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甘谷】甘谷古隘口——天門隘

【圖說甘谷】甘谷古隘口——天門隘


攝影撰稿:李 春

【圖說甘谷】甘谷古隘口——天門隘

說到甘谷歷史文化,必然要牽扯到甘谷的地理位置,也正是由於甘谷境內的秦嶺餘脈與北部的黃土高原被川流不息的渭河分割,形成了甘谷這樣一個的地域現象——渭河小盆地。就在這個被譽為渭河金腰帶的區域內,聚集了許許多多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天門山就是其中的一個。

航拍天門隘

【圖說甘谷】甘谷古隘口——天門隘

對於天門山,甘谷人可以說是婦孺皆知,因為她就在縣城正南。甘谷歷史資料曰:天門山拔地而起,橫亙於甘谷縣城南,山勢巍峨,連峰疊嶂。《甘谷縣志》中記載:天門山“為縣之主山,海拔1582米。山勢突兀,三峰挺拔,宛如筆架,俗名筆架山。曾設天門隘,為縣城屏障。”

【圖說甘谷】甘谷古隘口——天門隘

縣誌中的“曾設天門隘”幾個字,給了我極大的興趣,我一直在想,是何時設立的?為什麼要設?我查閱了甘谷歷史資料,雖然沒有查到有關“天門隘”的來歷,但古字“隘”的出現,使天門山在我的心頭又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

【圖說甘谷】甘谷古隘口——天門隘

何為“隘”?隘就是險要的地方,如隘口、要隘、險隘。《古詩十九首》中就有“相逢狹路間,道隘不容車”;左思《蜀都賦》中就有“一人守隘,萬夫莫開”的詩句,成語中就有“闖關奪隘”。

古人為何要在天門山設立隘口?因為甘谷古時候是林區,境內的朱圉山是秦人的牧馬之地。東有渭水峪峽口,渭水奔騰直流,山上層巒疊嶂,西有雞嘴蓮峰,北有渭河天險,東西北三面根本無法行走。而甘谷人生來就喜歡經商,是甘肅有名的商旅重鎮,這就需要有一條通往川陝的官道,俗話說隔山不遠隔河遠,天門山是峰巒疊嶂的玉女峰,乳峰中間正好有一條小道可以攀登行走,所以古人在此設立隘口應該是順理成章,而現在國道310從天門山經過也就不難理解了。

【圖說甘谷】甘谷古隘口——天門隘

說到天門山的險要,站在從天門山頂就可以清楚的看到:天門山山勢巍峨、連峰聳峙,古木成林,山花似錦。南嶺渠水,潺潺環繞;盤山公路,直通山頂。《甘肅通志》描述甘谷縣城的景色:“關嶺東峙,朱圉西雄,南仰天門,北環渭水,萬山四塞,復嶺重網。”每當旭日東昇,登臨山頂,晨霧中環視四野,但見層巒疊嶂,綿延起伏,頗為壯觀;俯瞰渭水平川,煙霧繚繞,玉帶蜿蜒,高樓林立,霞光映彩。夕陽西照時,則四野塗金,山巒輝映。清康熙年間伏羌(今甘谷)縣令曹思義賦詩讚曰:

秦隴名山眼底收,天門翠聳更無侔。

雲開平野田疇繡,霧散高城樓舍稠。

【圖說甘谷】甘谷古隘口——天門隘

我曾多次來到天門山巔,想拍攝一張歷史上“天門隘”雄姿照片,但由於拍攝條件的限制一直沒有拍到。“天門隘”到底有多麼險峻?是不是古人說的“一人守隘,萬夫莫向”?隨著無人機的到來,我終於站在天門山上,從東西南北四個方位,通過旋轉式拍攝、定點懸停,終於揭開了“天門隘”的真實面目,只見一座氣勢雄偉的古堡,猶如一隻烏龜,在綠色的環抱中,仰望藍天白雲,靜靜的臥在天門山頂,展現在世人面前。我驚喜的發在網上,引來許多讚譽。在古隘道設古堡,完全符合古人用兵的邏輯,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書中就有“築石寨土堡於要隘”的記錄。真可謂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圖說甘谷】甘谷古隘口——天門隘

天門山古堡

天門山既設險隘關口,又現存古堡遺存,使我對甘谷縣城周圍的古遺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站在天門山之巔,環視四周,東有甘谷南塔、西有饅頭嘴瞭望臺、大像山隗囂閱兵臺、天馬山古堡和烽火臺,而山下就是唐代(公元620年)以來一直名為伏羌的甘谷縣城,這麼多的戰爭遺址在縣城南部一字排開,令人不得不佩服古人對於城郭防衛的重視程度。

