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看好“喜小茶”?

為什麼不看好“喜小茶”?

作者:Yanyan

編輯:Bobo


不愧是喜茶。

3月31日,喜茶在官方微博、微信等平臺發佈了全新子品牌“喜小茶飲料廠”,第一家門店落地在深圳華強北。

為什麼不看好“喜小茶”?


4月3日,喜小茶正式營業。不過,我們發現喜茶官方的動作似乎比較低調,喜茶微博和公眾號當天都沒有介紹這位小兄弟,還在推銷自家新品。

但關於喜茶能有低調的事麼?

喜小茶開業兩天,訂單就爆滿。據中國飲品快報報道,雖然喜小茶出品速度相較於喜茶快了三倍多,但由於訂單過多,店員還是忙得手忙腳亂。

“喜小茶飲料廠”是做啥的?

從喜小茶小程序來看,目前,喜小茶飲料廠主要銷售茶飲,品類包括鮮奶茶、果茶、咖啡、冰淇淋、純茶五大類,產品定位在6~16元價格區間,主打“鮮奶製造,實惠多料”。

為什麼不看好“喜小茶”?


低廉的價位讓網友們紛紛表示“貧民窟女孩終於也能喝上喜茶了!”

然而,迎來開業爆單、小程序癱瘓的喜小茶,卻也引來了一些質疑的聲音:

為什麼不看好“喜小茶”?


為什麼不看好“喜小茶”?


為什麼被寄予厚望的喜小茶卻被業界唱衰?下沉市場已經有COCO、一點點、書亦燒仙草、茶百道、益禾堂等品牌了,喜小茶還有容身之處嗎?本文根據定位理論,對喜小茶為什麼不行進行分析。


01、喜小茶能否成為下沉市場的“靈感之茶”?

這屆茶飲品牌做副牌的不止喜茶一個。從網友的評價來看,大家對於喜茶這樣的頭部茶飲店推出副牌是看好的。

畢竟喜茶的品牌效應+差異化的運營,佔領不同圈層市場的潛力很大。

但同樣是“多品牌”,其實喜小茶打法有點偏。

大多數品牌推出子品牌時,也都傾向於讓它們各自美麗,關係像同事。

比如,茶顏悅色和知乎茶也,又比如奈雪の茶和主打奶蓋茶的“下沉品牌”臺蓋、主張“吃吃水果喝喝茶”的梨山,很多人都想不到是一個媽生的。奈雪創始人也曾對不同的品牌定位進行了鮮明的區分:“奈雪の茶是25~35歲的女性;臺蓋是15~22歲的年輕用戶,只有茶飲;梨山是更商務一些,提供茶和水果。”“如果說奈雪品牌像一個女生,那相對厚重的梨山就是一個男人。”此外,奈雪、臺蓋和梨山三個品牌主打產品不同,關聯也不強,對主品牌奈雪的茶的形象沒有造成影響。

為什麼不看好“喜小茶”?


為什麼不看好“喜小茶”?


為什麼不看好“喜小茶”?

圖片來源:奈雪の茶、梨山、臺蓋官微


如今,三者都具備獨當一面的能力,構成了多元化的品牌矩陣。

但是喜茶與喜小茶,更像一脈相承的小兄弟。

喜茶從皇茶時代就已經口碑爆棚,之後又憑藉“靈感之茶”的定位成為一二線城市的Cool guy。重視研發、強調個性的喜茶一步步把自己打造成消費者品牌。

喜小茶跟喜茶不一樣,它的定位是渠道品牌,喜茶變小,意在下沉!《2019新式茶飲消費報告》中提到“一線城市的茶飲市場趨向飽和,頭部茶飲品牌向下沉市場進攻勢不可擋。一方面,喜茶下沉是大勢所趨;另一方面,下沉市場品牌也在往高端市場擠。

然而,我們發現在喜茶推出喜小茶後,讓人忍不住會產生一些疑問:

1、喜小茶會拉低主品牌喜茶“人設”嗎?

喜小茶想要藉助喜茶已經有的品牌影響力可以理解,但違背了品牌價值定位的理念

里斯戰略定位諮詢強調了新品牌獨立的重要性:“如果使用同一個品牌名,會讓消費者認為二者仍然是同一種東西。”[1]在網友反對的聲音裡,最多提到的也是相似的命名和Logo。

一方面,對喜茶主品牌沒有認知的下沉市場消費者,首先記住的是喜小茶的小人logo,從而固化對喜茶和喜小茶的形象——“量多實惠”,贏得中低端粉絲時,卻喪失了一部分潛在的喜茶消費者;

另一方面,從開業現場來看,大多數消費者都是奔著“喜茶”這個品牌去的,雖然以“貧民窟”的價格喝到喜茶的品質不切實際,但確實是很多非理性消費者的期望,當喜小茶的品質沒有滿足他們的期望值時,反而會影響消費者對喜茶主品牌的評價。

為什麼不看好“喜小茶”?

