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不會存在另外一個你,做了你想做又不敢做的事?

康曉不曉


看到這個問題,我很激動。

因為我很大的改變來源於《世界上的另外一個你》

很小的時候有緣看過這本書,

而後我的人生已經全被改變了。

它帶給我最大的震撼是我堅信世界上存在另外一個我,她期待著我做她想做卻不敢做的事。

那時的我總被後排的男生揪著長辮子,給他們抄寫家庭作業。

後來,我剪了長髮,開始叛逆。

因為我相信平行線上的另外一個我在循規蹈矩的活著。

她希望我能抵禦不公,活出自我。

長大後,我工作了,遭遇了職場X騷擾。

晚上窩在被子裡,默默哭泣,

突然想到如果是另一個我,她會希望我怎麼做?

第二天,我遞交了辭職信,找了兩個兒時的玩伴,拿著麻袋,把領導揍了一頓。


後來,我要結婚了,家裡安排的相親對象。

因為我26了,周圍的朋友都結婚生子了。

我也辦了訂婚宴,準備隨波逐流。

突然想到如果是另一個我,她會這樣明知是火坑,還往裡跳嗎?

第二天,我說出我們並不相愛,或許過不好這輩子。

家裡人一致覺得我瘋了,我背起揹包,逃了。


進過藏,出過國,尋找著世上的另外一個我。

我希望能與她遇見,告訴她,你安心做你的乖乖女,享受人生的美好。

我來負責做你想象中的你,叛逆且隨心所欲。

在回家前,找了一個紋身店,把我想說紋在了手臂上。

未來的路很長,

或許在我7-80歲時才能遇見另一個我,

我希望我們遇見時,能對彼此都不失望。


莫小包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願意說出我的一家之言,更想和朋友們一起探討。

我認為,會存在著另一個你,做了你想做又不敢做的事。

眾所周知,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小說是藝術作品,小說中的人物,大多數有藝術原型,允許虛構。對一名小說作者來說,“另一個你”就存在於小說作品裡,“你”可以是小說中的一名公眾人物,“你”可以是小說中的一名普通民眾。在小說中,“你”的權利就放大了——做了你想做又不敢做的事……當然,這裡所說的“權利”儘管可以“放大”,但是要有限度,也是必須要銘記的,那就是:反映人民群眾的呼聲,弘揚主旋律,激發正能量。

我曾寫過一篇有關村級環境整治方面的小說,文中寫了基層環保現狀,通過“胖嫂”的嘴巴,提出了我個人“發動群眾、群策群力、合理規劃、多管齊下!”的觀點,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重視。當然,我的觀點不是不敢說,主要覺得在作品裡“說”,力度更大,效果更佳。

還有,一些有關人間真情等話題的小說作品,“你”也有“用武之地”。這裡還要強調一個前提,作品裡“你”的言行,必須是健康向上,充滿正能量的。

我還想,把“想做又不敢做的事”寫進小說裡,能起到緩解“當事人”心理壓力,得到心靈慰籍之功效。從某種角度來說,還有彌補心靈創傷,助力心理健康的作用。

以上回答,僅僅是我的一家之言,需要做進一步探討,我更希望看到朋友們寫出的答案。


螞蟻溝村主任


一定有世界上有六十一個人,每個人都是一個個體,但是確實不同的人,走了相同的六十億遍人生。有些人順應生活,有的人對抗生活。是因為家庭背景、社會環境,每個人在面對困難險阻的時候,他們採取的方法不同

在這裡我想要告訴大家,你想要去做的不敢去做的不一定是好事,現在的你,選擇的道路,可能不是最好的,但是一定是最讓你開心的道路,所以你不必覺得有什麼用遺憾,因為你曾經也經歷過人生的十字路口,也曾迷茫,也曾彷徨,慶幸的是一切安好,太陽還是那個太陽,我還是那個我。


1:有些人順應生活,有的人對抗生活。是因為家庭背景、社會環境,每個人在面對困難險阻的時候,他們採取的方法不同


改變一個人的客觀因素有很多,其中有一個就是社會環境的影響,很多人本來並沒有低頭的想法,但是奈何社會的壓力,家庭的不允許,所以一件事情被自己耽擱,失去了做他的的動力和信心。


然而轉念一想,地球上一定存在著另一個人,在雙重壓力下,不顧眾人反對,義氣凌然的做著那件,你想做但是又不敢做,又不能做的事情呢?



2:世界上有六十一個人,每個人都是一個個體,但是確實不同的人,走了相同的六十億遍人生。


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有酸甜苦辣鹹,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有成長、結婚、老去、死亡的階段,並不是你出生在一個富二代家庭當中,你的人生就與眾不同了,在人生、活著的道路上人人平等。


人並不是你生出來了,你就不成長,你的人生不會直接老去,而省略了成長的這一步,每個人都在成長的道路上不懈奔跑著,我們也只是其中的一員。

在這裡我想要告訴大家,你想要去做的不敢去做的不一定是好事。


現在的你,選擇的道路,可能不是最好的,但是一定是最讓你開心的道路,所以你不必覺得有什麼用遺憾。


因為你曾經也經歷過人生的十字路口,也曾迷茫,也曾彷徨,慶幸的是一切安好,太陽還是那個太陽,我還是那個我。

早上起來看到太陽,感嘆一下:今天真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