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開始討厭學習,請不要打罵他,有可能他是下一個愛因斯坦

從阿米爾.汗的電影《地球上的星星》談教育


如果孩子開始討厭學習,請不要打罵他,有可能他是下一個愛因斯坦

《地球上的星星》

世界上從來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但有些時候它有個前提,就是首先需要一個強大的認知頭腦,否則光有心靈美,也愛莫能助。

比如:碰到一個有閱讀障礙症的孩子,伊桑。

繼《摔跤吧爸爸》之後,在孩子生日這天一起看了《地球上的星星》這部電影。之前沒戴眼鏡,看不大清,片子也很長,但在影片最後,鏡頭轉向他和老師的作品時,開始看清了,因為我的淚水從那一刻開始沒有停過,形成了天然的眼鏡。他們的畫沒有語言,卻包含語言遠遠不能表達的震撼,直衝宇宙與靈魂的最深處,我被狠狠地擊中了。

畫太美了,我一遍遍地回播,睜大了眼睛去感受。眼睛一直都溼溼的,《地球上的星星》教我們如何捨棄自己的主見,去發現美,並用正確的方式,去關心一個需要被關心的人,他們有我們無法想象的未來。

如果孩子開始討厭學習,請不要打罵他,有可能他是下一個愛因斯坦

如果孩子開始討厭學習,請不要打罵他,有可能他是下一個愛因斯坦

電影講述了一個有閱讀障礙的9歲男孩在老師的悉心呵護下敞開心扉的故事。男孩被扣上弱智的帽子,到了崩潰邊緣,所幸代課的美術老師尼克創造機會讓他展現繪畫天賦,使其重拾自信。這教育理念給予我們重大的啟示:世界上從來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但是擁有這樣發現美的眼睛是有前提的,那就是首先需要一個強大的認知頭腦,甚至這是先決條件,否則他媽媽就是例子:光有愛子之心卻不懂兒子的真相,照樣無能為力。

“地球上的星星”,不是不存在,是你沒能力去看見。這個孩子,就是那顆星星。

可像尼克這樣自己幼時有過閱讀障礙體驗,又懂得科學理念和方法願意付出個人額外時間的貴人,又有多少人能夠碰到呢?

如果孩子開始討厭學習,請不要打罵他,有可能他是下一個愛因斯坦

所以看到他一路用不同的方式特殊指導伊桑學習時,除了感受溫馨,我還多留了一個心眼,記錄他的方法和步驟。這才是價值所在,認知空白急需填補。

1、觀察孩子異常,展開全面調查。人、事、物並研究其作品功課,幾管齊下。形成初步判斷,發現孩子主要核心的問題是閱讀障礙,比如:1視空間障礙比如鏡象處理現象b d p q不分,閱讀時視點與字節對應困難。。。2順序認知障礙,saw看成was,很多數字障礙也會相應有關。。。。。。

2、回到學校講述愛因斯坦、達·芬奇、阿加莎·克里斯蒂等名人在童年時都曾遭遇閱讀障礙的困擾以此鼓勵伊桑。而他自己只是和他們類似的聰明孩子。他並不孤單。

3、用獨特的方式進行閱讀書寫訓練

文字本身長什麼樣是沒有意義的,無法識別的。後來人們是通過各種意義和方式的聯繫賦予了它意義,才被逐漸認知。比如尼克教a時就做了這麼多步驟:

1、調動五感,幫助孩子運用多種感覺通道,諸如視、聽、動、觸等來輔助閱讀,電影中都用到了,還有手工做字母呢。這意味著這個a有了立體的生命,和他也有了關係,才被他重新認知。

2、字母放入意群中學。這意味著這個A有了更多實際的夥伴,有了新的意義,再被他所刷新認知。

3、循環重現字母(在一篇繪本里,集中重現帶字母M的詞的故事)。這也是為什麼幼兒期押韻的有規律重複節奏的兒歌或故事,會特別受兒童喜歡,更容易被複述。

綜上,他其實是調動了圖形視覺、沙寫觸覺、平面和立體空間感、故事記憶、情緒安全感等各種科學的輔助方法。

4、循序漸進。尼克教他數字8的識別,特意選用了方格黑板,先讓孩子隨性寫大大的8,寫對了慢慢縮小範圍,直到寫入規定的印刷體大小的格子。這樣循序漸進,8不再在他面前舞蹈和變形了,恐懼自然消失了。

。。。。。。

作為教育行業中探索的我,看得很過癮,也很感動。特殊教育其實是從普通教育開始深入的。從我自己能辨認和分類他的方法就可以一觀。

我在教學中碰到過一個多動症學生,從功課結果看其實他掌握的很好。但是行為和情緒很不受控。比如他會寫的特別誇張,一會兒很大很大一會兒很小很小,一會兒去碰同學,打同學,發出怪聲。。。。。。由於他的行為引發矛盾不斷,深入瞭解才知道他家庭背景給予他的支持太少,同電影裡一樣,甚至是反作用。父母不管,外婆帶,被拋棄感嚴重,父母一欄孩子直接填“孤兒”。外婆寵溺、焦慮,偏袒,語言刺激頻繁,還給他吃藥,一吃藥其實他會加強自我暗示和拋棄感,呆呆的呆幾天,等待新一輪。。。當時他又在課堂上碰疼了隔壁小組的女生,女生向我告狀了。

我課後單獨找他,企圖從動機和共情角度談判。我問他,她說的是真的嗎?因為我看見了,我需要他自己先認識到事實基礎。他倒沒有反駁。後來我問他是不是覺得很孤單,所以想找人玩。他沉默了一下點頭,不再像對著其他老師那樣耗費精力用於反抗和攻擊,之後一段時間他找到了更合適的狀態去面對孤獨的問題。

我請他寫信給我心裡的心事。每次都批閱。他也幾乎每天都寫。

我給他安排了一些任務,做固定的幫手,減少他的孤獨感,增加他人際交往的信任感。

所以他給我寫過一封信,信裡反覆提起要做永遠的小幫手。就是這個多動症惹麻煩不斷的男孩。

而之前他的奶奶曾在學校外面大肆攻擊說老師都偏袒其他同學,實際上,所有成年人缺少的,和他的孫子一樣,都是認知上的指導和情感上的理解。

在美國,有閱讀障礙的孩子不少,約佔15%到20%,而在中國,這個數字保守估計有5%到10%。

用認知、科學、時間融合出真正的關懷吧,唯有這樣,才能幫助他們找回自己,找回快樂。

中國家長和老師,任重道遠。

如果孩子開始討厭學習,請不要打罵他,有可能他是下一個愛因斯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