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放假越休息越累?這些休息小技巧你懂嗎?

社會學家發現了兩個關於“休息”的悖論。

第一個悖論是:半個世紀以來,人們可自由支配的休息時間總體上一直呈增加趨勢,但人們主觀上卻覺得自己的休息時間在減少。正如我們常常所感嘆的:“感覺假期還沒開始,就結束了。”第二個悖論是:休息的意義本來在於恢復精力,放鬆神經,重燃生活的熱情,但現在人們休閒之後,卻往往覺得很無聊很疲累。正如我們常常所感嘆的:“休個假,比上班還累!為什麼你放假越休息越累?這些休息小技巧你懂嗎?

為什麼會這樣呢?

可能是因為我們根本不懂得“什麼是休息”,不知不覺就陷入到兩個悖論之中。

讓你的休息更加科學

最優秀最高效的領導者,都是最會休息的人。

他們往往有自己的休息系統。

克林頓任總統時,一天工作 12 小時,每晚只睡 5 小時。他始終有午睡的習慣,這讓他精力充沛。

羅斯福的經驗是,在會見賓客或發表演講前,坐在一張椅子或沙發上,閉目休息20分鐘。

拿破崙叱吒歐洲,幾乎把所有時間都用來思考作戰,據說他每天只睡 4 個小時,在奔波途中,他會抓緊小憩。

除了短期的見縫插針式休息,休息系統還包括以天計算的中級休息,及以周和月計算的高級休息。

為什麼你放假越休息越累?這些休息小技巧你懂嗎?

最典型的中級休息就是晚上的睡眠,暫停工作休整一天也是中級休息。每年兩三次、每次至少一週的休假則是高級休息。斯坦福、伯克利等大學都有研究證明,不同程度的休息,對人的身體、心理及精神都至關重要。

休息和玩是兩回事


休息不一定是一件很爽快的事。

本質上,休息和玩是兩回事。

休息是恢復活動,以儲備充電為目的。

是娛樂活動,以爽快身心為目的。

可不是每個人都明白這個道理。

週六週日,你想放鬆一下。深夜追劇玩實況,熬夜喝酒擼髒串,約朋友去工體嗨翻天……比上班還累,感覺身體被掏空。

五一長假,你想好好歇歇。收拾行裝,奔赴大洋彼岸。舟車勞頓,人困馬乏。 訓練強度比軍事拉練還大。

真正的休息,不是為了“爽”,而是為了恢復精力,更好工作。


休息的精髓在於專注

認知心理學研究表明:同一時段內,不同任務的切換會極大消耗人的認知資源和精力,大大降低一個人對單一活動的體驗質量。

我們通常認為,媽媽一定是喜歡和自己孩子待在一起的。但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丹尼爾·卡尼曼,通過研究歐美職場媽媽一天中的情緒變化發現:職場媽媽與孩子在一起時的情緒竟然最低落。

為什麼你放假越休息越累?這些休息小技巧你懂嗎?

| 職場媽媽一天中的情緒變化曲線 |

經過進一步研究,卡尼曼發現:並不是這些媽媽不喜歡孩子,只是當她們與孩子在一起時,往往同時在處理工作,或與朋友打電話,或在思考工作計劃。她們身在,心不在。

如果一個時間段內只做一件事,往往每件事她們都能享受其中。但若將所有事項疊加,她們就每一件事項都感受不到愉悅,甚至連能為她們帶來喜悅的親子時刻也無法倖免。

哈佛大學研究人員發現,如果你能從每日繁忙中抽出1~2小時,全身心投入某一件事,不管是看書,寫報告,還是陪伴家人,都將提高你一整天的工作效率和創造力。

為什麼你放假越休息越累?這些休息小技巧你懂嗎?

心流”是心理學家米哈里提出的概念。

他把我們日常生活中全心全意做某件事,以至於忘記了時間的現象稱之為“心流”。而當“心流”發生後,我們很容易獲得放鬆與滿足感。

米哈里說:“按‘心流’發生率高低來劃分,休閒可分為兩種,‘被動式休閒’和‘主動式休閒’。”

被動式休閒”是指不需要消耗什麼精力,不需要什麼技巧或專注力的活動,如刷手機、聊天、聽音樂、看電視等。

主動式休閒”是指需要動些腦筋、花些心思、用心投入才能享受到樂趣的活動,如交流、讀書、運動等。

“被動式休閒”“心流”發生率低,“主動式休閒”“心流”發生率高。我們該如何選擇休閒方式呢?答案就是:減少“被動式休閒”,投入到“主動式休閒”之中。


休息的高級形態在於享受

人生奮鬥如好友聚餐,非求一飽,而在於盤中滋味、席間風情。

人的一生屈指也就 900 多個月。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如果度過的每個月,都不能覺得享受,而覺得是消耗是煎熬,那自然很辛苦。如果你不能享受到更多的快樂,必然會遭遇更多的不快。

為什麼你放假越休息越累?這些休息小技巧你懂嗎?

更多時候,享受是一種心態,

一種關注當下、關注過程的心態。

若只為結果,過程會變成煎熬,容易放棄。

而到了一個終點,很難有勇氣重啟新的旅程。

目標是點,過程是鏈。只追求目標,卻並不享受過程,在瞬間的喜悅後,終究還是會回到過程的痛苦中。

關注當下,關注過程,不斷總結,不斷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