现在的传统节日和习俗远远不象小时候那样有意义,人情世故越来越淡了,很多习俗成为了一种流于表面的形式。

比如逢年过节给我的感觉,一个字,累!走亲访友,无论是走亲戚的拜访,还是礼节性的拜访,也无论感谢性的拜访,或者是串门式的拜访,这些情的互动来源于一个“聚”字。一个“聚”字在中国人的心中缠绕了几千年,“聚”当然是美好的,深含了一份骨肉亲情和乡土情结。漂泊在外、背井离乡到底令人心酸。

在人们的脑海里: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只是一种习俗,人们只需要遵照这样的习俗,在人们的身上似乎只剩下了表面。去拜访一下某人吧,这或许是他们认为这是习俗的一部分,那种敬意虽有,却没有一种真情实感。这样的感觉我也有,许多时候为了面子,为了应酬,不拜访不好,去拜访纯属是无奈和应付。

这样的时候,更留恋和怀念小时候过年时的情景,如今时过境迁,城市越来越大,高楼越来越高,人口越来越密,但是人心却越来越远。所以,现在的走亲访友太多时候让人感觉到的传统习俗味淡了,亲情淡了,友情淡了,乡情更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