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被演義騙了,“三讓徐州”的陶謙可不是什麼好人!

根據小說《三國演義》的說法,漢末梟雄之一的陶謙,絕對是個“老好人”。作為徐州牧,陶謙不僅將徐州治理地井井有條,而且還慧眼識珠,發掘了此時尚且弱小的劉備。

別被演義騙了,“三讓徐州”的陶謙可不是什麼好人!

“三讓徐州”的情節,更是成為劉備早年間的一段重要經歷。出於“擁劉反曹”的思想傾向,小說都站在劉備的立場上。因此對於他這個貴人陶謙,不少讀者也有著相同好感。

但正史中的陶謙,卻絕非如此。據相關史料記載,陶謙出任徐州牧之時,內有士族蠢蠢欲動,外有袁曹虎視眈眈。在此情形之下,陶謙依舊能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並且有餘力緩慢擴張。

這樣一位梟雄,倘若真的是“老好人”,又如何在中原地區立足呢?

不妨參見幽州牧劉虞,此人根本苗紅,乃是東漢皇室出身,且以仁義廣播四海,是個比劉備還善心腸的好人。但他最終的結局卻很悲慘,不僅地盤被公孫瓚所搶,自己更是身首異處。

別被演義騙了,“三讓徐州”的陶謙可不是什麼好人!

那麼徐州牧陶謙,究竟是什麼樣的人呢?

在筆者看來,此人應該是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不知眾位讀者有沒有想過,陶謙一個外地人(揚州丹陽郡人氏),是如何牢牢坐穩徐州之主位置的呢?

按照方詩銘《三國人物散論》的說法,陶謙手下雖然沒幾個像樣的大將,但他手下的丹陽兵,卻是當時最為精銳的士卒。而他招攬劉備,則是看重了劉備集團的武將。

說到這,則又引出了另一個疑問:陶謙為何要想著尋求外援?其實,這與他本人的執政方略有關。據《三國志·陶謙傳》記載:

“而謙背道任情:廣陵太守琅邪趙昱,徐方名士也,以忠直見疏;曹宏等,讒慝小人也,謙親任之。刑政失和,良善多被其害,由是漸亂。”

別被演義騙了,“三讓徐州”的陶謙可不是什麼好人!

親小人遠賢臣,陶謙這個舉動實在有些令人費解。縱觀各地梟雄,他們都與當地士族保持著較為密切的關係。唯獨陶謙,仗著自己手中有兵,對這些名士不置可否。

裴注謝承《後漢書》還提到了很多例子,皆說明陶謙不善用人,以嚴刑而著稱,導致徐州境內的士族多采取排斥態度。

就連日後的東吳重臣張昭,也不例外。他之所以奔走江南,便是被陶謙逼迫的。於是《三國志·張昭傳》中也提到:“漢末大亂,徐方士民多避難揚土,昭皆南渡江。”

由此不難看出,陶謙雖然算不上好人,但起碼也不算君子。更讓筆者肯定的,還是他參與誅殺曹操父親一事。

別被演義騙了,“三讓徐州”的陶謙可不是什麼好人!

關於曹操父親曹嵩遇害這個事,現在最主流的看法認為:陶謙本無意殺死曹嵩,是負責護送的顧愷起了惡念,從而造成了一場誤殺。有意思的是,這個說法出自於《吳書》。

眾所周知,這部由吳人所作的史書,對曹氏政權多有貶損之意的。另外還有一本《曹瞞傳》,也同樣記載了不少曹操的“黑料”。

不妨再回歸一下原文,裴注《吳書》是這樣說的:“陶謙遣都尉張闓將騎二百衛送,闓於泰山華、費間殺嵩,取財物,因奔淮南。太祖歸咎於陶謙,故伐之。”

這段記載有不少疑問,還值得商榷一下:

其一,曹操與陶謙有仇,後者又是個恩怨分明的性子,豈能老實護送曹嵩?

其二,顧愷是陶謙部將,後者豈能不知其為人?可見陶謙是故意為之,或者說,就是他暗中指使的。

別被演義騙了,“三讓徐州”的陶謙可不是什麼好人!

正因如此,曹嵩之死,是陶謙故意為之。對於這一點,《後漢書·應劭傳》也有記載:

“徐州牧陶謙素怨嵩子操數擊之,乃使輕騎追嵩、德,並殺之於郡界。”

應劭,此人雖然不太有名,但他的作品《風俗通義》,也有著一定的歷史價值。更讓人為之側目的是,當時的應劭做過汝南主薄、泰山太守等職,是見證陶謙行為的目擊者:“劭兵未至,謙密遣數千騎掩捕。”

綜上所述,曹操之父曹嵩,便是直接死在陶謙的暗算之下。

別被演義騙了,“三讓徐州”的陶謙可不是什麼好人!

這也就證實了陶謙的為人,絕非“老好人”,而是一個擁有決斷力的梟雄。因為他明白:曹操對徐州的覬覦,是不會隨著陶謙的忍讓而停止的。

為了表明自己的態度,陶謙殺曹嵩以表明自己的決心。在此之後,他又引入劉備這個援軍,試圖以精兵強將與曹操對抗。

只是陶謙萬萬沒有想到:看上去勇武的劉備集團,再加上丹陽兵的相助後,也不是曹操的對手。

參考文獻:《三國志》、《三國人物散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