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中关村的老科研人员,看看他们的住房标准,不由你不感动

硅谷,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不知道它的伟大,引领了世界最先进的科技和潮流,甚至还形成了一种文化。这个名词已经成了高科技的象征。

而在我们中国也有一个"硅谷",那就是中关村,中关村开创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先河,成为全国各类高新技术区的鼻祖,对我们国家的科技建设的飞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50年代中关村的老科研人员,看看他们的住房标准,不由你不感动

今天的中关村


1980年,这个高新技术开发区开始建立,40年来,随着我们祖国的迅猛发展,中关村已经成为我们国家科技的一个代表形象,今天的中关村,已经是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无数高科技企业在这里建立基地,产值每年数万亿元。


50年代中关村的老科研人员,看看他们的住房标准,不由你不感动

当年的中关村街景


在这里,无数的科研人员在这里获得成功,数不清富豪在这里诞生。走在今天的中关村街上,简直是:宝马与香车齐飞,豪宅共美女一色。就在这片土地上,产生了无数人生大赢家!


然而,共和国的发展历史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的,我们回到几十年前,来看看我们老一辈的那些科研人员的待遇,当时的收入我们就不去说了,资料网上很多,我们就来看看他们的住房条件。看后不由你不唏嘘和感动。


50年代中关村的老科研人员,看看他们的住房标准,不由你不感动

当年钱学森、钱三强就曾住过的14号楼


前些日子,有网友贴出三张中关村的"特楼"的照片,分别是中关村13.14.15号楼,为什么叫"特楼"?是因为这三座楼里,曾经住过一批我们民族国宝级的科学家,个个都是鼎鼎大名、泰斗级的人物,为我们民族的科研事业腾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钱三强、钱学森、吴有训(副院长)、童第周......等等。因为这些人曾经在这里生活过,今天已经属于国家保护建筑。


今天的特楼看着已经特别老旧,房间面积也不大,但这已经是当时最好的建筑了,那些普通的科研人员住房条件只会更差。我们这些老一辈科学家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生活,并获得无数举世瞩目的成就。对于这些值得我们纪念的中关村老一辈科学家们,很多人很好奇他们当年住房的大小。下面这张表可以帮助大家了解下。


下表是1955年10月中国科学院北京区宿舍分配暂行标准


50年代中关村的老科研人员,看看他们的住房标准,不由你不感动


从表中可以看出,特级的科技研究人员按规定居住面积才68平方米,我们可以想见68平方的房间除了卧室还剩多少面积,还得摆上书桌和杂物加上厨房,可以想象出房间有多么拥挤。后面那些级别的科研人员的住房数据就更不用多说了。这些老科学家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无怨无悔地奉献出那些伟大成就的。

不过这个数据限于单身的人员,有家庭成员的后面会详细述说。


中国科学院成立于1949年,选址就定在中关村,当年的中关村还是一片荒坟,是前清太监死后的集中埋葬地,当年中科院建住宿大楼的时候,就曾挖出过两口黑漆漆得透亮的崭新棺材。

50年代中关村的老科研人员,看看他们的住房标准,不由你不感动


1955年6月1日,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即物理学数学化学部、生物学地学部、技术科学部和哲学社会科学部,作为全国科学发展的学术领导机构。学部下辖各学科的相关研究所全部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因此,各研究所的住房分配情况均统一执行科学院的有关规定。


下图是1962年11月一份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典型住户用房情况租金负担综合调查表

50年代中关村的老科研人员,看看他们的住房标准,不由你不感动


这份哲学社会科学部的住房调查表,虽不能直接反映所有科学家的情况,但为这一时期科学院各类工作人员的实际住房状况,尤其是各级研究员的差别,以及研究人员与行政人员、工人、司机之间的差别,提供了直接的佐证。图片因手机像素出了问题,看起来不太清楚,但明白个大概就行了。


有人问,如果家里人多怎么办?这里给大家详细说明下,55年那个表是级别面积,而实际住房面积是级别面积+人口面积。人口面积当时的标准是:本人及配偶每人 5(m2);直系亲属每人3(m2);保姆每人2(m2)。

50年代中关村的老科研人员,看看他们的住房标准,不由你不感动


如果家庭成员多,如中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贝时璋(特级),有4个小孩加1保姆,住房面积加起来的话起码有:68+10+12+2=92平方米。今天我们看来这个面积不大,也最多就是一个三室一厅,但这在当年已经非常不错了。说明国家也充分考虑到了实际情况,对这些科研人员的照顾考虑是周到和全面的。


那个时代的人没有那么多物质欲望,从上图的住房情况登记表表中看出基本都能达标:如1级研究员钱钟书家3人,应分配:55+10+3=68平方米,实际住房面积77.8平方米;考古研究所3级研究员郭宝钧,全家6人,应分配:43+10+12=65平方米,实际住房面积77.4平方米。

50年代中关村的老科研人员,看看他们的住房标准,不由你不感动


而行政干部的标准和科研人员比就差了许多:行政11级的标准只比研究6级稍高,如哲学所的11级干部周景芳,全家7人,(26+10+15=51),实际住房面积只有59.3平方米,虽然符合标准,但比全家6人的3级研究员郭宝钧的住房面积小不少。也从侧面反映了国家对科研人员的重视。


另外,住单身宿舍也有一定标准:局、司、所级: 1间房规定 16平方米;

研究员、副研究员、技正、技士、正副总编辑、编审、处长:1间房 12平方米;

助理研究员、技佐、编辑、科长 1间房 8平方米;一般干部4平方米。

50年代中关村的老科研人员,看看他们的住房标准,不由你不感动

当年这些楼房的楼道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今天把这些老一辈的一点资料发出来,就是让今天的我们知道,他们是多么的不容易,他们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无欲无求、默默奉献,为我们民族的腾飞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相较于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难道不应该反思点什么吗?很多时候,一个民族要强大,这个民族的每一份子是需要一点奉献精神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