為什麼不看好“喜小茶”?

上邊喜小茶、下邊喜茶,傻傻分不清


除了命名和logo,喜小茶和喜茶的視覺設計和產品畫風也有點相似。4月3日當天,喜小茶官微買一送一,同日,喜茶官微咖啡也買一送一(見下圖)。筆者看到這兩個消息後,還翻回去重新看了一遍,才確認這咖啡真的是喜茶咖啡而不是喜小茶咖啡!這相似的復古港風杯體和視覺設計,確定不是一個設計師做的?

為什麼不看好“喜小茶”?

為什麼不看好“喜小茶”?

類似的公眾號視覺風格,看起來像批量生產的 圖片來源:喜小茶、喜茶官微


品牌的價值很大程度上來源於用戶對於品牌的認知,消費者對喜茶與喜小茶的品牌認知混淆,長此以往,反而會反噬主品牌。

2、不能炫耀的“喜小茶”大家還喝麼?

關於喜茶和喜小茶的區別,官方是這樣介紹的:“在喜茶,我們希望用最高標準做出最好的茶飲;但是在喜小茶,我們致力於提供合適、剛好的茶品,在合格的標準上儘可能實惠。”剛剛好的產品標準,就用剛剛好的價格搭配。目前,下沉市場的主力價格帶在10-15元,喜小茶8-16元,對標的是一點點、古茗、益禾堂等處在相似價格區間的強勢茶飲品牌。

為什麼不看好“喜小茶”?


喜小茶難免讓人有一種感覺,喜小茶=低配的喜茶,並且增加消費時不斷強化對喜小茶與喜茶認知的關聯。60分剛好滿足標準的茶,喝起來總有點不得勁。

一開始消費者可能抱著獵奇的心態去跟風嘗試喜小茶,但是茶飲本來就有社交屬性,無論在一線還是下沉。熱度過後,喜茶還能為喜小茶背書嗎?10塊錢的奶茶大家是否還願意發朋友圈主動傳播也是個問題。

事實上,喜茶本次“下沉”,不管是開店選址、門頭設計還是包裝,都將“下沉”貫徹得非常徹底。

喜小茶的門店乍一看像是米芝蓮開的“理髮店”,也難怪會有人評價“怎麼感覺好像是趕工湊出來的,這門頭設計認真的嘛……飲品沒喝到,但是這家店我的確也是沒慾望進去喝奶茶。”

為什麼不看好“喜小茶”?

圖片來源:微博@angela_七七七


3、“飲料工廠”能成為下沉市場的“靈感之茶”嗎?

為了保持獨立性,避免對喜茶的影響,喜小茶其實已經盡力做到與喜茶的差異化,但正因需要考慮差異化,這對喜小茶來說,在推出新品時也是限制。

從喜小茶推出的產品來看,原料、搭配都趨向大眾款,目前產品線也不算豐富,沒有體現出喜茶帶來的“靈感”優勢,跟其他下沉市場品牌比起來,差異化還不夠明顯。你說新鮮、加料?我CoCo、一點點、古茗......組團不服。

再看定位,喜茶獨一無二的“靈感之茶”定位讓其脫穎而出,到下沉市場卻把喜小茶定位成“飲料工廠”,自己是降維了,但能不能打擊到其他品牌,真說不好

下沉市場潛力巨大,但想下沉並不是一件容易事。麥肯錫曾預測,未來10年三、四線城市的中產群體將成為佔比增長最快的群體。與此同時,三、四線城市慢節奏的生活環境和較低的生活壓力,讓他們擁有不輸一、二線城市人群的消費意願。

在被一點點們佔領的下沉市場,可能並不缺“飲料工廠”,而缺少“靈感之茶”。

借用了喜茶的品牌影響力,但無法做到與喜茶一樣在目標市場上實現差異化。從下沉到一線,喜茶可以,從一線到下沉,喜小茶可能不行。


02、為什麼喜茶可以,喜小茶不行?

不被看好的喜小茶到底踩了什麼雷?

為什麼不看好“喜小茶”?


為什麼不看好“喜小茶”?


