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人出個縣城都難,那些牛人是如何做到名傳天下的呢?

晨暮昏昏


每個朝代都有很多名人,咱們以早期東漢末年三國紛爭,群雄逐鹿說起。

1、名士之名,確係口口相傳而來,但名滿天下,未必能傳到當時處境相當糟糕的農民當中去,因為農民伯伯要給世家豪強老爺們種地,亂世還要更加賣力為軍閥們耕作交軍糧。

2、漢魏雖然交通閉塞,雲遊四方對於世家和豪強來說問題不大,因為人家至少有錢,慢慢閒晃就行。寒門子弟、落魄世家可能懸一些,但是時值亂世,不然諸葛亮好好一個琅琊人,怎麼跑到荊州做名士去了?

3、漢末名士很少有徒具虛名如許文休者,盧植能教書也能討賊,鄭玄研究經學至今圈內有名,不能因為他們做不得諸侯就說是“徒具虛名”。漢末名士素質比兩晉高,與漢末的政局(寺人外戚亂政)、風氣(太學生好清議)、時機(黃巾起黨錮赦)以及儒學中強調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讀書人使命有關。

4、兩晉名士徒具虛名者比比皆是,要怪魏末司馬家玩政治高壓。拋開賈充這類會鑽營的馬屁精不談,昔年好清議者在魏末不是被殺,便是由於家庭因素或借酒麻痺或裝瘋賣傻來苟活,這後一種人中的佼佼者如阮籍,因時人同情外加本身確實有才,被贊為風流名士。等到晉吞漢吳開太平、魏末名士埋黃土,世家豪強子弟學了些前輩的皮毛,黃鼠狼生耗子一窩不如一窩,到了“阿堵物”的時代,已經可以說是優伶遍朝堂了。

5、寒門子弟的待遇在漢初還是不錯的,朱買臣家貧,但才華橫溢,窮兵黷武帝也會給他個官做;漢末情況不比漢初,因為廟堂有世家、江湖有豪強,但只要有才華,得到遊學士子的好評與宣傳,趕上外戚宦官激發儒生使命感,要想做官也不算太難;魏初搞“九品中正制”,開始時也還能選拔些寒門高品之人;魏末政治高壓、晉初一統天下,兩晉世家豪強雖文武兩道一代不如一代,整人卻是學了個爐火純青,壓制寒門子弟做文官的出路,使得庶族要憑戰場拼命來出人頭地,待遇比之前差得遠了。





葉不修呀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可見在古代想名傳天下,有多難,但真的如此難嗎?哪些歷史上名傳天下的牛人們,是如何做到的呢?


在信息傳播不發達的古代,那些家世顯赫,自帶光環的名門之後,成名是容易些,而普通的寒門學子,想要出名,的確很難,但只要用對方法,名傳天下還是可以做到的

一 )找到合適的平臺

一個人再有才幹,如無人能識,就如空谷幽蘭,寂寞獨開,只有找到適合自己平臺,才可能豔壓群芳。

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蘇秦,師從名師谷鬼子,同窗有孫臏、龐涓、張儀,個頂個高材生,都是才高八斗,文槓槓憑的社會才俊。早年出道之時的蘇秦,就因沒有找到合適的平臺,最後搞得自己連飯都吃不上了,只好回家啃老。

後期蘇秦找到了燕國這個合適的平臺,才華得到充分的展示,以合縱之說聯合六國,任"從約長",兼佩六國相印,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關,讓自己名揚天下。

傳說,合縱成功後,蘇秦自楚北上,向趙王覆命,途經洛陽。各諸侯送行的規模,氣派比得上帝王。周顯王聽到這個消息都感到害怕,專門為他清掃道路,並派人到郊外犒勞。

所以說,找對平臺乃成名要素之一。

二) 有高品質朋友圈

每個人的人生際遇與其交往的人有很大的關係,人從來都不是形單影隻的,往往是一個群體,組成一個朋友圈,彼此欣賞,相互刷屏,形成一個優質的組合,互粉互推。

三國的諸葛亮,未出山前,就是一介布衣,躬耕於南陽,過著普通人的生活,可不普通的是,他有高品質的朋友圈:"水鏡先生"司馬徵、龐統、崔州平、徐庶、石廣元、孟公威等,

諸葛亮能在謀士如雲的三國,脫穎而出,均與他的朋友圈有關,司馬徵的“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為引,徐庶力薦為始,崔州平、石廣元的盤敲側擊。先期吊足了劉備的胃口,才有劉皇叔三顧茅廬,恭請諸葛亮出山,並委以重任的故事發生,才有諸葛亮的名動天下。

