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演义骗了,“三让徐州”的陶谦可不是什么好人!

根据小说《三国演义》的说法,汉末枭雄之一的陶谦,绝对是个“老好人”。作为徐州牧,陶谦不仅将徐州治理地井井有条,而且还慧眼识珠,发掘了此时尚且弱小的刘备。

别被演义骗了,“三让徐州”的陶谦可不是什么好人!

“三让徐州”的情节,更是成为刘备早年间的一段重要经历。出于“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小说都站在刘备的立场上。因此对于他这个贵人陶谦,不少读者也有着相同好感。

但正史中的陶谦,却绝非如此。据相关史料记载,陶谦出任徐州牧之时,内有士族蠢蠢欲动,外有袁曹虎视眈眈。在此情形之下,陶谦依旧能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并且有余力缓慢扩张。

这样一位枭雄,倘若真的是“老好人”,又如何在中原地区立足呢?

不妨参见幽州牧刘虞,此人根本苗红,乃是东汉皇室出身,且以仁义广播四海,是个比刘备还善心肠的好人。但他最终的结局却很悲惨,不仅地盘被公孙瓒所抢,自己更是身首异处。

别被演义骗了,“三让徐州”的陶谦可不是什么好人!

那么徐州牧陶谦,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

在笔者看来,此人应该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知众位读者有没有想过,陶谦一个外地人(扬州丹阳郡人氏),是如何牢牢坐稳徐州之主位置的呢?

按照方诗铭《三国人物散论》的说法,陶谦手下虽然没几个像样的大将,但他手下的丹阳兵,却是当时最为精锐的士卒。而他招揽刘备,则是看重了刘备集团的武将。

说到这,则又引出了另一个疑问:陶谦为何要想着寻求外援?其实,这与他本人的执政方略有关。据《三国志·陶谦传》记载:

“而谦背道任情:广陵太守琅邪赵昱,徐方名士也,以忠直见疏;曹宏等,谗慝小人也,谦亲任之。刑政失和,良善多被其害,由是渐乱。”

别被演义骗了,“三让徐州”的陶谦可不是什么好人!

亲小人远贤臣,陶谦这个举动实在有些令人费解。纵观各地枭雄,他们都与当地士族保持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唯独陶谦,仗着自己手中有兵,对这些名士不置可否。

裴注谢承《后汉书》还提到了很多例子,皆说明陶谦不善用人,以严刑而著称,导致徐州境内的士族多采取排斥态度。

就连日后的东吴重臣张昭,也不例外。他之所以奔走江南,便是被陶谦逼迫的。于是《三国志·张昭传》中也提到:“汉末大乱,徐方士民多避难扬土,昭皆南渡江。”

由此不难看出,陶谦虽然算不上好人,但起码也不算君子。更让笔者肯定的,还是他参与诛杀曹操父亲一事。

别被演义骗了,“三让徐州”的陶谦可不是什么好人!

关于曹操父亲曹嵩遇害这个事,现在最主流的看法认为:陶谦本无意杀死曹嵩,是负责护送的顾恺起了恶念,从而造成了一场误杀。有意思的是,这个说法出自于《吴书》。

众所周知,这部由吴人所作的史书,对曹氏政权多有贬损之意的。另外还有一本《曹瞒传》,也同样记载了不少曹操的“黑料”。

不妨再回归一下原文,裴注《吴书》是这样说的:“陶谦遣都尉张闿将骑二百卫送,闿于泰山华、费间杀嵩,取财物,因奔淮南。太祖归咎于陶谦,故伐之。”

这段记载有不少疑问,还值得商榷一下:

其一,曹操与陶谦有仇,后者又是个恩怨分明的性子,岂能老实护送曹嵩?

其二,顾恺是陶谦部将,后者岂能不知其为人?可见陶谦是故意为之,或者说,就是他暗中指使的。

别被演义骗了,“三让徐州”的陶谦可不是什么好人!

正因如此,曹嵩之死,是陶谦故意为之。对于这一点,《后汉书·应劭传》也有记载:

“徐州牧陶谦素怨嵩子操数击之,乃使轻骑追嵩、德,并杀之于郡界。”

应劭,此人虽然不太有名,但他的作品《风俗通义》,也有着一定的历史价值。更让人为之侧目的是,当时的应劭做过汝南主薄、泰山太守等职,是见证陶谦行为的目击者:“劭兵未至,谦密遣数千骑掩捕。”

综上所述,曹操之父曹嵩,便是直接死在陶谦的暗算之下。

别被演义骗了,“三让徐州”的陶谦可不是什么好人!

这也就证实了陶谦的为人,绝非“老好人”,而是一个拥有决断力的枭雄。因为他明白:曹操对徐州的觊觎,是不会随着陶谦的忍让而停止的。

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陶谦杀曹嵩以表明自己的决心。在此之后,他又引入刘备这个援军,试图以精兵强将与曹操对抗。

只是陶谦万万没有想到:看上去勇武的刘备集团,再加上丹阳兵的相助后,也不是曹操的对手。

参考文献:《三国志》、《三国人物散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