里斯戰略定位諮詢全球CEO、中國區主席張雲在接受FBIF採訪中表示:“喜茶的做法,雖然在價格和產品等方面嘗試做了一些區隔,但是在品牌和視覺層面,仍然沿用了喜茶的相關元素,因此它的做法屬於一種中間地帶,不屬於嚴格意義上的多品牌,雖然這種做法比不在核心產品以及產品價格上不做區隔又好一點,但是仍然屬於戰略騎牆的做法。”

邁克爾・波特在《什麼是戰略》中解釋了“騎牆”(straddling)戰略的概念:騎牆者希望在受益於成功的新定位的同時,又能保持其現有的定位。

在選擇品牌戰略時,騎牆者更傾向於下注產品線延伸,而不是多品牌戰略。然而這種看似符合邏輯的戰略從長期來看是不可持續的。

我們先來看看奢侈品行業。繼Dolce&Gabbana、Marc Jacobs等品牌相繼關閉副線後,Burberry在2016年底也宣佈將所有產品類別整合為同一品牌。[2]

為什麼不看好“喜小茶”?

圖片來源:Burberry官博


當初各大奢侈品牌爭先創立副牌,又為何陸續走上瘦身之路呢?

實際上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副牌的共性:利用原有品牌的光環,但要麼沒做起來,要麼賣得太好,甚至還喧賓奪主了。

奢侈品行業資深管理者Vincent Bastien在《奢侈品策略》裡寫到:“品牌延伸從短期來看是一種很好的營銷策略,但從長期來看很有可能嚴重影響品牌形象。”

當高冷的奢侈品牌走下神壇,主牌和副牌的價差脫離理論上的正常範圍內(70%),難免讓奢侈品在消費者心中的“白月光”形象變得更接地氣,消耗了品牌價值。即使品牌一再強調副線“年輕化”而非“低廉化”的定位,也都無濟於事。

為什麼不看好“喜小茶”?

Marc by Marc Jacobs為整個品牌貢獻了70%以上的收益,卻稀釋了品牌奢侈屬性

圖片來源:Marc by Marc Jacobs


里斯戰略定位諮詢在《太多營銷人對單一品牌名懷抱過多的期待》一文中提到,“如果一個定位營銷策劃的目標是’在心智中佔據一個詞’,那麼產品線延伸恰恰與這個目標背道而馳。”

喜茶曾將品牌定位為“酷、靈感、設計、禪意”,這四個抽象化的關鍵詞充實了喜茶的“靈魂”,給了喜茶更多的表達空間。而喜小茶即使加上“小”字,非理性消費者們也難免將“實惠多料”與“喜茶”聯繫在一起,主品牌同副牌的內涵無法兼容,反而模糊化了原品牌定位。

在採訪中,張雲向FBIF提到了紅米的案例:“雖然在小米公司內部認為紅米是個獨立的品牌,但是外界沒有將紅米當作一個獨立的品牌,而是將其認知為小米的系列產品。從紅米的低價認知而言,會對小米品牌本身產生比較大的影響,因此小米的高端產品的銷量始終上不去。”即使獨立後的紅米不斷強調小米是“友商”,也脫離不開“米家人”的枷鎖。

為什麼不看好“喜小茶”?

圖片來源:知乎截圖


主品牌形象被子品牌稀釋的還有魅族。早年,魅族在用戶心目是極客形象,但如今早就被衝量的魅藍手機生生拉低成了低端入門手機,導致用戶開始對魅族的旗艦機型產生了動搖和懷疑。[3]

為什麼品牌名和logo對品牌定位這麼重要?從籃球巨星邁克爾·喬丹歷時8年的維權戰就能窺知一二。在AIR JORDAN還未佔領年輕人心智的時候,中國消費者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穿的“喬丹”並不是喬丹。甚至如今喬丹體育敗訴,還有人表示“支持國貨”“喬丹物美價廉為什麼不買?AJ這麼貴都是智商稅,我可不會買。”當李鬼用物美價廉佔據消費者心智時,李逵要想挽回形象是需要耗費一些力氣的。

為什麼不看好“喜小茶”?


03、喜茶們,怎麼打好「副線」這張牌?