所以說,高品質朋友圈乃成名要素之二。

三) 善借他人口,打造高光人設

人有沒有名氣,自己說了不算,要從別人的口中宣揚出去,才有說服力,可要別人傳,就一定要有不同於常人的談資。

中國史上六大奇人之一的姜子牙,前半生的生活可以說是潦倒不堪,一貧如洗,為了生活姜子牙曾做過屠夫、小商販,曾屠牛朝歌,賣食棘津,到了六七十歲才娶上老婆。

後來姜子牙聽說周文王廣納賢士、他覺得這是機會,可他姜子牙想:我這年紀大,名氣小,見不見的到文王,還真不好說,可如何讓文王知道他呢?

就有了:立鉤釣渭水之魚,不用香餌之食,離水面三尺, 尚自言曰:”負命者上鉤來!”

如此奇人奇事自然傳的快了,最終故事傳到了文王的耳中,他就親自來看姜太公,姜子牙才有機會展現他奇才雄略,讓文王尊其為師,姜子牙從此名傳天下。

所以說,善借他人口,打造高光人設乃成名要素之三。

所謂古之成名者,世人皆觀其風光之時。

卻不知,蘇秦亦曾錐刺股,諸葛亦有苦寒窗,太公垂釣渭水日,已是人生古稀時。

圖片部分來自網絡,侵聯刪除


文刀木公


例如諸葛亮,沒當官的時候也就每天窩在家裡讀書,為什麼當時全荊州的人都知道他有才呢?劉皇叔也是聽了別人誇他,才親自去三顧茅廬的。諸葛亮這個窮書生,到底是怎麼做到名揚荊州的呢?

我不太研究三國時期的歷史,但通過研究兩漢之前的歷史,我發現了古人成名的訣竅。這個回答就藉著《三國演義》中名人諸葛亮的事蹟,來告訴讀者古人的成名之路。

在古代,如何名揚天下?

首先應該明白,何謂“名揚天下”?古時候可不像現代,現代有九年義務教育,每個人都要讀書,個人想要出名,就需要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可。

在古代,普通的老百姓是很難有學習的機會的,一是農事繁忙沒時間讀,二是家裡窮請不起私塾的老師。

古代的所謂出名,就是在人數極少的“知識圈”出名,那些能接受到教育的人畢竟是極少數的,想在一個小圈子裡出名所需要耗費的精力就比較少,成功率也就比較高。

劉皇叔知道諸葛亮有才,可不是聽了老百姓的誇讚,而是他從荊州的那些名士的口中得來的。

這樣分析就可以得知了,諸葛亮只是在荊州的“名士圈”裡有名。

諸葛亮是怎麼做到的?

劉皇叔三顧茅廬,有兩次都沒見到諸葛亮,茅廬裡的學童告訴劉皇叔說:我家先生有事出門了,或是出去遊山玩水繪製地圖去了。

諸葛亮這種人,難道真的不想做官嗎?他用畢生的經歷去讀書,他關係天下大勢,難道他就不期待能有個賢明的君主任用他嗎?

所以諸葛亮不是不想見劉皇叔,他只是想考驗皇叔的耐心。

有一個問題就出來了,諸葛亮兩次不在茅廬之內,他到底跑哪裡去了,他去幹嘛了?

遊山玩水、繪製地圖都是虛言,他實際上是去見那些荊州名士去了。

古代的名士們,動不動就十幾個或是幾十個聚在一起遊山玩水,他們大多沒有一官半職,又大多都想出人頭地,難道就真的都耐得住性子,每天把全部的精力耗費在那山水之間嗎?

遊山玩水不止是一種娛樂的項目,更是一種交朋結友的方法。

比如說某個名士與當地太守很熟,他身邊就必定會聚集一大批學士。

那些人聚在他身邊的目的,無非就是為了有朝一日,能通過他的推薦,而得到太守的欣賞。

況且古代知識圈內的人太少了,朝廷需要這些人效力,誰能保證某人突然就飛黃騰達了呢?

古代有句俗語:“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比如有幾十個名士經常見聚在一起,如果其中有一人飛黃騰達了,那就代表其他人也離飛黃騰達不遠了。

一個人去朝廷做官,必定會結交大量的王公大臣,那些王公大臣也需要有人效力,有的需要輔助自己的謀臣,有些需要獻計獻策的食客。

人才需求是不間斷的,只要你有機會,就可以出人頭地,而結交大量名士圈的朋友,就能把握更多出名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