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母親是總理妻子的閨蜜,祖先是明朝忠良,為何富不過三代

易中天:母親是總理妻子的閨蜜,祖先是明朝忠良,為何富不過三代

"永遠不要認為我們可以逃避。我們的的每一步都決定著我們最後的結局,我們的腳步也正在走向我們自己選定的終點。"——米蘭·昆德拉

世道無常,命運不公,自從出生開始,我們就註定有著不同的出發點與不同的起跑線,如果說人生是一場跑步競賽,那麼命運的不公,就在於它將一些人的出發點設置成了終點,幾乎不需要任何的努力,僅僅維持著正常水平,就可以過上富足而不愁吃喝的一生。

但是有些人甚至沒有被命運賜予進入比賽的資格,原生家庭的苦難讓他們本就不富裕的生活雪上加霜,生活就像是一座大山壓得他們喘不過氣,就連吃飽穿暖都是巨大的奢求。在眾人的眼中,百家講壇的易中天老師,似乎一直以來,都屬於那種幸運的、一出生就贏在起跑線上的人。

比起在凡塵世間庸庸碌碌的普通人,他有著顯赫的家世與數不盡的名譽,廣義上說,易家是真正的世家大族、狹義上來說,易家也絕對稱得上一句"書香門第",這個名號比那些真正的財富更加彌足珍貴,財富也許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被揮霍一空,但是永遠伴隨著自己生命而存在的,卻是祖上傳下來的知識和財富。

易中天:母親是總理妻子的閨蜜,祖先是明朝忠良,為何富不過三代

先輩楷模

說起國學大師,喜歡看電視欄目《百家講壇》的觀眾一定不會對易中天這個名字感到陌生。作為《百家講壇》的主持人,易中天這三個字本身就是電視劇欄目組的一個很好的招牌,他幽默詼諧的講述方式,令原本枯燥無味的一個個典故變得生動有趣起來,在為《百家講壇》欄目組狂攬收視率的同時,他自己本人也收穫了一大批粉絲。

然而鮮有人知的是,優秀的,並不僅僅只有易中天本人,他的家世也相當令人震撼。易中天的二爺爺叫做易甲鷳,是一個革命志士。也許比起聞一多等人這個名字顯得有些微不足道,但是實際上,易甲鷳在革命方面付出的努力並不少。他曾經是黎元洪的部下,與黎元洪一起參加過辛亥革命,因此嚴格意義上來說,中國能有今日的社會景象,與易甲鷳的努力也斷然分不開關係。

易中天:母親是總理妻子的閨蜜,祖先是明朝忠良,為何富不過三代

當時袁世凱非常賞識易甲鷳,曾經一度以高官厚祿作為誘惑,邀請易甲鷳與他一起共事,成為她的左膀右臂,但是易甲鷳卻不為利益所動,認為袁世凱有賣國之舉,不屑在他手下從事,這份氣節,也不是常人可以比擬的。

易家出色的人,並不僅僅只有易甲鷳一個,還有易中天的大伯父,名叫易仁荄。易仁荄不像自己的先輩易甲鷳一般混跡官場政壇,他是文人,妙手著文章為生。那個年代戰火紛飛,條件特別艱苦,但是易仁荄依然堅持親手查閱所有參考資料,日以繼夜的埋首寫作,最終編寫了湖南的中學歷史教材用書,完成了對於教育事業極大的貢獻。

包括幾百年前易中天的第十八世祖先易先也是抵抗外寇,為明朝捐軀的烈士,易家不僅僅是書香世家,更是代代忠良。除此之外,易中天的母親作為一個女子,也稱得上一句巾幗英雄的讚頌。在那個抵禦日寇的年代,戰火連綿的時刻,她沒有懼怕麻煩與危險,而是以自己的力量默默的在幕後保衛著戰士們的家庭安全。

易中天:母親是總理妻子的閨蜜,祖先是明朝忠良,為何富不過三代

她與總理的妻子、蔣先生的妻子宋美齡都是閨中密友,三人合起夥來開了一個保育院,免費贍養照顧戰士們的遺孀、孤兒、父母。甚至親力親為為他們洗衣做飯,伺候起居,令人敬佩之心油然而生。一個個人,一幕幕景象,都體現著這個家族的光鮮並不是表面的,正是世代忠義禮讓,才能夠培養出易中天這般優秀的子孫後輩。

富不過三代究竟為何

在當今社會,隨著機遇的增加,越來越多的挑戰也隨之浮現出了水面,在這個車水馬龍,遍地商機的時代,富有已經不是名門望族的代名詞,白手起家者比比皆是,在我們的生活中,也並不缺乏那些靠著自己努力創造一番天地的成功人士。但是令人驚訝的是,很多的家大業大者,都是典型的"富不過三代",這是為什麼呢?

易中天:母親是總理妻子的閨蜜,祖先是明朝忠良,為何富不過三代

舉個簡單的例子,袁世凱的家族一直都是高門顯貴,咸豐年間,袁家曾經出現過整整六個一品官員,可見這個封建大家庭是如本的興盛,比之我們現在從曹雪芹筆下的《紅樓夢》中看到的賈家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是同樣令人感到扼腕嘆息的,是袁世凱這一代過後,袁家的輝煌幾乎就已經完全分崩析離、不復存在了。

這是為什麼呢?實際上,很多家族衰敗的原因,歸根結底還要屬於只給子孫後代留下了鉅額的財富,卻沒有真正把關注點放在文化與精神的積累和傳承上。

俗話說得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些曾經輝煌的家族長輩們固然留下了數之不清的鉅額財富,但是金山銀山畢竟都是有限的,依照那些不學無術的富二代們的吃穿用度,花完那是遲早的事情,就像八旗子弟們不學無術,只知道鬥蛐蛐遛鳥,最後也終將迎來覆滅是一個道理,這也就是富不過三代的原因。

易中天:母親是總理妻子的閨蜜,祖先是明朝忠良,為何富不過三代

反觀書香世家之所以能夠做到永久的傳承,即是因為優秀的精神不僅僅引導了子孫後輩的價值觀,更取決了子孫們的人生態度。就像滿門忠良的易家培養出了一整天這樣的國學大師,虎父無犬子也正是這個道理不錯了。

無論如何,精神上的富裕比物質上的豐盈要重要得多,人們往往只顧滿足物質上的慾望,卻忽略了精神方面的需要,這也是究其根本富不過三代的原因。而這個道理,更應世世代代的傳承,不然也只能是"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哀復後人也"了。

文/文史旺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