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鄭交質:所謂禮崩樂壞,正是從周平王和鄭莊公間交換人質開始的

#頭條青雲“叫好又叫座”作品徵集#

現在的人寫東西,成了一件難事。很多時候一提到寫作,很多人就頭疼,因為不知道寫什麼,怎麼寫。於是很多教人寫作的課程大行其道,寫作這件事如果成為了套路,實際上就失去了文字的魅力。言之無物,無從下筆的原因是不善於對素材的蒐集和整理,不善於發展生活中的點滴,這是一種能力,堆砌文字並不難,只要你有足夠多的素材。真正的難點在於素材的取捨和文字的提煉,這也是司馬遷的《史記》和左丘明的《左傳》既被認為是偉大的史學作品,又被認為是偉大的文學作品的原因,正所謂“文史不分家”,好的故事一定是要打動人心的,史學著作僅僅是單純的記錄是不夠的,還要有辨析有論述,打動人心的文字,一字一句均要精雕細琢,細枝末節處可以隱含觀點,也就是要有觀史的態度。春秋大義、微言大義體現了文字的非凡魅力,體現了古人對於文字的駕馭能力。

周鄭交質:所謂禮崩樂壞,正是從周平王和鄭莊公間交換人質開始的

對於歷史而言,我們既是後來者,又是旁觀者,我們的看問題的角度和秉承的態度,決定了我們的收穫。這首先就要求我們要對於事物有一個基本的認知,相對於很多現在的大部頭作品,古人的文字大多是短小精悍的,文字雖簡,道理深邃,敘事、論事完美的結合在了一起,不同的稱謂,體現了不同的態度和觀點。

周鄭交質:所謂禮崩樂壞,正是從周平王和鄭莊公間交換人質開始的

春秋時期是禮崩樂壞的開端,也是思想文化領域百花齊放的開始,春秋之前的政治體制可以稱之為王道,其基礎就是禮制,而進入春秋時期之後,隨著諸侯的漸漸做大,霸道崛起、王道衰落,而這一切可以說是從周鄭交質開始的,禮崩樂壞、百家爭鳴、天下大爭的時代到來了。

卿士之爭:卿士之位代表了周天子的信任和倚重,周鄭互質帶來了失信和危機。

春秋初期,作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威信大不如前,更多時候他要依靠有實力的宗室諸侯的幫襯,於是就出現了卿士,這個卿士就是周朝的執政大臣,負責協助周天子處理天下政務。鄭武公和鄭莊公就曾經先後擔任過周平王的卿士,但卿士對於周天子來說也是一種威脅,因為他會進一步弱化天子之威,分化天之之權。從恩惠的角度來講,周天子也不希望這個位置一直由一國把持,因此周平王把本來託付給鄭莊公的朝政,暗中分託一部分給了虢公打理,其目的就是不想讓朝堂成了鄭莊公的一言堂。

鄭武公、莊公為平王卿士。王貳於虢,鄭伯怨王。王曰:“無之。”故周鄭交質。王子狐為質於鄭,鄭公子忽為質於周。——《左傳·周鄭交質·隱公三年》

周鄭交質:所謂禮崩樂壞,正是從周平王和鄭莊公間交換人質開始的

這件事讓鄭莊公知道了,他埋怨周平王處事不公,因此去質問周平王。周平王堅持說:“沒有這回事,你不要妄加猜測,不要聽信他人之言!”為了不讓鄭莊公懷疑,同時表示對鄭莊公的信任和倚重,周和鄭進行了交換人質,周的王子狐到了鄭國作為人質,而鄭的公子忽到了周朝作為人質。本來春秋時期,各國之間互相派人到他國作為人質以取信於人是一種很常見的事情。但是這種交換人質嗯的做法,一般限於國與國之間,周朝和鄭國之間可不是這種關係,周朝是鄭國的上國之邦,鄭國是周天子分封的宗室諸侯國,哪有諸侯國和周王室交換人質的做法呢?這種做法自然不合乎規矩和禮法,因此才有了春秋時期開始禮崩樂壞的說法,其實質是儘管周天子還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但實際上已經不得不依靠強勢的諸侯,才能發號施令,成為了強勢諸侯手裡的工具。

