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迷蹤》:桌面電影的突圍,小鼠標移動軌跡下的懸疑人生

2018年,小成本懸疑片《網絡迷蹤》憑藉著“全桌面”的呈現方式,成為了口碑票房雙豐收的一部作品。

這部電影只用了13天的拍攝時間,卻全球範圍內取得了7546萬美元的票房成績,在豆瓣上,有37萬人打出了8.6分的評分,爛番茄上也有93%的新鮮度。

這部電影的成功,不僅是屏幕調度,桌面元素所展現出來的全新形式,更重要的是它用鼠標串聯起了真實可感的人物運動軌跡,讓虛擬的桌面空間呈現出來了和現實世界同樣的感染力和可信度。

《網絡迷蹤》:桌面電影的突圍,小鼠標移動軌跡下的懸疑人生


《網絡迷蹤》:桌面電影的突圍,小鼠標移動軌跡下的懸疑人生


01,小鼠標移動下的人物軌跡

所謂的桌面電影,指的是電影的敘述衝突和視覺語言都發生在互聯網和電腦桌面,在桌面上實現故事的敘述,人物的情感表達和主題昇華的電影。《網誘驚魂》、《解除好友2:暗網》以及《網絡謎蹤》都屬於這個範疇的代表作。

對於一般的電影藝術來說,人物的活動軌跡是確保故事發展的基礎,而在桌面電影中,這樣的真實感大大削弱,怎麼在電腦狹窄的視域鏡頭中展現人物的活動軌跡,實現場面調度,是考驗導演和創作組最為重要的指標。

導演阿尼什·查甘蒂說:“《網絡迷蹤》是一部非常典型的驚悚片,卻是用一種非常不典型的方式呈現出來的。”

在《網絡迷蹤》的102分鐘中,總的人物出現時長超過10分鐘的也僅僅只有5個人,除了現實生活中全身活動的畫面之外,主要的活動軌跡都在“桌面”上,

而唯一貫穿全片的可移動元素就是電腦的鼠標。

《網絡迷蹤》:桌面電影的突圍,小鼠標移動軌跡下的懸疑人生

在電影剛開端,有五分鐘的時間交代了女兒瑪格的成長軌跡和過程,包括瑪格的鋼琴課,母親得癌症去世,以及父女二人的關係和相處方式的變化。

在這一段中,沒有對白,依靠的只有光標的移動,點擊電腦上不同的用戶名,則意味著劇中主要人物的輪番登場,

不僅交代清楚了故事發生的背景,主要人物的性格,還引導了觀眾的視線,推動了接下來故事的發展。

《網絡迷蹤》:桌面電影的突圍,小鼠標移動軌跡下的懸疑人生

完整的電腦桌面,妻子和女兒的照片

開端處父女關於鋼琴課的網絡聊天,可以讓觀眾很清楚的感知這一對父女因為瑪格母親的去世所造成的“溝通代溝”。

父親大衛·金的電腦桌面上,光標持續不斷的閃爍,打好的句子又按下了刪除鍵,父親的猶豫,遲疑,想要和瑪格溝通又不知怎樣入手,都在這裡體現的淋漓盡致。

這一段也有承前啟後的作用,正是因為父女間的交流出現了問題,才導致後來瑪格的失蹤,為後面的劇情早早做了鋪墊。

《網絡迷蹤》:桌面電影的突圍,小鼠標移動軌跡下的懸疑人生

父親欲言又止的聊天


《網絡迷蹤》:桌面電影的突圍,小鼠標移動軌跡下的懸疑人生

男主人公寫好了又刪的聊天內容

02,將“搜索”權利,轉移到觀眾身上

《網絡迷蹤》這一部電影的英文名字叫“Searching”,是搜索的意思,既表達的是互聯網桌面上的“搜索”線索的過程,也表達了現實生活中大衛辛苦找尋兒女的過程。

瑪格失蹤了,大衛瘋狂的查找女兒的社交記錄和通訊錄信息,從電腦桌面到手機桌面,從本地資料到社交平臺,女兒車牌號的監控,最後停留的地點顯示,片中光標的移動模擬也映射了生活中父親的搜索痕跡。

當坐在銀幕外的觀眾觀看這一部電影的時候,會不由自主的跟隨著主人公去尋找線索,沉浸在和媒介的互動交流之中,此時,掌握鼠標“搜索”權利的不僅僅是主人公大衛,更多的是觀眾自身。

而導演在設置故事劇情的時候,他的光標運動軌跡不僅照顧到了主人公,服務於內容,更多的是服務於觀眾,盡力的滿足觀眾對於故事發展的下一步預判。

不管結果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讓觀眾參與其中,增強代入感和共鳴,都是這一部電影能夠成功的關鍵所在。

