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作家與紙作家,未來誰主沉浮

在新冠疫情肆虐的語境中,今年的世界讀書日較往年更引人注目。“宅寫”和“宅讀”的數量像電視收視率一樣有了大幅提高。朋友圈“曬寫”“曬閱”的大有人在。據一家網絡文學平臺的統計,一季度該平臺新增作家數量33萬,生產了超50萬部網絡文學作品,其中玄幻類依然是大多數網絡作家創作的“心頭好”。與穩健深沉的期刊和出版社文學相比,網絡文學平臺傳播的風頭似乎更盛,而其產生的海量泡沫與虛胖體量也不免令人搖頭。

如今,網絡文學已經不像20年前那樣備受質疑,它獲得了“合法性”,成為無法忽視的大平臺。它有旺盛的生產力,具備汪洋大海般的規模。像劉慈欣的《三體》等網絡小說的走紅,特別是一些網絡小說影視改編的火爆,加上這次疫情中展現的無隔離神傳播能力,網絡文學相比以往更加吸睛,在生產、消費、傳播、評價方面的優勢日益突顯。

但是,網絡文學也有其心病,那就是精品匱乏,如果與傳統的紙質文學相比更加如此。當前國內文學是一種“3+2”格局,即期刊、出版社、網絡平臺三足鼎立,紙質寫作和網絡寫作並駕齊驅。三駕馬車,各具所長,也各有不足。

期刊和出版社是傳統經典文學的根據地,根基深厚,有著大量優秀的從業人員、老辣的專業眼光,以及深廣的文學史視野。大部分文學經典和絕大部分優秀文學作家,像千年以來的文學經典以及百年來的文學名著,都出自這兩個系統。但目前面臨著讀者分流、週期較長、傳播滯後的侷限。

而缺乏精品力作,特別是缺乏具有偉大潛質的作品,是傳統紙質寫作和新興網絡寫作共同的軟肋。如果放寬視野,從文學經典、精品力作的角度來看,兩類寫作面臨的問題其實是一樣的,即如何能夠推出精品力作。中國目前的狀況似乎是,寫作群體中間階層、底層佔據了大多數,而寫作的精英階層則少之又少。還是那句老話,寫作不是打群架,主要不靠人多勢眾,而靠作品質量。一個杜甫頂一萬個平庸的詩人,一部《紅樓夢》賽過千百部一般化的小說。也不是所有網站都能發現和推出《慶餘年》。由此看來,與其比較兩種寫作、三駕馬車哪個比哪個更危機、更小眾,還不如關注它們哪個更能推出精品力作。在筆者看來,無論哪駕馬車,哪種寫作,都應當心懷一種偉大的目標,而不能僅僅滿足於數量。30萬也好,100萬也罷,最終還是要在全球文學精品的競賽場上,在100年、1000年的歷史縱深中比拼。

鑑於此,三駕馬車、兩種寫作,誰能推出精品力作,誰就是英雄。《三體》《慶餘年》在網上火,紙質出版照樣也火。李白、杜甫在紙上活躍,在網上同樣活躍。這個事實是對每一位寫作者、每一種文學媒體的從業者都提出的綜合性要求,絕不可畫地為牢、自以為是。要有立交橋眼界,互融互通。網絡平臺儘管良莠不齊、魚龍混雜,但它背靠海量勞動力資源,長於人海戰術,有更強的優勝劣汰能力,敢於看錯人、選錯人,失敗了從頭再來。對此,期刊和出版社應當加強試錯機制,在選人選作上更加解放眼光,特別要重視年輕人,少論資、免排輩。文學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名家皆從年輕來,關鍵是要早發現早推送。同時,網絡文學平臺,恐怕也需要培養精品意識,努力向好作品大作品靠近,以避免熱鬧一時、永世寂寞的命運。

本文源自中國青年報客戶端。閱讀更多精彩資訊,請下載中國青年報客戶端(http://app.cyol.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