周鄭交質:所謂禮崩樂壞,正是從周平王和鄭莊公間交換人質開始的

作為春秋小霸的鄭莊公,就是吃定了周平王,才公然和周交換人質,其目的是確立自己的地位,打擊周王室的權威。儘管交換人質是周平王提出的,但卻是在鄭莊公的強勢下做出的無奈之舉,由此可見周天子的日子並不好過,這個天下共主只是名義上的,真正能聽他號令的並不多,很多時候他還要看強勢諸侯的眼色行事。

割麥取谷:場面上看鄭莊公掙得了面子,實際上削弱了周王室的威嚴。

一場風波平息了,周平王終於可以鬆一口氣了,但是對鄭莊公這個曾經的宗室強援,周王室已經心存芥蒂。周平王去世之後,周桓王準備讓虢公擔任卿士主政,這引起了鄭莊公的強烈不滿,發動戰爭是不可行的,但是要讓周桓王打消用虢公做卿士的念頭,因此鄭莊公用了示威震懾的做法。這年四月的時候,鄭國的祭足率領鄭國的部隊割取了溫地的麥子,到了秋天,又割取了成周的穀子。可能現在很多人會認為這沒有什麼,這不就是去別人家的田間地頭,去偷了點糧食的問題嗎?

王崩,周人將畀虢公政。四月,鄭祭足帥師取溫之麥。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鄭交惡。——《左傳·周鄭交質·隱公三年》

周鄭交質:所謂禮崩樂壞,正是從周平王和鄭莊公間交換人質開始的

實際上,鄭國的這一做法,具有鮮明的政治目的和巨大的現實意義。如果僅僅是一點糧食的問題,也不會讓周鄭交惡,發展到國與國之間的矛盾層面了。溫地和成周的位置很關鍵,如果說溫地還只是西周直接管轄的周王室土地,在這裡割麥子還可以忍受,那麼成周是當時西周的國都,在周天子的眼皮底下收穀子,這根本沒把周天子放在眼裡。鄭莊公忽略了自己之所以能夠縱橫裨益,有一個很大的優勢就是自己是周天子冊封的卿士這一身份,這樣一來他就可以行天子之權討伐四方不聽從號令的諸侯。周天子作為天下共主,最大的作用是可以為諸侯授權,這也是後來齊桓公推行“尊王攘夷”而成為春秋首個霸主的原因所在。

周鄭交質:所謂禮崩樂壞,正是從周平王和鄭莊公間交換人質開始的

鄭莊公的做法欠妥,因為他在折辱周天子的同時,也讓天下諸侯更加蔑視周天子的威嚴。天子沒有了威嚴,那由周天子冊封的卿士還有多大的權威呢?想要讓卿士的地位尊崇,就必須維護周天子的威信,這個道理很多人不懂,春秋時期成就霸業者,大多要藉助周天子的權威來加強自己的影響力。

君子曰:“信不由中,質無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禮,雖無有質,誰能間之?”——《左傳·周鄭交質·隱公三年》

對於周鄭交質的問題,《左傳》的作者左丘明認為:誠是問題的關鍵,如果沒有誠意的話,就算是交換人質也不能達到目的。只有設身處地將心比心來做事,又用禮儀加以約束,雖然沒有用交換人質的辦法,但又有誰會懷疑他們之間的真誠呢?很多事是越描越黑,越是想證明自己,就越會讓人看出自己的心虛,周平王作為天子,為了證明自己,居然要通過和作為臣子的鄭莊公交換人質的方式,來建立彼此之間的信任,這本身就是一件極其可悲的事情。

周鄭交質:所謂禮崩樂壞,正是從周平王和鄭莊公間交換人質開始的

有人推崇周朝傳國八百年,說到底組織的傳承主要在於秩序的建立,作為周天子自己應該是秩序的維護者,因為秩序正是為了維護周天子的權威而設立的。由此不得不感嘆周公所制定的周禮之偉大,定好了規矩後,大家都遵從執行,這遠比出幾個明君聖主來的穩固。所謂“禮崩樂壞”,正是從周天子自己破壞規矩開始的。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