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曰本最有影响的唐代诗人是白乐天吗?

珠峰玉鹤


  • 在日本最有影响的唐代诗人的确是白居易,而且不是之一。

这是什么原因呢?请往下看:

距今1248年是壬子年的唐代宗大历七年即公元772年,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县,后迁居河南荥阳。他的祖籍地是山西太原。

今年是鼠年,也是白居易的本命年,在这里回答有关白居易的问题,也算是纪念这位颇有少陵之风,忠君爱国的平易诗人。

盛唐是出伟大诗人的时代,这与国家的科举考试有关,但凡“出将入相”,均为进士出身,甚至“及弟”,考试科目就有“诗赋”。非常遗憾的是,号称“诗仙”的李白和“诗圣”的杜甫,却无缘科举。虽然这并不影响他们在我国诗歌的崇高地位。

白居易27岁时,非常幸运的中了进士,他狂喜中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仍少年。”

他是中唐著名的诗人,与李白、杜甫并称“李杜白”。他的作品影响极大。不同于其他的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世时他的作品就已经享有盛名,并且广泛流传于各地、各阶层,是唐代诗人中作品在生前流传最广的一位。

早在隋唐时期,中国的国家强大,制度发达,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深深的吸引着大海彼岸的日本人眼球。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明,日本人再也无法忍受坐等从相邻的那个半岛缓慢地、少量地、零散地传来中国的信息和典籍。

于是,迫不及待的遣使入唐取经。中国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源源不断地进入日本,催生了日本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高仿”中国。

由于当时白居易的盛名,他的作品也流传至日本、新罗等东亚地区。在早期的日本,巜白氏文集》是日本文学汉化的最重要依据。他的代表作巜长恨歌》和巜琵琶行》脍炙人口,不仅在中国人之间广为流传,还一直入选日本中学生的国语必读教材中。

白居易在日本拥有众多的“白丝”(粉丝)他们都十分热爱白居易的诗作品,上世纪未,日本NHK电视台的记者多次到河南洛阳专程採访白居易的嫡系后人,白氏后人仍然颇有乃祖之风,面对电视镜头,搞起了“直播”,朗诵的是白居易巜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前四句:“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为什么日本人很喜欢这首诗,我揣测这是日本人面对残酷大自然的考验,不屈不挠的奋斗,白居易的“野草荣枯”情结,正是这种精神的写照,也就是说,千年之后,白居易仍然是他们心目中的偶像。

总结:大唐始终是日本人推崇的王朝,颇有大国风度的王朝也派出优秀的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历经六次启行,五次失败,双目失明的鉴真坚持去了日本,这是中国佛教对日本政治和佛学立下的伟大功勋。

而白居易在日本的深刻认识,则是中国文化那种“救烦无若静,补拙莫如勤”的“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的处世哲学。


良人执戟2


白居易是一代文豪,不过在唐代文学史上,他的地位还是不能超过李白与杜甫。

然而在日本,白居易的地位却是首屈一指,远非李、杜所能比拟。在平安朝,“文集”一词,甚至可以作为《白氏文集》的专有名词来使用;现今已普遍对古人直呼其名,而日本人却还称白居易为“白乐天”,称字不称名,在洛阳白居易墓,日文的献碑甚至比中文的都多,碑文竟将白居易誉为“日本文化的恩人”。

▲白居易

白居易为什么在日本有这么高的地位?

很多人都说,这是因为白居易的诗语言简单,日本人容易读懂。然而这样的回答,却显得有些太瞧不起日本人的汉文水平了:日本人能将典故繁多的《文选》用得得心应手,怎么可能只因简单易懂就尊白居易为第一?

①日本人“选”中白居易的几个巧合。

◆白居易的文集最早传入日本是在公元838年,据《日本文德天皇实录》记载,当时的日本太宰少贰藤原岳守“捡校大唐人货物,适得元白诗笔奏上。帝甚耽悦。授从五位上”。这一年是唐文宗开成三年,白居易时年67岁,住在洛阳。

◆白居易生前,其文集能够流行于日本,这在印刷术尚未普及、文学传播十分不便的中唐,非同寻常。相较之下,早他六七十年的李、杜,其文集传入日本却比白居易的晚了一百多年。

当时被引入日本的,为什么会是白居易的文集?

▲洛阳白居易墓日本人所立纪念碑

◆日本处于平安时代,致力于引进唐朝文化,他们派遣唐使,到大唐搜集中国第一流的著作,又利用商船夹带吸收中国典籍,遣唐使和商人遂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

◆遣唐使虽然是日本的高级知识分子,但到了大唐,要面临因为“外国人”身份而带来的诸多不便,对中国第一流的文学作品,他们很难通过细致阅读文本来给出判断,而

只能依其流行程度而定;商人更不会关心深层的文学价值,唯以流行度为进货准则。

◆就流行度而言,九世纪中国的流行文坛,是属于白居易的。

◆对日本人来说,誉满天下的白居易,自然代表了大唐第一流的文化,故而引进他的诗作迫在眉睫,且不满足于那些零星的单篇作品和单行小集,而是追求全集。838年所派遣唐使,肩负的重任之一就是搜集白居易的全集。

