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古人學智慧:巧用類比,提升認知

(1)

類比不同於隱喻的抽象,它表現的是信息之間顯性的關聯,能夠讓我們認識到事物之間的關係,把不熟悉的知識和事物變成熟悉的事物,從而更深入地掌握本質規律。


類比和比喻容易混淆,兩者都是以比較為基礎,比較相同點或不同點。但類比是在比較的基礎上的出新知識、新結論,便於我們更深地瞭解本質,是一種簡單的邏輯方法。類比經常和歸納推理、演繹推理一起使用,但類比推理得出的結論是或然性而不是必然性的。


而比喻是修辭手法,目的在於形象說明事物或認識事物。比如,春天到了,大自然就像孔雀開屏一樣,到處盛開著五顏六色的花朵。你不能由孔雀開屏得出大自然開屏這樣的知識。


類比不只是用於理解規律,更在於日常生活與人溝通中的應用。好的故事、演講、文章都是善於運用類比。如果不能掌握好類比,你的說服力、感染力就會大打折扣。


(2)

類比的方法。一般我們怎麼進行類比呢?

  • 按照事物的性質進行類比。比如敲擊木桶來了解桶內酒的多少,與用叩診的方法來診斷病情。
  • 按照事物的功能進行類比。比如敲擊鋼管傳聲,與聽診器的聽診功能原理。
  • 按照事物的結構進行類比。比如蜘蛛空中結網,與不需要到深水區橋墩的斜拉橋結構。
  • 按照事物發生的條件類比。比如人工培育珍珠,與人工產生牛黃,其方法原理是一致的。
  • 其他的相似屬性、信息進行類比,等等。

有了這些在類比的方法,類比時就要注意不能用錯。條件、功能或性質等不一致的東西進行類比,否則就會帶來相反的效果。著名的東施效顰就是一個反例。


類比推理雖然不如純邏輯的推理嚴謹,但它具有另一個優勢,在生活中與人溝通時極為有效。


(3)

我們來看著名的張儀與陳軫。面對小人般的誣陷攻擊,聰明者如何面對領導化解這個難題呢?


張儀在秦王前面誹謗陳軫說:“陳軫奔走於楚、秦之間,但現在楚國不見得對秦友好,反而卻和陳軫的關係非常親密。如此看來,陳軫一切舉動都是為自己,而不是為了秦國。況且陳軫又企圖背叛秦國而投奔楚國,大王為什麼不明察此事呢?”


於是秦王就問陳軫說:“我聽人說你準備背秦而去楚國,有這回事嗎?”


陳軫回答說:“有這回事。”


秦王有點生氣地說:“那麼張儀所說的話是真的了?”


陳軫回答:“何止張儀知道這件事,就連路人也知道這件事!常言道:‘由於孝已(著名孝子,殷高宗之子)孝順他的父母,因而天下父母都希望孝已做自己的兒子;由於伍子胥忠於他的君王因而天下的君王都希望伍子胥作自己的大臣。賣僕妾時如果能賣到本鄉,那就證明是一位好僕妾;被休的妻子如果能改嫁到本鄉,那就證明他是一位好妻子。’如果我不忠君愛國,忠誠於秦王,那麼楚王又怎麼要我做他的大臣呢?忠心耿耿尚且被遺棄、被放逐,我不去楚國又去哪裡呢?”


秦王感動地說:“賢卿言之有理。”於是就把陳軫挽留下來。


以忠孝事例來類比自己的忠誠,讓秦王自己得出陳軫是個忠臣的結論,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所以遇到問題如何單純的用邏輯推理的方式去講理,效果不一定會好。因為類比推理比純邏輯多了一個功能:

情感鏈接。好的類比,就是用類似故事的方式打動對方的情感,它的說服作用也就比純說理好。


你get到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