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連環綁架案的新聞》:比現實更加“魔幻”的毒販恐怖主義

在拉丁美洲,只要有相當觀眾的人最後就會投身政治,這是不可避免的。——加西亞·馬爾克斯

《一起連環綁架案的新聞》是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一部紀實文學,那麼他與“毒販恐怖主義”有著何種關聯?我們所熟知的馬爾克斯是被譽“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的偉大作家,有太多的經典流傳,從《百年孤獨》,到《霍亂時期的愛情》,馬爾克斯的魔幻現實主義作品被很多讀者耳熟能詳。

瑞典文學院曾給予馬爾克斯如斯評價:“他的小說以豐富的想象編織了一個現實與幻想交相輝映的世界,反映了一個大陸的生命與矛盾。”

誠然,他的作品中總是有著無法忽視的“孤獨”感,卻又不乏豐富的想象,然後用它們來講述那些最真實、最現實的情感與事件。

其實,這位偉大的魔幻現實主義作家,不僅寫過那些流傳甚廣的魔幻現實主義代表著作,還留下了許多非虛構的紀實性文學,譬如《一起連環綁架案的新聞》、《一樁事先張揚的兇殺案》、《一個海難倖存者的故事》等等,這些作品均是以真實的歷史事件為藍本,經過了馬爾克斯親身的大量調查和走訪完成。

這大概得益於馬爾克斯的一段經歷,他曾在波哥大大學攻讀法律,並有過新聞記者的經歷,所以我們看到馬爾克斯的紀實文學中,有很多看似離奇的事件,是通過一種類似於報道的方式來講述的,跌宕起伏的同時卻並不會偏離其真實的軌道,可以說,馬爾克斯的“新聞報道”的精彩程度並不會亞於其小說。

就連馬爾克斯本人也曾說:“《一起連環綁架案的新聞》比我最離奇的小說還要離奇。”

《一起連環綁架案的新聞》:比現實更加“魔幻”的毒販恐怖主義

《一起連環綁架案的新聞》的誕生始末

《一起連環綁架案的新聞》的得來可謂“百轉千回”,早在1989年的時候,加西亞·馬爾克斯從古巴返回到了自己的祖國哥倫比亞,然而那個時候的哥倫比亞正是被毒梟製造的黑暗和恐懼籠罩之際。

馬爾克斯對祖國的拳拳之心讓他從不願去做一個旁觀者,他呼籲政府、游擊隊和販毒組織之間再度展開談話,甚至公開向毒販提出要求:“不要把哥倫比亞變成一個醜惡的國家,要讓哥倫比亞人及後代子孫能夠生活。”

他遊走於各方之間,花了三年時間去採訪和寫作,將大量心血傾注其中,只為心中一個祈願,他不想自己的祖國——哥倫比亞成為美國的戰爭機器,甚至淪為美國帝國主義的受害者。

當時哥倫比亞的一位傳奇人物:大毒梟巴勃羅·埃斯科瓦爾組織了一系列綁架事件,並且導致了人質的意外死亡,事實上,埃斯科瓦爾所犯下的罪惡遠非如此,他組織過很多暴力恐怖事件,他是豆瓣9.2分神劇《毒梟》的主人公原型,也是從哥倫比亞草根家庭走出的 “麥德林”販毒集團首領。

埃斯科瓦爾的毒梟生涯是極其富有傳奇色彩的,他甚至曾控制美國約80%的可卡因買賣,並被《福布斯》雜誌評為全球“七大富豪”之一,然而當哥倫比亞政府意識到了毒梟問題的嚴重性之後,開始向美國尋求幫助,於是埃斯科瓦爾指責哥倫比亞政府,控告其受到了美國控制。

為了躲避追捕,埃斯科瓦爾逃亡到了巴拿馬,並且開始了和和哥倫比亞政府之間的談判,他面臨著被引渡到美國的境況,也懼怕這樣的情況會發生,埃斯科瓦爾認為只有哥倫比亞有才懲罰他的資格,甚至曾說:“寧要哥倫比亞一座墳,不要美國一間牢。”

在哥倫比亞,埃斯科瓦爾採取暴力手段,製造了多起暗殺事件,除掉一切反對他、支持引渡的重要人士,而馬爾克斯的《一起連環綁架案的新聞》中的主體就是那些重要人士,馬爾克斯曾通過電臺發聲,要求“可被引渡者”尊重記者的生命,也為此身體力行地四處走訪,心力交瘁。

憶起這段歷史,馬爾克斯曾這樣說:

“我們偉大而不幸的哥倫比亞和毒販及其幕後黑手之間有著怎樣千絲萬縷的聯繫,這個國家經歷了幾個世紀的農業封建主義後,又打了30年游擊戰爭,但還不曾了結,它經歷數任政府,但每一任都沒有代表人民意願。”


