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姓,200年的趙氏祠堂在山西壺關重現光輝

祠堂是一個家族供奉祖先和祭祀的場所,是宗族的象徵。據史料記載,直至明朝,朝廷才開始允許民間百姓建造祠堂。祠堂往往是一個村鎮中建築規模最宏偉、裝飾最華麗的建築群,因為祠堂記錄著一個家族的輝煌與傳統,記錄著家族譜系世代傳承的源流,是凝聚同血緣同族人的場所,是宗族血脈所繫,是家族的聖殿。

天下第一姓,200年的趙氏祠堂在山西壺關重現光輝

正在修繕中的趙氏祠堂。

在趙英雄走訪過的近四十個傳統村落裡,建有祠堂的村莊非常少見。即便是有,要麼破敗殘頹,比如武鄉泉之頭村的陳氏祠堂;要麼香火斷絕、改作他用,比如原長治縣蔭城鎮的劉氏宗祠、長子縣南張店村的李氏宗祠;比較完整的僅有黎城霞莊村的李氏、王氏兩座祠堂,而且後人還四時祭祀、香火不斷。

今年開春,趙英雄在山西壺關縣集店鄉土河村又見到了一座正在修繕的規模頗大的趙氏祠堂。由此瞭解到了一段祠堂修建前後的土河村掌故。


一、趙氏祠堂的前世今生

驚蟄剛過,趙英雄收到了長治師範退休教師孫介先老人的邀請,去壺關縣集店鄉一個叫做土河村的古村子裡訪古。

此行源自長治學院師範分院職工趙雙明的提議,據他說,今年初,老家修繕祠堂時,發現了距今有兩百多年的修建祠堂碑記和脊檁題記。於是,驚蟄一過,在一個春光明媚的日子裡,我們一起去看個究竟。

天下第一姓,200年的趙氏祠堂在山西壺關重現光輝

記載修建時間的脊檁題記。

山西省壺關縣土河村位於市區東部,繞城高速東樞紐附近,距離市區也就20公里,在壺關縣的東北方向,與平順縣接壤。從市區往東走長安高速連接線,不到半個小時就到了。補充閱讀:古建隨拍—零陵趙家大院

轎車爬上一個緩坡,迎面是一個古樸的房屋,下面還有半個拱券。趙雙明說,這就是村子的北閣,供奉文昌帝君。下面的拱券是過去人車行走的通道。轎車停在文昌閣附近,東邊不遠處就是趙氏祠堂施工現場。

天下第一姓,200年的趙氏祠堂在山西壺關重現光輝

土河村文昌閣。

這是原來村委存放各種雜物的院子,現在則成了一個大的施工現場。木材、腳手架、砂石物料各處堆放。工人們穿梭往來,有的下木料、有的調漿和泥、有的往腳手架上送泥料,工地上一片忙碌景象。本文轉載自趙氏宗親微信公眾號,作者趙英雄。

院內正北方就是正在揭瓦大修的趙氏祠堂正殿。正殿三間,端坐於高高的石臺階上,莊嚴氣派。兩側是配殿,比正殿矮了許多。東西面過去還有瓦房三間。正殿前簷帶廊,正中兩根廊柱是粗大的四稜抹角石柱,杵在四方蓮瓣束腰柱礎上,頂上闌額上雕有花卉、夔龍、天馬、喜鵲等精美木雕圖案。兩側山牆迎面簷下,還有精美的磚雕墀頭。

大殿正門已拆除,但粗大的門柱和上部的闌額等依然保留,木雕圖案比廊簷下的還精美。兩側的檻窗,窗欞圖案精緻。如此裝飾精美的正殿,如此規模大的祠堂,足見當時修建祠堂時趙氏族人的富足和用心。

天下第一姓,200年的趙氏祠堂在山西壺關重現光輝

趙氏祠堂創建碑。

就在廊簷下西牆根,立著一通碑兩米多高的石碑,碑文是“趙氏創建祠堂序”,文內記錄了土河村趙氏一族人從湖南永寧鎮遷居土(圖)河村,至建祠堂時已繁衍16世。因子孫日增,思先祖之遺德,故於嘉慶十五年捐資捐物共同修建了趙氏祠堂。

