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地之《三國志》中的諸葛亮

《三國志》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三國時代的斷代史,同時也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陳壽曾任職於蜀漢,蜀漢覆亡之後,被徵入洛陽,在西晉也擔任了著作郎的職務

躬耕地之《三國志》中的諸葛亮


下面談談,三國志裡,諸葛亮躬耕在襄陽時的一點看法

來看下面的一段話,不知道南陽說的網友是怎麼理解的

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

這是諸葛亮的叔父,帶著諸葛亮和他弟弟一起,在上任的路上突遭變故,轉投劉表;(當時的荊州治所在襄陽是沒有爭議的);

陳壽也在三國志裡重複了這一點

遭漢末擾亂,隨叔父玄避難荊州,躬耕於野,不求聞達。時左將軍劉備以亮有殊量,乃三顧亮於草廬之中

文中寫到,隨叔父玄避難荊州,卻沒有提到襄陽,是不是有很大的思索空間?南陽說的網友,一定會說諸葛亮躬耕於南陽,避難荊州,這沒有矛盾,宛屬荊州嗎

是的,這沒有矛盾,矛盾的是南陽說的網友,把避難荊州的躬耕地至於戰火紛飛硝煙瀰漫的“宛”地?南陽說的網友不知道怎麼理解“避難”二字的

躬耕地之《三國志》中的諸葛亮


看看諸葛亮隨叔父“往依之”,然後躬耕的南陽

靈帝崩,代王叡為荊州刺史。是時山東兵起,表亦合兵軍襄陽。袁術之在南陽也,與孫堅合從,欲襲奪表州,使堅攻表。堅為流矢所中死,軍敗,術遂不能勝表。李傕、郭汜入長安,欲連表為援,乃以表為鎮南將軍、荊州牧,封成武侯,假節。天子都許,表雖遣使貢獻,然北與袁紹相結。治中鄧羲諫表,表不聽,羲辭疾而退,終表之世。張濟引兵入荊州界,攻穰城,為流矢所中死。荊州官屬皆賀,表曰“濟以窮來,主人無禮,至於交鋒,此非牧意,牧受吊,不受賀也”

濟屯弘農,士卒饑餓,南攻穰,為流矢所中死。繡領其眾,屯宛,與劉表合

太祖南征,軍淯水,繡等舉眾降。太祖納濟妻,繡恨之。太祖聞其不悅,密有殺繡之計。計漏,繡掩襲太祖。太祖軍敗,二子沒。繡還保穰,太祖比年攻之,不克。太祖拒袁紹於官渡,繡從賈詡計,復以眾降。

避難荊州的諸葛亮,如果在宛,不是身處亂世吧

躬耕地之《三國志》中的諸葛亮


下面是劉備三顧茅廬後,諸葛亮見劉備說的話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

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

我們這裡要思考的,諸葛亮站哪兒說的?在宛嗎?

宛屬荊州,荊州北據漢 、沔,怎麼不北據宛呢?側面說明宛地,名存實亡,荊州已不能實際控制了

那諸葛亮躬耕宛地,能有好收成嗎?

躬耕地之《三國志》中的諸葛亮


在看下文

劉表長子琦,亦深器亮。表受後妻之言,愛少子琮,不悅於琦。琦每欲與亮謀自安之術,亮輒拒塞,未與處畫。琦乃將亮遊觀後園,共上高樓,飲宴之間,令人去梯,因謂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於吾耳,可以言未”亮答曰“君不見申生在內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

這段話,大家不難理解吧?

琦每欲與亮謀自安之術,亮輒拒塞,未與處畫。

這段話裡有幾個關鍵字“每欲”,“拒塞”,“末與”,這隻能說明,諸葛亮和劉表長子劉琦的關係不一般。然而,有礙於種種原因,最大的一個,也是不想捲入官家家事中吧

琦乃將亮遊觀後園,共上高樓,飲宴之間,令人去梯

這句話?之中包涵的人情世故,不言而喻;也表明了雙方的謹慎,不說之間多鐵多深的友情,算不上無話不談,也說明了他們之間交往的頻繁

這裡南陽說的網友,能不能解釋一下?南陽到襄陽的距離?他們是怎麼做到這一點的?


躬耕地之《三國志》中的諸葛亮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諸葛亮寫隆中對時,遠在蜀地了,他把那麼嚴肅的隆中對,躬耕在隆中山疙瘩的那個地方,會不會貽笑大方?是不是躬耕隴畝要好多了;

有人會問?可以寫鄧縣的,也有人反問怎麼不寫宛呢?

遠在蜀地,像不像在異鄉的你,當別人問起你是哪兒的時,你會怎麼告訴他?

南陽,已是諸葛亮回不去的故鄉(有人會說山東的)

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才是諸葛亮最終的夢想,只可惜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以上摘文都是來自三國志,論點共大家討論

下面貼下,關於阿頭山,和隆中山的襄陽府志的記錄,南陽網友,請!

躬耕地之《三國志》中的諸葛亮

這是襄陽府志裡關於阿頭山的記載

躬耕地之《三國志》中的諸葛亮

這是襄陽府志裡關於隆中山的記載

希望南陽網友別糾結這個了,貼阿頭山是隆中山的,本來就鬧了笑話,在去質疑的網友,請謹慎

阿頭山不等於隆中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