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尿褲子,媽媽和奶奶的不同做法,反映了兩代人的觀念差異

閨蜜家的娃已經三歲多了。前幾天聊天時,她向我吐槽自家的娃:“南南都已經三歲了,早就會說尿尿和臭臭了。本以為告別了洗尿褲的日子,誰知道這孩子突然尿褲子了。這麼大的孩子了,還有這樣的嬰兒行為,真是氣死我了。”

閨蜜家的南南在一歲半時就開始白天不穿紙尿褲。晚上怕孩子尿床,閨蜜也不想半夜起來把尿,就一直穿著。但孩子基本上也很少尿的。所以兩歲多時,就徹底不用了紙尿褲了。為此,閨蜜還很高興,可以省一筆開支了!

由於工作的原因,閨蜜的孩子平時都是奶奶帶的。老人家很重視孩子的吃喝拉撒,平時除了給吃了,最勤快就是把尿了。幾乎是一有空就會問孩子:“有沒有尿?有尿要說,不要拉到褲子上!”有時孩子說沒有,奶奶也不相信,一定要孩子去廁所拉了才放心。

前幾天,孩子突然尿褲子了。第一次孩子尿溼褲子時,奶奶就大聲地指責孩子。孩子嚇得一聲不吭。當時閨蜜覺得奶奶的反映有點過了,把孩子都嚇到了。但礙著老人家的面子,當時沒有說什麼。

沒過多久,孩子又再次尿褲子了。奶奶直接上手就把孩子的屁股打了。孩子一下子就嚇哭了。閨蜜連忙抱起孩子,先幫孩子把溼的褲子換了,再輕聲地安慰孩子:“寶貝不哭,媽媽幫你把褲子換了。媽媽知道你不是故意的,只是太急了。下次我們就不要等到很急很急才去尿尿,好嗎?”

這件事情,反映了兩代人對於孩子尿褲子這件事截然不同的處理方式。

孩子尿褲子,媽媽和奶奶的不同做法,反映了兩代人的觀念差異

奶奶大聲呵斥,傷害了孩子的自尊

其實,孩子這次的尿褲子並不是故意的。只是當時孩子玩得太投入了,忘記了要尿尿這回事。等他反應過來時,已經控制不了,於是就尿褲子了。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尿道的手括約肌的控制能力還沒有完全發育,就容易尿褲子了。

其實,當時孩子已經知道自己做錯了事情,心中已是非常害怕,再加上奶奶對這件事的反應很激烈,讓孩子產生了不安全感。再用上打罵這樣粗暴的方式,會讓孩子覺得更加的緊張,覺得尿褲子是一件很羞恥的事情。而自己做了這樣羞恥的事情,心中充滿了對自己的否定、害怕、恐懼的情緒,這就傷害了孩子幼小的心靈。

等到下次想要尿尿時,孩子首先想到的不是去解決問題——上廁所,而是在擔心這件事可能導致的後果:忍不住,尿了褲子,被打罵,害怕。在這樣的情緒下,孩子根本無法控制自己的身體,於是又尿褲子了。

奶奶的管教方式已經讓孩子的注意力從尿尿上轉移到了害怕結果上了。奶奶本來是想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的,結果卻適得其反,孩子變得變本加厲,越制止越制止不了。這是上代人的教育方式,“棍棒底下出孝子”,讓很多的家長打著愛的名義傷害了孩子。

孩子尿褲子,媽媽和奶奶的不同做法,反映了兩代人的觀念差異

媽媽理解安慰,挽救了孩子的自尊

在這件事情上,閨蜜的做法是值得點讚的。孩子在學會自己大小便後,還出現尿褲子的現象,不是孩子故意給大人添堵,而是孩子的肛欲期到來的表現。這個時期的孩子,會通過憋尿這樣的方式來獲得快感。

對待這個時期的孩子,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情緒,不要嘲笑、打罵孩子,更不能把孩子尿褲子這件事當作笑話一樣講給別人聽。這樣會讓孩子形成不健康的羞恥感,降低了孩子的自尊心。

這時的正確做法是平靜地幫孩子換上乾淨的褲子,並告訴孩子:“寶貝,這不是什麼嚴重的問題,我們先換上褲子吧!”只有父母把這件事看得淡一點,不給孩子增加任何的心理壓力,孩子就會安全地度過這個特殊時期。

如果孩子出現憋尿,尿頻,對排洩物好奇等現象,而且持續的時間比較長(一般兩個月結束),就意味著孩子的肛欲期比較長。那父母可以適當地運用一些情景或遊戲來引導孩子。

孩子尿褲子,媽媽和奶奶的不同做法,反映了兩代人的觀念差異

閨蜜聽了我的分析,心中鬆一口氣,其實她當時這樣安慰孩子,只是出於母親的本能。孩子還這麼小,怎麼承擔起這樣的打罵呢?接下來,她都是很平靜地幫孩子處理尿溼的褲子,並告訴孩子,你可以感受下自己的身體,學習控制他,知道什麼時候去上廁所才不會尿溼褲子。

閨蜜的孩子情況還是很輕的,經過她的溫和引導,孩子也很快就停止了尿褲子的行為了。孩子順利地度過了這個肛欲期,也預示著孩子可以向著下一個階段出發了。做為母親,沒有什麼比孩子的健康成長更讓人欣慰的了。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總遇到很多未知的事情。但請父母們記住:孩子的自尊比什麼都重要。他們幼小的心靈,就如美麗的玻璃瓶,很美,但也易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