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人出个县城都难,那些牛人是如何做到名传天下的呢?

晨暮昏昏


每个朝代都有很多名人,咱们以早期东汉末年三国纷争,群雄逐鹿说起。

1、名士之名,确系口口相传而来,但名满天下,未必能传到当时处境相当糟糕的农民当中去,因为农民伯伯要给世家豪强老爷们种地,乱世还要更加卖力为军阀们耕作交军粮。

2、汉魏虽然交通闭塞,云游四方对于世家和豪强来说问题不大,因为人家至少有钱,慢慢闲晃就行。寒门子弟、落魄世家可能悬一些,但是时值乱世,不然诸葛亮好好一个琅琊人,怎么跑到荆州做名士去了?

3、汉末名士很少有徒具虚名如许文休者,卢植能教书也能讨贼,郑玄研究经学至今圈内有名,不能因为他们做不得诸侯就说是“徒具虚名”。汉末名士素质比两晋高,与汉末的政局(寺人外戚乱政)、风气(太学生好清议)、时机(黄巾起党锢赦)以及儒学中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读书人使命有关。

4、两晋名士徒具虚名者比比皆是,要怪魏末司马家玩政治高压。抛开贾充这类会钻营的马屁精不谈,昔年好清议者在魏末不是被杀,便是由于家庭因素或借酒麻痹或装疯卖傻来苟活,这后一种人中的佼佼者如阮籍,因时人同情外加本身确实有才,被赞为风流名士。等到晋吞汉吴开太平、魏末名士埋黄土,世家豪强子弟学了些前辈的皮毛,黄鼠狼生耗子一窝不如一窝,到了“阿堵物”的时代,已经可以说是优伶遍朝堂了。

5、寒门子弟的待遇在汉初还是不错的,朱买臣家贫,但才华横溢,穷兵黩武帝也会给他个官做;汉末情况不比汉初,因为庙堂有世家、江湖有豪强,但只要有才华,得到游学士子的好评与宣传,赶上外戚宦官激发儒生使命感,要想做官也不算太难;魏初搞“九品中正制”,开始时也还能选拔些寒门高品之人;魏末政治高压、晋初一统天下,两晋世家豪强虽文武两道一代不如一代,整人却是学了个炉火纯青,压制寒门子弟做文官的出路,使得庶族要凭战场拼命来出人头地,待遇比之前差得远了。





叶不修呀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可见在古代想名传天下,有多难,但真的如此难吗?哪些历史上名传天下的牛人们,是如何做到的呢?


在信息传播不发达的古代,那些家世显赫,自带光环的名门之后,成名是容易些,而普通的寒门学子,想要出名,的确很难,但只要用对方法,名传天下还是可以做到的

一 )找到合适的平台

一个人再有才干,如无人能识,就如空谷幽兰,寂寞独开,只有找到适合自己平台,才可能艳压群芳。

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苏秦,师从名师谷鬼子,同窗有孙膑、庞涓、张仪,个顶个高材生,都是才高八斗,文杠杠凭的社会才俊。早年出道之时的苏秦,就因没有找到合适的平台,最后搞得自己连饭都吃不上了,只好回家啃老。

后期苏秦找到了燕国这个合适的平台,才华得到充分的展示,以合纵之说联合六国,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让自己名扬天下。

传说,合纵成功后,苏秦自楚北上,向赵王复命,途经洛阳。各诸侯送行的规模,气派比得上帝王。周显王听到这个消息都感到害怕,专门为他清扫道路,并派人到郊外犒劳。

所以说,找对平台乃成名要素之一。

二) 有高品质朋友圈

每个人的人生际遇与其交往的人有很大的关系,人从来都不是形单影只的,往往是一个群体,组成一个朋友圈,彼此欣赏,相互刷屏,形成一个优质的组合,互粉互推。

三国的诸葛亮,未出山前,就是一介布衣,躬耕于南阳,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可不普通的是,他有高品质的朋友圈:"水镜先生"司马徵、庞统、崔州平、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

诸葛亮能在谋士如云的三国,脱颖而出,均与他的朋友圈有关,司马徵的“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为引,徐庶力荐为始,崔州平、石广元的盘敲侧击。先期吊足了刘备的胃口,才有刘皇叔三顾茅庐,恭请诸葛亮出山,并委以重任的故事发生,才有诸葛亮的名动天下。