《一起連環綁架案的新聞》:比現實更加“魔幻”的毒販恐怖主義

無辜的和有罪的,希望書中的一切不再重演

馬爾克斯寫非虛構的作品其實並不是很多,但是他的非虛構作品,相較於他赫赫有名的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並不遜色,甚至更加離奇和深入人心,在《一起連環綁架案的新聞》中,他將身為記者的紀實性報道與身為作家的出色文采完美結合起來,讓這一起綁架案件更加的驚心動魄。

提起這起連環綁架案發生的地點哥倫比亞,“哥倫比亞革命武裝力量”、“游擊隊”等等這些詞,會不由自主的從腦中浮現,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在閱讀馬爾克斯的這本《一起連環綁架案的新聞》之前,對哥倫比亞的“亂世”局面也是有所耳聞,這支歷史悠久的革命武裝力量,主要針對國家重要的權力部門和重要的其他領域,不僅僅涉及毒品走私,更是不斷地綁架人質以獲取利益,是名副其實的惡名昭著!

毒販的猖狂,暴虐肆意蔓延,整個國家都籠罩在一種恐怖主義的陰影之中,政府的一項舉措讓他們成為了“可被引渡者”,為了避免被引渡到美國,在大毒梟勃羅·埃斯科瓦爾的帶領之下,“可被引渡者”相繼綁架了九位記著和一位政要親屬,並且以他們為人質和籌碼企圖與政府進行談判,馬爾克斯所寫的這個故事,就是發生在一個這樣的背景之下。

與其說是一個故事,不如說是一個長篇的新聞追蹤報道,馬爾克斯花了整整三年的時間去採訪、整理和寫作,已經古稀之年的馬爾克斯為了這一事件到處奔波,更是為了事件的受害人感到痛心和難過。

這些不辭辛苦得來的大量來自於受害者和家屬的真實資料,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種觸目驚心的憤怒與感嘆,還有對這位偉大作家表現出的同情與憐憫之心的共情之感。

《一起連環綁架案的新聞》:比現實更加“魔幻”的毒販恐怖主義

《一起連環綁架案的新聞》的講述沒有絲毫拖沓,從一開始便能感受到那種緊張的氛圍,瑪露哈和貝阿特利絲被“可被引渡者”突如其來的劫持綁架,短短不到三個月時間,已經發生了四起綁架案,更加可怕的是,這並不是最後一起,在瑪露哈之後,接二連三的綁架案相繼發生,哥倫比亞政府和社會皆是一片人心惶惶,被綁架的人質在毒販的看押之下過著心驚膽戰、痛不欲生的日子,他們的親屬也每天沉浸於悲痛和惶恐之中。

人質親屬和政府的溝通並沒有換來政府的妥協,瘋狂的恐怖分子宣佈每八天將會處死兩名人質,直到無辜人質死於毒販的槍口之下,社會的輿論和家屬們的請願使政府處於高壓之中,事情終於出現轉機,“停戰協議”讓倖存的八位人質獲得解救,迴歸到家庭和社會當中,但是被綁架的這些日子,將會成為他們生命中難以磨滅的痛。

一名人質被槍殺,一名人質在被解救時中彈身亡,八名人質最終獲得釋放。

面對這樣的局面,或許我們應該感到慶幸,但是我心中更多的是悲痛。馬爾克斯通過自己的筆,將人質被綁架後的情境細膩的呈現於讀者眼前,我們甚至能通過這一張張薄薄的書頁,感受到他們的恐懼與絕望,似乎能看到瑪麗娜那一雙空洞失神的眼睛,看到寫下這一切的馬爾克斯心中暗湧的悲痛。

馬爾克斯曾在《百年孤獨》中寫道:“我們趨行在人生這個亙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裡涅槃,憂愁纏滿全身,痛苦飄灑一地。我們累,卻無從止歇;我們苦,卻無法迴避。”

他自來心懷悲憫,同情弱小,對於自己的國家意志懷有深厚的感情,也從未停止過對於各種邪惡勢力的抨擊和鞭撻,即便這一路坎坷而痛苦,他也從未放棄在挫折裡涅槃!

《一起連環綁架案的新聞》:比現實更加“魔幻”的毒販恐怖主義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麼,而是你記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銘記的。

生活自由而美好並不該僅僅存在於願望之中,馬爾克斯在祈願併為之努力,他用不辭辛勞的走訪,以精妙絕倫之筆觸,憑鎮臂高呼之影響,讓更多的人看到這一個難解難說的事件之始末,感受到哥倫比亞這一悲情國度所遭受的苦難。

正如他曾經說所:“世界是如此混亂,只有優秀的記者才能拯救它。”他將自己完整交付於“記者”這一身份,祖國是他的心之歸屬,然後帶著歸屬與嚮往,並使之成為拯救這一切的最本初的動力,有希望就有熱情,即便是向死而生。

只盼這一切不再上演,唯願這世界美好和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