◆巧的是,白居易是中国诗人中少有的重视整理文集之人。更巧的是,由于894年平安朝的“学问之神”菅原道真建议废除遣唐使,838年的遣唐使遂成了最后一届,此后日本不像以前那么大规模成系统地吸收中国文化,白居易的作品好似踏上了一座文化孤岛,避免了中国文坛思想变迁带来的冲击,一直保留着9世纪上半期的鼎盛地位。

②李、杜诗经典化迟滞,不够流行。

◆作为白居易的前辈,中国诗坛并伫的双峰——李、杜为什么没有在日本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文集的流传。

◆李、杜不像白居易那样注重结集,且晚年偏偏赶上安史之乱,战乱对文学传播的影响巨大,文集传播受阻,大为延迟了李、杜诗的经典化。

◆所以,李、杜在唐人心中的地位,恐怕也难与白居易相敌。杜甫生前名声不显,而生前名声显赫的李白,其作品被经典化也有一个很长的过程。今人选唐诗,李白的诗几乎必选。而在唐人那儿却没这么高的待遇。如收盛唐诗人作品的《国秀集》(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箧中集》(乾元三年,公元760年),都没有李白的诗。

◆直至白居易时代,李、杜都还未被经典化。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正是白居易书判拔萃科登第的后一年),日僧空海随遣唐使入唐,遍搜唐人文集,归国撰有《文镜秘府论》,这部反映了9世纪初唐人文学观的著作,竟仍没给李、杜留有特别的位置。

◆李、杜诗的经典化,肇始于元稹、白居易的大力提倡,直到北宋才宣告完成。在白居易时代,李、杜还需借白居易扩大影响,其影响力显然不能与后者同日而语,甚至到晚唐五代,《旧唐书》关于李、杜、白的传记里,李、杜只是《文苑传》中的匆匆过客,白居易才被视为诗人中的翘楚。

◆所以,日本人未在白居易时代之前就把李、杜当做第一流的诗人引入,并非其眼光独特,而是受限于文集之流传。况且,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即便中国也还没开始以李、杜为尊,日本人更不可能领先中国人的理解,提前赋予李、杜崇高地位。

③白居易帮日本人建立了审美好尚。

◆有人认为,崇尚“物哀”、情感细腻的日本人和白居易闲适伤感诗极为贴合,所以日本人特别喜爱白居易。这种说法看似有理,实则不然,论者颠倒了二者发生影响的时间逻辑。

◆譬如,表现“物哀”的代表作当首推《源氏物语》,而该书作者紫式部却是白居易的忠实读者,其中随处可见白居易诗的化用。

◆再往前,“学问之神”菅原道真倡导日本特色的“国风文化”,然而“国风”又是怎样的风格呢?其诗“谓似乐天,自书为荣”。

◆到了近代,作家川端康成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词中,曾用“雪月花”来概括日本文学的传统美。而这浓缩了日本人独特审美情调的“雪月花”,也正是出自白居易的《寄殷协律》:“琴诗酒伴皆抛我,雪月花时最忆君。”

◆于是,与其说日本人独特的审美好尚令其更容易接受白居易的诗歌,不如说他们的审美好尚正是在白居易的帮助之下建立起来的。

◆日本人为何会与白居易有着如此高的契合度?

◆白居易集传入日本,正值平安朝中期。天皇权势衰微,外戚藤原家掌权。律令制度渐渐失效,贵族们地位的升降完全取决于与藤原家的亲疏。对贵族来说,政治理想不复存在,进取心大为减弱,宴饮行乐成为日常。加之当时自然灾害与社会动乱频发,正契合了佛教所宣扬的“末法降临”,贵族们厌世情绪高涨,焦躁不安。

◆这一时期的日本贵族社会,简直是白居易生活的中晚唐时代的一面镜子。

◆白居易晚年,朝中牛李党争愈演愈烈;又历甘露事变,宦官权势通天;更不用说朝堂之外的藩镇林立,大唐渐渐病入膏肓,士人们却无可奈何。面对这种棘手的社会形势,传统的儒家思想无用武之地。优游于儒佛之间的白居易选择“中隐”。

◆这种思想,虽无益于民、无补于世,但能够慰藉焦躁的贵族们的内心,与白居易面临着类似困局的贵族们,在中国第一流诗人的感召之下,得到了一条可走之路,自然望风而靡。

▲白居易 剧照


鱼羊读史


从历史发展的维度来看,中国文学对日本影响很深,对日本文学有影响的诗人有屈原、陶渊明、白居易、元稹等诗人,而我国的文学作品,诸如《诗经》《论语》《老子》《庄子》《史记》等书籍对日本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而之所以说中国对日本最有影响的是唐代诗人白乐天,即白居易,这与日本文学发展时期有关,日本平安文学时期,非常喜欢引用白居易的诗歌,尤其是最杰出的代表女作家紫式部,紫式部对唐代诗人白居易诗歌的引用长达九十多处,足以见得紫式部对白居易的诗歌的青睐,以至于被很多学者认为,在日本最有影响力的唐代诗人是白乐天。

