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郑交质:所谓礼崩乐坏,正是从周平王和郑庄公间交换人质开始的

#头条青云“叫好又叫座”作品征集#

现在的人写东西,成了一件难事。很多时候一提到写作,很多人就头疼,因为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于是很多教人写作的课程大行其道,写作这件事如果成为了套路,实际上就失去了文字的魅力。言之无物,无从下笔的原因是不善于对素材的搜集和整理,不善于发展生活中的点滴,这是一种能力,堆砌文字并不难,只要你有足够多的素材。真正的难点在于素材的取舍和文字的提炼,这也是司马迁的《史记》和左丘明的《左传》既被认为是伟大的史学作品,又被认为是伟大的文学作品的原因,正所谓“文史不分家”,好的故事一定是要打动人心的,史学著作仅仅是单纯的记录是不够的,还要有辨析有论述,打动人心的文字,一字一句均要精雕细琢,细枝末节处可以隐含观点,也就是要有观史的态度。春秋大义、微言大义体现了文字的非凡魅力,体现了古人对于文字的驾驭能力。

周郑交质:所谓礼崩乐坏,正是从周平王和郑庄公间交换人质开始的

对于历史而言,我们既是后来者,又是旁观者,我们的看问题的角度和秉承的态度,决定了我们的收获。这首先就要求我们要对于事物有一个基本的认知,相对于很多现在的大部头作品,古人的文字大多是短小精悍的,文字虽简,道理深邃,叙事、论事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不同的称谓,体现了不同的态度和观点。

周郑交质:所谓礼崩乐坏,正是从周平王和郑庄公间交换人质开始的

春秋时期是礼崩乐坏的开端,也是思想文化领域百花齐放的开始,春秋之前的政治体制可以称之为王道,其基础就是礼制,而进入春秋时期之后,随着诸侯的渐渐做大,霸道崛起、王道衰落,而这一切可以说是从周郑交质开始的,礼崩乐坏、百家争鸣、天下大争的时代到来了。

卿士之争:卿士之位代表了周天子的信任和倚重,周郑互质带来了失信和危机。

春秋初期,作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威信大不如前,更多时候他要依靠有实力的宗室诸侯的帮衬,于是就出现了卿士,这个卿士就是周朝的执政大臣,负责协助周天子处理天下政务。郑武公和郑庄公就曾经先后担任过周平王的卿士,但卿士对于周天子来说也是一种威胁,因为他会进一步弱化天子之威,分化天之之权。从恩惠的角度来讲,周天子也不希望这个位置一直由一国把持,因此周平王把本来托付给郑庄公的朝政,暗中分托一部分给了虢公打理,其目的就是不想让朝堂成了郑庄公的一言堂。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左传·周郑交质·隐公三年》

周郑交质:所谓礼崩乐坏,正是从周平王和郑庄公间交换人质开始的

这件事让郑庄公知道了,他埋怨周平王处事不公,因此去质问周平王。周平王坚持说:“没有这回事,你不要妄加猜测,不要听信他人之言!”为了不让郑庄公怀疑,同时表示对郑庄公的信任和倚重,周和郑进行了交换人质,周的王子狐到了郑国作为人质,而郑的公子忽到了周朝作为人质。本来春秋时期,各国之间互相派人到他国作为人质以取信于人是一种很常见的事情。但是这种交换人质嗯的做法,一般限于国与国之间,周朝和郑国之间可不是这种关系,周朝是郑国的上国之邦,郑国是周天子分封的宗室诸侯国,哪有诸侯国和周王室交换人质的做法呢?这种做法自然不合乎规矩和礼法,因此才有了春秋时期开始礼崩乐坏的说法,其实质是尽管周天子还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但实际上已经不得不依靠强势的诸侯,才能发号施令,成为了强势诸侯手里的工具。

周郑交质:所谓礼崩乐坏,正是从周平王和郑庄公间交换人质开始的

作为春秋小霸的郑庄公,就是吃定了周平王,才公然和周交换人质,其目的是确立自己的地位,打击周王室的权威。尽管交换人质是周平王提出的,但却是在郑庄公的强势下做出的无奈之举,由此可见周天子的日子并不好过,这个天下共主只是名义上的,真正能听他号令的并不多,很多时候他还要看强势诸侯的眼色行事。

割麦取谷:场面上看郑庄公挣得了面子,实际上削弱了周王室的威严。

一场风波平息了,周平王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但是对郑庄公这个曾经的宗室强援,周王室已经心存芥蒂。周平王去世之后,周桓王准备让虢公担任卿士主政,这引起了郑庄公的强烈不满,发动战争是不可行的,但是要让周桓王打消用虢公做卿士的念头,因此郑庄公用了示威震慑的做法。这年四月的时候,郑国的祭足率领郑国的部队割取了温地的麦子,到了秋天,又割取了成周的谷子。可能现在很多人会认为这没有什么,这不就是去别人家的田间地头,去偷了点粮食的问题吗?

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左传·周郑交质·隐公三年》

周郑交质:所谓礼崩乐坏,正是从周平王和郑庄公间交换人质开始的

实际上,郑国的这一做法,具有鲜明的政治目的和巨大的现实意义。如果仅仅是一点粮食的问题,也不会让周郑交恶,发展到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层面了。温地和成周的位置很关键,如果说温地还只是西周直接管辖的周王室土地,在这里割麦子还可以忍受,那么成周是当时西周的国都,在周天子的眼皮底下收谷子,这根本没把周天子放在眼里。郑庄公忽略了自己之所以能够纵横裨益,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自己是周天子册封的卿士这一身份,这样一来他就可以行天子之权讨伐四方不听从号令的诸侯。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最大的作用是可以为诸侯授权,这也是后来齐桓公推行“尊王攘夷”而成为春秋首个霸主的原因所在。

周郑交质:所谓礼崩乐坏,正是从周平王和郑庄公间交换人质开始的

郑庄公的做法欠妥,因为他在折辱周天子的同时,也让天下诸侯更加蔑视周天子的威严。天子没有了威严,那由周天子册封的卿士还有多大的权威呢?想要让卿士的地位尊崇,就必须维护周天子的威信,这个道理很多人不懂,春秋时期成就霸业者,大多要借助周天子的权威来加强自己的影响力。

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左传·周郑交质·隐公三年》

对于周郑交质的问题,《左传》的作者左丘明认为:诚是问题的关键,如果没有诚意的话,就算是交换人质也不能达到目的。只有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来做事,又用礼仪加以约束,虽然没有用交换人质的办法,但又有谁会怀疑他们之间的真诚呢?很多事是越描越黑,越是想证明自己,就越会让人看出自己的心虚,周平王作为天子,为了证明自己,居然要通过和作为臣子的郑庄公交换人质的方式,来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这本身就是一件极其可悲的事情。

周郑交质:所谓礼崩乐坏,正是从周平王和郑庄公间交换人质开始的

有人推崇周朝传国八百年,说到底组织的传承主要在于秩序的建立,作为周天子自己应该是秩序的维护者,因为秩序正是为了维护周天子的权威而设立的。由此不得不感叹周公所制定的周礼之伟大,定好了规矩后,大家都遵从执行,这远比出几个明君圣主来的稳固。所谓“礼崩乐坏”,正是从周天子自己破坏规矩开始的。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