從奈雪的茶、喜茶乃至鍾薛高的動作來看,在食品行業,推出副牌是大勢所趨。

但是定位理論更強調多品牌戰略,而不是品牌延伸。

在上文我們看到了品牌延伸的弊端,相比之下,多品牌戰略的優勢更明顯。

首先是靈活性。多品牌戰略更利於品牌見縫插針,充分適應市場的差異性。誰也不會想到“貴婦品牌”海藍之謎、“天然護膚品牌”悅木之源跟雅詩蘭黛是一家的,雅詩蘭黛巧妙地抓住不同消費者的護膚需求,形成品牌間的互補。

其次是獨立性。寶潔的多品牌戰略的成功,原因在於對不同的“人設”有鮮明的品牌區分,比如海飛絲主打去頭屑,飄柔是順滑,潘婷則是滋養髮質。如果海飛絲被爆出來去屑效果不好,也不會對飄柔、潘婷有影響,避免了某一品牌的失敗引起的品牌危機。

那麼,多品牌戰略應該如何“效益最大化”呢?

1、保護品牌價值,分清主次

在技術壁壘不高的情況下,產品和品牌的差異化主要來源於用戶認知。只有在主品牌優勢已經很強的情況下,多品牌才能彌補單一品牌產品線的缺位。

對於喜茶子品牌該如何定位,張雲給出了建議:“長期來看,最佳的做法還是能夠和喜茶區分開來,不帶“喜茶”的名字,並採用獨立的視覺錘,初期可以用“喜茶出品”作為背書來建立品牌信任度,這樣從戰略層面而言,既兼顧了短期,也兼顧了長期,同時也不會影響喜茶自身的品牌。”

2、強化子品牌形象,定位差異化

為了與主品牌進行區分,子品牌需要打造差異化的“人設”,並不斷地在目標消費群體中強化這個“人設”。

阿里動物園是差異化的典型案例。起初,淘寶商城從淘寶分拆並獨立運營時,很難擺脫消費者對淘寶的假貨質疑,為了攻佔高端市場,阿里巴巴2012年將淘寶商城改名“天貓”。業內人士表示:“改名天貓,脫離淘寶品牌,無論對天貓自身,還是淘寶網,在品牌建設方面,都有非常正向的推動作用。”[4]曾經被網友吐槽的名字,在現在被證明是正確的。改名後的天貓打破了淘寶的品牌禁錮,進入高速成長的快車道。在之後的取名上,隨著阿里旅行改名“飛豬”、小微金服改名“螞蟻金服”,阿里動物園命名漸成體系。

為什麼不看好“喜小茶”?


“華為+榮耀”的雙品牌思維也值得借鑑。榮耀一開始借光華為,但是近年來為了保持獨立性,積極研發,反哺母體。全球首款AI手機榮耀Magic,便出自榮耀品牌。品牌獨立後的榮耀,逐漸從“像小米”、“像華為”的影子中走出來,實現了品牌內涵的獨立。[5]據環球網報道,2019年,在中國整體大盤下滑近10%的背景下,榮耀在中國市場份額整體達到13%,成為排名第四、增長第二的手機品牌。

而鍾薛高在剛推出副線品牌“李大橘”時就很好地保證了品牌獨立性。形象上,以橘貓為 IP,主推杯裝冰淇淋;渠道上,主攻盒馬、羅森便利店等線下渠道;定價上,李大橘100g平均售價在10元左右,低於鍾薛高,在冰品中屬於中高端價位,更多和傳統冰淇淋競爭,在產品上做微創新。

為什麼不看好“喜小茶”?

圖片來源:李大橘天貓旗艦店

04、結語

在關注喜小茶本身的同時,行業內也有諸多喜茶資本故事的猜測。喜小茶身上到底承載的是品牌紅利還是資本紅利,只有喜茶更加清楚。

但脫離喜茶的光環,喜小茶想分到下沉市場的幾杯羹,可能真的不容易。

喜茶能否走出“戰略騎牆”的雷區,我們拭目以待。


參考來源:

[1] 《品類實踐 | 進入新品類,為何要啟用新品牌》,2015年12月11日,里斯戰略定位諮詢

[2] 《Burberry砍掉三大子品牌 奢侈品牌副線隕落》,2016年1月6日,聯商網

[3] 螞蟻蟲,《雙品牌策略並非良策,紅米獨立真的是一步好棋嗎?》,2019年1月9日,螞蟻蟲miniant-cn

[4] 《淘寶商城更名天貓》,2012年1月12日,新文化報

[5] 陳述,《扼要而居,華為雙品牌的成功之道》,2017年11月16日,砍柴網


提示:

*本文FBIF食品飲料創新(ID:FoodInnovation)原創首發,轉載請聯絡授權。

* FBIF投稿與商務合作,聯繫Bobo(微信:fbifmedia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