紫式部的生平VS白居易的诗歌特点

紫式部是日本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她出身于日本中等贵族家庭,因为受祖父、父亲、兄长的影响,自幼跟着他们学习诗歌,她的父亲擅长中国文化典籍,对汉诗有深入研究,尤其喜爱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文。特别是紫式部在经历一段不幸婚姻之后,开始入宫担任宫中的女官,专门负责对宫廷贵族讲解汉籍和古书,包括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

这些经历都让她对中国文学有深入的研究,且长期在宫中生活,目睹当时的日本对女性地位的不认可,才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开始用笔记录当时的宫廷礼仪、服装、容貌等,流传下来的作品有《紫式部集》《源氏物语》《紫式部日记》等。

而白居易的诗歌经历了两个阶段,以元和十年为划分点,元和十年前,白居易多以讽喻诗为代表,讽刺和揭露社会的黑暗,元和十年后,白居易感伤诗通过鲜明的形象、连贯的情节、曲折的叙事、优美的语言, 利用铺排烘托等, 细致地描写心情和感情, 韵律流畅和谐, 流传广泛。

《源氏物语》对白居易诗歌的接受

紫式部的《源氏物语》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一面镜子,它生动的记录了中国的各种文物、思想、典章、制度等,在《源氏物语》中,紫式部多采用白居易的诗歌,并参照《长恨歌》,开启对文学的创作。

《源氏物语》中对白居易的诗歌引用多达90处,每次都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而作为文学成就极高的作品,足以见得“白居易”对日本文学影响很大。

而日本文学对白居易的诗歌的引用抛弃了“讽喻诗”,而留下“感伤诗”借以表达对日本平安时期政权动荡、社会混乱现状的不满,倡导个人的“独善之心”“修身养性”“追求安稳”“放纵自娱”的社会状态。

《源氏物语》对白居易诗歌的引用方式

根据日本学者丸山清子女士的研究,紫式部在《源氏物语》中引用或参照《长恨歌》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1、直接引用

《源氏物语》中会直接摘录白居易《长恨歌》里的诗句。如“铜壶”写道:

皇上看了《长恨歌》画册,觉得画中杨贵妃的容貌,虽然出于名画家之手,但笔力有限,到底缺乏生趣。诗中说贵妃的而庞和眉毛似“太液芙蓉未央柳“,固然比得恰当,唐朝的装束也固然端丽优雅,但是,一回想桐壶更衣的妩媚温柔之姿,便觉得任何花鸟的颜色与声音都比不上了。以前晨夕相处,做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之句,共交盟誓。如今都变成了空花泡影。天命如此,抱恨无穷。

其中,“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在白居易诗歌中,是广为流传的名句,他表达了唐明皇对杨贵妃的爱,更是表达了对两人爱情比翼双飞的自由向往。

2、间接使用典故

如“寄生”写道: "藏中纳言说:

"为了寻访亡魂在处,即使是海上仙山,亦当全力以赴。我对此人的恋慕虽未若是其甚,但与其如此魂思梦想,无法慰情,还不如前往寻访。”

其中的“为了寻访亡魂在处,即使是海上仙山",便是对《长恨歌》中“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等诗句的借用。

3、隐秘引用

如“魔法使”描写源氏失去紫姬以后的郁闷心境时,写道: “天气很热的时候,源氏在凉爽之处设有座位,独坐凝.……看见无数流聋到处乱飞,便想起古诗中“夕殿萤飞”之句.......

正是对应了《长恨歌》中“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表现了唐明皇在失去杨贵妃之后的苦闷,与光源氏失去紫姬时的悲痛,有通合之意。

《源氏物语》的地位

《源氏物语》被很多人认为可以与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相比,最大原因是因为《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与《源氏物语》中的光源氏有着极为相似的经历,他们都是以一种主人公的形象对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同情,与很多女性暧昧不清,害怕他们被社会污浊玷污,而想方设法保护他们,只不过《源氏物语》中的光源氏作为有权力地位的人,拥有保护女性的能力,而《红楼梦》中的贾宝玉,由于无权保护,而自己开始净化、出家。

由此可见,《源氏物语》的影响之大。

除此之外,日本平安文学中的许多作品,也多以白居易的感伤诗为引用材料,如《竹取物语》《伊势物语》《枕草子》等书都追求白居易诗歌中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自然相融的人生态度以及季节变换的生活情趣,这与日本平安时期人们忧郁的心性、安逸的追求都密不可分。

结语

以日本杰出女作家紫式部《源氏物语》为代表的文学作品,多追求对现实社会中女性地位低下、社会政权混乱,却又无能为力的心性表达,难免有种厌世、避世的消极心态,却又在这种心态的轮回下,开始对自我进行救赎,而田园之乐、四季之趣、自然之美正符合日本多数人的喜好,这也是白居易诗歌在日本发展的重要原因,所以,可以说,日本文学中最有影响力的唐代诗人是白乐天。

参考文献:《新编简明东方文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