《網絡迷蹤》:桌面電影的突圍,小鼠標移動軌跡下的懸疑人生

03,互聯網帶給人的雙刃影響

電影的主要呈現畫面,都是採用了半全景的鏡頭,即在銀幕上,有90%的畫面都被銀幕中的畫面所覆蓋,而僅僅留下了一小部分給電腦桌面上的圖標和底部的菜單欄。

即使沒有看電影開頭,直接從中間開始觀看的觀眾也能夠很清晰的得知,這是一部桌面類型的電影,他的主要陳述方式以鼠標為主。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部電影中,導演有幾次用到了全景的拍攝方法和視角,呈現出電腦視頻的所有畫面,大銀幕上的直播畫面佔據到了100%。

比如大衛在找視頻資料的時候,和影片內容關聯不大的兩則視頻。

一則是關於一位網友推斷女兒“失蹤”原因;

另外一則則是一位自稱是女兒“閨蜜”和“最好的朋友”的消息;

這些平時漠視瑪格,甚至是不相干的路人,都想要在這一波事件上蹭流量,製造假新聞。

《網絡迷蹤》:桌面電影的突圍,小鼠標移動軌跡下的懸疑人生

這兩則內容,看似和劇中的案件線索毫不相關,實則是導演的一種心理上的呈現,生活在大千世界,我們每天都要面對互聯網,信息爆炸的時期,真實的消息和虛假的消息充斥其中,網絡在帶給人便利的同時,也帶給人深深的傷害和反噬。

正如劇中的父親大衛,縱使忽略了和女兒的溝通方式,對孩子內心的失察,間接導致這一場失蹤案的發生,然而,在媒體五花八門的報道中,對於案件的直播,“世界上最棒父親”“是父親害了孩子”這樣的諷刺卻帶給當事人極大的痛苦。

《網絡迷蹤》:桌面電影的突圍,小鼠標移動軌跡下的懸疑人生

導演的高明之處在於,用這樣的一個大全景,讓觀眾站在了最高最遠的距離,置身事外,以旁觀者的角度去冷靜的分析和反思,增添了一層審視事件的角度,在龐雜而混亂的信息中抽絲剝繭,領先於主人公尋找到問題的根本和源頭,同時抨擊了網絡暴力。

04,通俗的反轉,普世的家庭觀念

和單單以中學生懸疑和驚悚事件作為噱頭來博人眼球的電影不同,《網絡迷蹤》在事件反轉的基礎上,嫁接了更為普世的通俗家庭觀。

在電影還有20分鐘才結束的時候,大多數的觀眾都已經猜到了“故事有反轉”。當然,這樣的反轉看似通俗,實則耐人尋味,為故事的“親情”內核做了昇華。

電影在懸疑的外殼之下,以尋找女兒為線索,實則講述的是大衛以愛之名,完成對於父女之間的重新審視和和解,這樣普世的家庭觀念,也體現在了涉案的女警察身上。

《網絡迷蹤》:桌面電影的突圍,小鼠標移動軌跡下的懸疑人生

在這個單親家庭的背後,她和兒子所遭遇到了風言風語,也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有一定的心理缺陷,然而,和其他父母處理方式不同的是,這位女警官為了彌補對孩子的愛,卻選擇了溺愛的方式,為他掩蓋一切,人性的扭曲已成定局。

《網絡迷蹤》通過了這兩組家庭教育方式的對比,也為觀眾拋出了一個關於親情的思考——

當所有的父母都理所當然的認為自己和孩子的溝通是暢通無阻的,

而最後誤會最深的,往往都是父母心中的“理所當然”。

電影在劇情的設計上,用了迴歸傳統和家庭的方式來激發觀眾的原始情緒,直擊人心,在故事的最後一分鐘,仍然以父女團圓和和解作為結局。

《網絡迷蹤》:桌面電影的突圍,小鼠標移動軌跡下的懸疑人生


05,結語

互聯網空間作為現代人表演與“藏匿隱身”的場所,

在這個“隱與藏”、“看與被看”的狹小空間內,也是營造懸念的絕佳場所,這也為優秀的懸疑電影創作提供了更多的素材來源。

《網絡迷蹤》的成功,不僅是桌面電影視覺表達上的大膽創新,也體現了創組作在技術創新背後的普世情感和寄託——

網絡時代,本身就擊碎了生活中真實的“我”,而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小鼠標中發揮積極樂觀的人生價值,為社會傳遞正能量的價值輸出,才是互聯網真正的意義所在。

《網絡迷蹤》:桌面電影的突圍,小鼠標移動軌跡下的懸疑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