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放假越休息越累?这些休息小技巧你懂吗?

社会学家发现了两个关于“休息”的悖论。

第一个悖论是: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可自由支配的休息时间总体上一直呈增加趋势,但人们主观上却觉得自己的休息时间在减少。正如我们常常所感叹的:“感觉假期还没开始,就结束了。”第二个悖论是:休息的意义本来在于恢复精力,放松神经,重燃生活的热情,但现在人们休闲之后,却往往觉得很无聊很疲累。正如我们常常所感叹的:“休个假,比上班还累!为什么你放假越休息越累?这些休息小技巧你懂吗?

为什么会这样呢?

可能是因为我们根本不懂得“什么是休息”,不知不觉就陷入到两个悖论之中。

让你的休息更加科学

最优秀最高效的领导者,都是最会休息的人。

他们往往有自己的休息系统。

克林顿任总统时,一天工作 12 小时,每晚只睡 5 小时。他始终有午睡的习惯,这让他精力充沛。

罗斯福的经验是,在会见宾客或发表演讲前,坐在一张椅子或沙发上,闭目休息20分钟。

拿破仑叱咤欧洲,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来思考作战,据说他每天只睡 4 个小时,在奔波途中,他会抓紧小憩。

除了短期的见缝插针式休息,休息系统还包括以天计算的中级休息,及以周和月计算的高级休息。

为什么你放假越休息越累?这些休息小技巧你懂吗?

最典型的中级休息就是晚上的睡眠,暂停工作休整一天也是中级休息。每年两三次、每次至少一周的休假则是高级休息。斯坦福、伯克利等大学都有研究证明,不同程度的休息,对人的身体、心理及精神都至关重要。

休息和玩是两回事


休息不一定是一件很爽快的事。

本质上,休息和玩是两回事。

休息是恢复活动,以储备充电为目的。

是娱乐活动,以爽快身心为目的。

可不是每个人都明白这个道理。

周六周日,你想放松一下。深夜追剧玩实况,熬夜喝酒撸脏串,约朋友去工体嗨翻天……比上班还累,感觉身体被掏空。

五一长假,你想好好歇歇。收拾行装,奔赴大洋彼岸。舟车劳顿,人困马乏。 训练强度比军事拉练还大。

真正的休息,不是为了“爽”,而是为了恢复精力,更好工作。


休息的精髓在于专注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同一时段内,不同任务的切换会极大消耗人的认知资源和精力,大大降低一个人对单一活动的体验质量。

我们通常认为,妈妈一定是喜欢和自己孩子待在一起的。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通过研究欧美职场妈妈一天中的情绪变化发现:职场妈妈与孩子在一起时的情绪竟然最低落。

为什么你放假越休息越累?这些休息小技巧你懂吗?

| 职场妈妈一天中的情绪变化曲线 |

经过进一步研究,卡尼曼发现:并不是这些妈妈不喜欢孩子,只是当她们与孩子在一起时,往往同时在处理工作,或与朋友打电话,或在思考工作计划。她们身在,心不在。

如果一个时间段内只做一件事,往往每件事她们都能享受其中。但若将所有事项叠加,她们就每一件事项都感受不到愉悦,甚至连能为她们带来喜悦的亲子时刻也无法幸免。

哈佛大学研究人员发现,如果你能从每日繁忙中抽出1~2小时,全身心投入某一件事,不管是看书,写报告,还是陪伴家人,都将提高你一整天的工作效率和创造力。

为什么你放假越休息越累?这些休息小技巧你懂吗?

心流”是心理学家米哈里提出的概念。

他把我们日常生活中全心全意做某件事,以至于忘记了时间的现象称之为“心流”。而当“心流”发生后,我们很容易获得放松与满足感。

米哈里说:“按‘心流’发生率高低来划分,休闲可分为两种,‘被动式休闲’和‘主动式休闲’。”

被动式休闲”是指不需要消耗什么精力,不需要什么技巧或专注力的活动,如刷手机、聊天、听音乐、看电视等。

主动式休闲”是指需要动些脑筋、花些心思、用心投入才能享受到乐趣的活动,如交流、读书、运动等。

“被动式休闲”“心流”发生率低,“主动式休闲”“心流”发生率高。我们该如何选择休闲方式呢?答案就是:减少“被动式休闲”,投入到“主动式休闲”之中。


休息的高级形态在于享受

人生奋斗如好友聚餐,非求一饱,而在于盘中滋味、席间风情。

人的一生屈指也就 900 多个月。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如果度过的每个月,都不能觉得享受,而觉得是消耗是煎熬,那自然很辛苦。如果你不能享受到更多的快乐,必然会遭遇更多的不快。

为什么你放假越休息越累?这些休息小技巧你懂吗?

更多时候,享受是一种心态,

一种关注当下、关注过程的心态。

若只为结果,过程会变成煎熬,容易放弃。

而到了一个终点,很难有勇气重启新的旅程。

目标是点,过程是链。只追求目标,却并不享受过程,在瞬间的喜悦后,终究还是会回到过程的痛苦中。

关注当下,关注过程,不断总结,不断进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