捐資人從十一世到十五世,共133人,大致代表了133戶。而那根寫著修建年代的檁條板就是在拆卸房頂時發現的,它原來是一根脊檁,上面用墨寫著:“旹大清嘉慶十五年歲次庚午八月初六日卯時上樑”等字樣,還有牽頭的趙姓族人名字22個,泥水匠、木匠、石匠的名字。

清嘉慶十五年是1810年,從此碑記題記上可以看出,趙氏祠堂修建於距今200多年前,是為了紀念趙氏先祖遷居土河村而建。

通過隨後查《土河村志》瞭解到,從湖南遷來的趙姓是最早來到土河村這片土地上的,隨後又有從平順上莊村遷來的趙姓一族,不過人數較少。其他還有部分吳姓、宋姓、王姓、馬姓等十多個姓。

趙氏祠堂建好後,趙氏族人每年正月初一上午,都要帶著供品和香火到此祭祖。趙氏族人還有一張寫有家譜傳承的白布,但在抗日戰爭時遺失。1998年,趙氏族人經過幾年的查詢整理,重新繪製了新的趙氏宗譜圖,並於1999年正月初一恢復祭祖儀式,堅持至今。

帶我們一起來訪古的趙雙明說,他就是趙家的後裔,此次修繕祠堂,他也是發起人之一。在趙雙明的講述中,結合村志的記載,一個趙姓族人不遠千里而來,在太行山深處開枝散葉、壯大發展的拼搏故事展現在記者的腦海。

從趙氏族譜可以推知,趙氏先祖來到土河村當是明朝正德年間。村東北面山石上有一處摩崖石刻,上面刻有“造橋人/趙名/正德二年”三行字跡,而趙名是趙氏族譜上的第二世人。由此可以佐證趙氏遷來此地的時間,也可以推知村莊建立的大概時間段。

天下第一姓,200年的趙氏祠堂在山西壺關重現光輝

土河村烈士碑亭。

文昌閣旁邊有一個烈士碑亭,是為紀念1945年“土河慘案”犧牲的烈士們而修建的。1944年臘月,駐紮壺關的縣城的日本鬼子和偽軍,下鄉掃蕩搜搶糧食。大年三十深夜,日偽軍進入土河村大肆搜搶。

當時防守的武委會帶領民兵舉行了殊死抵抗。但因兵力懸殊,共有14位抗日軍民犧牲於正月初一。後經當時的西莊區委、區政府批准,土河村為死難烈士刻碑紀念,將每年的農曆二月五日定為烈士紀念日,初四、初五、初六三天立為古會,請戲班子唱戲紀念。

此後,土河村從1947年開始,紀念烈士古會和正月初一組織群眾祭奠英烈士活動,一直延續至今。

無論是趙氏後人,還是其他姓氏,都會在這個莊嚴的日子裡,聚集在烈士碑亭前,共同祭奠為新中國成立而捐軀的烈士們。而趙氏祠堂,則作為了為英烈們搭臺唱戲的場地,這是祠堂的新使命。

二、土地興家與醫術傳名

土河村背靠清涼山,前臨一條蜿蜒流淌的季節河。村域面積大,而且西、北、東南都是大面積的平緩坡地,是村裡的高效農田,所以自古以來土河村就很富裕,且富裕戶佔多數,貧苦人家較少。

古代流傳有這樣的順口溜“四大戶、八小戶,二十四個疙瘩戶;大戶有長工、小戶有短工,經濟靠地土;疙瘩戶、也挺富,家有牲畜和羊豬”。

天下第一姓,200年的趙氏祠堂在山西壺關重現光輝

保存完好的趙家大院。

這些大戶人家給後人留下了一院院大大小小的三合院、四合院,至今還在住人的還有十幾院,有錢的人家還是套院、樓院等。這些富裕人家的院落、房屋建築質量好,用料講究,裝飾精美,歷經數百年而使用至今,十分難得。