【圖說甘谷】甘谷古隘口——天門隘

航拍了天門隘,不等於真正瞭解天門山古堡,於是我又一次走進天門山尋覓古堡內部的“廬山真容”。現存的古堡分為兩個部分:前面是東嶽廟,廟後就是古堡的一部分,也就是說要走進廟的後園子(群眾稱古堡為後園子),必然要經過東嶽廟。東嶽廟,又稱天齊宮,俗稱泰山廟。始建於宋仁宗天聖年間(1023——1031),相傳是採天門山原始森林所建。東嶽廟是一組佈局謹嚴,氣度恢宏的古建群,後來不幸毀壞。現存的寺廟建築大部分是上世紀80年代後陸續建成的,由山門、佛堂、東嶽廟組成。廟內塑像威猛肅整,壁畫人物襟帶鬚眉,飄飄飛動,小鬼判官神情逼人,栩栩如生。廟院內兩株紅白牡丹植於北宋,系珍貴的文物樹木。

穿過東嶽廟旭日東昇門,就來到了古堡,據當地群眾講天門山古堡也是回亂時修建的,從堡牆的外牆上觀察,北面的堡牆將東嶽廟包圍,南面的堡牆在修建東嶽廟時,用水泥、石頭和青磚加固,成為東嶽廟的外牆。現存的古堡只有2—3畝大小,且堡子東邊的兩個瞭望臺完好無損。目睹至此,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東嶽廟就處在古堡的包圍之中。

【圖說甘谷】甘谷古隘口——天門隘

“一人守隘,萬夫莫開”。 說到天門山古堡,必然要聯繫到古堡北面矗立的“七把刀”。“七把刀”是天門山北坡的七道山樑,形如七把尖刀。相傳很久以前,伏羌縣羌人當道,排擠漢人,經常因為瑣事引起事端。長期的矛盾終於引發了衝突。漢人因為人數較少,只好退守天門山古堡。有一天羌王率領羌人大舉進攻天門山,羌人個個手持刀斧,大呼小叫,直接衝上天門山北坡。而守在堡子裡的漢人雖然用滾木、石塊向羌人還擊,但寡不敵眾,眼看堡子將被攻破。在這萬分危急時刻,只見一道金光突然在天門山上空閃現,天門山北坡上齊刷刷地豎起七道山樑,猶如七把聳立天際的石刀,劈向羌人陣中。眼看就要得勝的羌人,被這突如其來的天降神刀嚇得驚惶失措,紛紛抱頭逃命,從此不再來犯。

【圖說甘谷】甘谷古隘口——天門隘

雖然傳說不足為信,但天門山的七道山樑卻著實存在,成為天門山的一景。當您欣賞天門山的美景時,不僅會驚歎天門山作為古隘口的神奇與險峻。而且會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折服、所陶醉。

【圖說甘谷】甘谷古隘口——天門隘

天門春曉

雄峙城南閶闔通,

天雞高唱破冥濛。

這是清朝甘谷鄉賢魏觀象作的一首詩《天門春曉》的開頭,閶闔,就是指宮門或者京城的大門。比喻非常形象生動,恰到好處。

【圖說甘谷】甘谷古隘口——天門隘

天門山作為甘谷的名山,是古隘關口,既有險峻的自然景觀,又有神奇的人文景觀。“天門春曉”作為“甘谷古八景”之一,最早見於明天啟七年(1627)葉應甲修纂的《伏羌縣誌》,而且以“天門春曉”為主題,描寫天門山的詩歌太多太多.......

清時伏羌知縣侯新嚴的《天門春曉》曰:

天門清峻豁吟眸,春笑宜人曉更幽。

麥陌如鱗山裹繡,苔岑有約我重遊。

振衣石磴邀林鳥,搔首雲巔接鬥牛。

古剎依稀餘蔓草,東風吹著碧光浮。

清駱繼賓也有同題詩:

誰到天門謁見天,三峰聳峙碧雲連。

萬家煙火凝目近,百里山河舉步前。

綠水朱山花點翠,白梨紅杏錦生妍。

春風一蕩融合後,拖得物華顯渭川。

啊,好一個“春風一蕩融合後,拖得物華顯渭川”!

天門山美在山,美在水,美在神奇,美在險峻。隘口與古堡在此交匯,險峻與神奇在此融合。當我站在天門山巔,眼前就會閃現出一幕幕古隘口硝煙瀰漫的場景,在金戈鐵馬中紛至沓來。我更會看到眼前的渭河金腰帶,渭水環繞著朱山,氣象萬千。我禁不住跳動的心情,振臂高呼詩人王元順的詩句:

此地曰天門,呼吸俯仰三千界;

靈峰承東嶽,風雲鎖鎮九萬重。

【圖說甘谷】甘谷古隘口——天門隘

【圖說甘谷】甘谷古隘口——天門隘

攝影編輯李春,甘肅省甘谷縣攝影家協會會員。喜歡攝影,攝像,旅遊,寫作。人生格言: 用腳步丈量大地,用鏡頭書寫人生,把生活過得與詩一樣,是追求的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