所以说,高品质朋友圈乃成名要素之二。

三) 善借他人口,打造高光人设

人有没有名气,自己说了不算,要从别人的口中宣扬出去,才有说服力,可要别人传,就一定要有不同于常人的谈资。

中国史上六大奇人之一的姜子牙,前半生的生活可以说是潦倒不堪,一贫如洗,为了生活姜子牙曾做过屠夫、小商贩,曾屠牛朝歌,卖食棘津,到了六七十岁才娶上老婆。

后来姜子牙听说周文王广纳贤士、他觉得这是机会,可他姜子牙想:我这年纪大,名气小,见不见的到文王,还真不好说,可如何让文王知道他呢?

就有了:立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 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钩来!”

如此奇人奇事自然传的快了,最终故事传到了文王的耳中,他就亲自来看姜太公,姜子牙才有机会展现他奇才雄略,让文王尊其为师,姜子牙从此名传天下。

所以说,善借他人口,打造高光人设乃成名要素之三。

所谓古之成名者,世人皆观其风光之时。

却不知,苏秦亦曾锥刺股,诸葛亦有苦寒窗,太公垂钓渭水日,已是人生古稀时。

图片部分来自网络,侵联删除


文刀木公


例如诸葛亮,没当官的时候也就每天窝在家里读书,为什么当时全荆州的人都知道他有才呢?刘皇叔也是听了别人夸他,才亲自去三顾茅庐的。诸葛亮这个穷书生,到底是怎么做到名扬荆州的呢?

我不太研究三国时期的历史,但通过研究两汉之前的历史,我发现了古人成名的诀窍。这个回答就借着《三国演义》中名人诸葛亮的事迹,来告诉读者古人的成名之路。

在古代,如何名扬天下?

首先应该明白,何谓“名扬天下”?古时候可不像现代,现代有九年义务教育,每个人都要读书,个人想要出名,就需要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

在古代,普通的老百姓是很难有学习的机会的,一是农事繁忙没时间读,二是家里穷请不起私塾的老师。

古代的所谓出名,就是在人数极少的“知识圈”出名,那些能接受到教育的人毕竟是极少数的,想在一个小圈子里出名所需要耗费的精力就比较少,成功率也就比较高。

刘皇叔知道诸葛亮有才,可不是听了老百姓的夸赞,而是他从荆州的那些名士的口中得来的。

这样分析就可以得知了,诸葛亮只是在荆州的“名士圈”里有名。

诸葛亮是怎么做到的?

刘皇叔三顾茅庐,有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茅庐里的学童告诉刘皇叔说:我家先生有事出门了,或是出去游山玩水绘制地图去了。

诸葛亮这种人,难道真的不想做官吗?他用毕生的经历去读书,他关系天下大势,难道他就不期待能有个贤明的君主任用他吗?

所以诸葛亮不是不想见刘皇叔,他只是想考验皇叔的耐心。

有一个问题就出来了,诸葛亮两次不在茅庐之内,他到底跑哪里去了,他去干嘛了?

游山玩水、绘制地图都是虚言,他实际上是去见那些荆州名士去了。

古代的名士们,动不动就十几个或是几十个聚在一起游山玩水,他们大多没有一官半职,又大多都想出人头地,难道就真的都耐得住性子,每天把全部的精力耗费在那山水之间吗?

游山玩水不止是一种娱乐的项目,更是一种交朋结友的方法。

比如说某个名士与当地太守很熟,他身边就必定会聚集一大批学士。

那些人聚在他身边的目的,无非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通过他的推荐,而得到太守的欣赏。

况且古代知识圈内的人太少了,朝廷需要这些人效力,谁能保证某人突然就飞黄腾达了呢?

古代有句俗语:“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比如有几十个名士经常见聚在一起,如果其中有一人飞黄腾达了,那就代表其他人也离飞黄腾达不远了。

一个人去朝廷做官,必定会结交大量的王公大臣,那些王公大臣也需要有人效力,有的需要辅助自己的谋臣,有些需要献计献策的食客。

人才需求是不间断的,只要你有机会,就可以出人头地,而结交大量名士圈的朋友,就能把握更多出名的机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