天下第一姓,200年的趙氏祠堂在山西壺關重現光輝

氣派的八字影壁大門。

使土河村揚名的不只是地多人富,而是土河村盛產文人、盛產大夫,尤以婦科大夫聞名,祖傳中醫盛名遠播晉冀豫三省。有流傳數百年的順口溜為證:“上了土河坡,大夫何其多。專治疑難症,名聲顯赫赫”。

還有“一上土河坡,先生比狗多”或者是“上去東閣(村中原有東西南北四座閣,現僅存北閣)坡,先生比狗多”。這話聽起來不雅,可是卻是對土河村文風鼎盛的變相誇讚。在清中期,土河村就辦起了私塾教學,一直到民國時期,培養出了相當多的有學識的人。

天下第一姓,200年的趙氏祠堂在山西壺關重現光輝

罕見的福字影壁。偏旁像不像一隻仙鶴?

據資料記載,清代土河村出過兩位進士,至今還有一戶人家的大門門匾上磚雕著“進士”二字。其他像國子監大學生、貢生、廩生、庠生、儒生等有三十多人。

民國到新中國成立之前,土河村教育、文化界的人士也很多。比較出名的有曾任民國第一界省議會議員的趙永泉、曾任壺關縣立模範小學校長的趙廷壁等。至於新中國成立後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士就更多了。

土河村歷代文人較多,醫生也多。土河村自古就有趙氏中醫祖傳之說,以“老土河,趙氏祖傳,專門女科”而聞名。但趙氏女科醫生始於何時,則不可考。

天下第一姓,200年的趙氏祠堂在山西壺關重現光輝

民居牆壁上還留著時代標語。

土河村現存有一通嘉慶二十四年的藥王堂重修碑記載:“圖(土)河村有一藥王堂由來已久三皇之神在焉十代名醫居焉……”壺關縣誌記載,清代醫學訓科有趙時昌、趙璨、趙昆璜、趙可敬等人。

在過去,土河村的趙氏中醫從業者,無論大戶小戶,都是私人開業行醫,診斷開方、治病療傷,兼營中草藥,而且不限於當地,還走出壺關,遠赴外地行醫,招牌都打著“老土河,趙氏祖傳,專門女科”的招牌。有的還落戶外地,遠至河南林州、河北一帶,近的落戶長子、屯留、陵川一帶。

可以說,土河村的醫生代代相傳,一代比一代人數多,現在就職於醫療行業的土河籍人士也有很多。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上溯四五百年前,趙氏先人絕對想不到,一個千里遷居之地,子孫代代繁衍,最終成了一個以趙氏後人為主體的大村莊。

天下第一姓,200年的趙氏祠堂在山西壺關重現光輝

高大的窯洞和門臉裝飾。

趙氏後人感念先人,興修祠堂,是理清長幼輩分順序,尊重家庭人倫道德的必然之舉;是感念生命的傳遞,傳承一種尊宗敬祖敦親睦族的優良傳統;更是團結同宗同族之人,教化後人凝聚血脈親情的舉措。

參天之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土河村趙氏祠堂的修繕,不管是建築本身,還是祠堂傳達出的意義,都十分必要且意義深遠。

《看天下》雜誌前執行主編、《南方週末》前高級編輯、新華社《瞭望東方週刊》北京採訪中心前主任、今日頭條市場副總裁的林楚方曾經在《文明地標30講》中說過,祠堂是宗族聚集地,那裡藏著宗族組織的密碼。

孫介先老師說,趙氏祠堂不僅是趙家人的祠堂,而是全體土河村人的公共活動空間,是全村人和睦相處、團結友愛的見證。它在數百年的時間裡,濃縮了深厚久遠的地域文化,不論同族異族、同宗異宗,對土河文化的認同、對土河村建設的凝聚力,充分體現了論語中“里仁為美”的精神境界。

而長治市壺關縣土河村趙氏後人趙雙明則希望,在完善對趙氏祠堂這個歷史遺物的保護和修繕中,最當務之急是籌措修繕資金,是這個傳承200多年的祠堂在此承擔凝聚人心、共謀發展的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