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争议:涨价、转基因、85%依赖进口

疫情全球扩散,“粮食”,出其不意成为一根突然绷紧的弦。

事关粮食无小事,围绕稳价格、保供应,一场“粮食保卫战”不期而至。二十国集团承诺密切合作,并采取具体行动维护全球粮食安全,努力确保粮食和农产品的持续流通,防止对粮食和农产品出口采取任何不合理的限制性措施。

在此类背景下,中国粮食自给率高、受到相关波动影响较小,无疑让人长舒一口气。

但有一个品种,渐渐现出了“阿喀琉斯之踵”:大豆。

突然上涨的大豆价格,以及进口占比超过80%的大豆及相关产业链稳定性,陡然成为了各方关注的焦点。

大豆涨价

大豆及相关品种的价格上涨,让人措手不及。

  • 第一财经日报消息,2月以来,国内大豆便出现不断上涨趋势,到3月底,北方地区大豆收购价格已经达到了4880元/吨,

    比2月上涨了940-980元/吨,安徽、江苏、湖南、河南、河北等地区的大豆价格基本都突破了2.5元。

  • 4月9日,农业农村部对4月农产品形势进行分析,预估山东的大豆均价约在每吨4275-4475元,环比上涨150元左右。

  • 另外,生意社消息,截至4月19日,豆粕最新价格3167.50元/吨,最近60天上涨10.05%。

价格变化,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供需,此轮大豆涨价也不例外。

从供应端看:

疫情成为了大豆供应的最大不稳定因素之一。2019年,我国大豆进口8851万吨,大豆进口量在国内消费量的占比约85%,其中巴西、美国、阿根廷进口比例分别为65%、19%、10%。而近日,全球多个国家加强了粮食出口方面的限制措施。

  • 其中,包括俄罗斯在内,共计有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11国暂停对华出口大豆至6月。

  • 再看巴西。截至4月16日,我国去年最大的大豆进口来源——巴西大豆的收获进度已达到92%,与去年同期的进度一致。但随着国外疫情的蔓延,后期巴西大豆装运充满了不确定性,吸引了各方关注。

  • 再看阿根廷。作为全球最大的豆粕出口国,阿根廷决定全国在3月31日全面实行强制隔离措施。这对新鲜大豆运送至大型豆粕碾碎厂进行加工、以及豆粕出口等环节都造成了不稳定性。

而国内库存同样受考验。国内沿海油厂库存进口大豆7年新低,开机率创四年同期最低水平。

可以说,供应端的收紧,是大豆价格承压的关键因素。

再看需求端:

大豆在国内主要用于榨油和提供豆粕饲料。一方面,榨油的需求是刚需,大豆油在中国居民食用油中占比近半。另一方面,豆粕是十余种动植物油粕饲料产品中产量最大、用途最广的一种,约85%的豆粕用于制作禽畜养殖饲料,豆粕还是宠物食品、水产养殖饲料的重要原料之一。换言之,国内对大豆的需求偏刚性,不易被替代。

结合供需可见,4月,国内大豆仍处于现货紧张、价格偏高的形势,产区基层库存见底,大豆收购成本增加且无法上量,市场惜售心理依然较重。再加上近期,大豆主产区黑龙江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再次引起市场对物流运输的担心,更令大豆价格蒙上了一层不确定性。

高度依赖进口,就意味着容易被人“卡脖子”。人们不禁为大豆捏一把汗:为什么看似寻常的大豆,我们却需要85%都依赖进口?

进出口难题

一个冷知识是,在20世纪上半期,中国曾经是全世界最主要的大豆生产和出口国,直至1995年,中国消费的大豆基本还都由国内生产提供。

那么,在此后短短十几年内,大豆进出口地位随即反转,如此戏剧性的变化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原因甚多,这里讲两点主要原因。

第一,由大豆种植特性决定。

在农业生产中,大豆生产比较特殊。大豆生产是占用相对较多土地和使用相对较少劳动力的农业生产,其单位面积产值较低。

低到什么程度呢?

简单做个对比。大豆的单位面积产值要远低于高值农产品,比如拱棚/温室蔬菜、水果和肉鱼养殖。高值农产品的特点显而易见:劳动力和资本双密集、用地相对较少,因而也被称作“新农业”。中国近三十年来在农业革命上取得了辉煌成果,农业总产值达到了之前的足足六倍,新农业正是造就这一成果的基本动力。

从这个意义上讲,大豆不仅隶属“单位面积产值低”的“旧农业”,就算是在“旧农业”里,大豆也是垫底的那一类。比如,和同样隶属“旧农业”的谷物相比,大豆产值所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只是其播种面积的约六分之一,比谷物平均的四分之一还要低一半。

显然,在人多地少的中国,农业结构需要转向高值农产品。一方面,从环保角度看,土地利用率更高;另一方面,从经济角度看,将用地较少、产值较高的新农业产品(蔬菜、水果、肉鱼)的出口与用地较多、产值较低的旧农业(大豆)的进口来交换,也是划得来的。

第二,由大豆需求决定。

当自产自足无法满足暴涨的需求时,进口就成了必然之路。对大豆而言,国内需求在近三十年就经历了暴涨之路。

中国食品消费的转型,成为了大豆需求暴涨的第一原因。

“粮食:蔬菜:肉食”的消费比例,从过去的8:1:1转变为了后来的4:3:3。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人均肉鱼水平提高,蔬菜消费呈现多样化和高档化,粮食消费则大规模减少。大规模增加的肉食消费,导致了养殖业的迅速扩增,由此促使饲料需求大规模扩增。由大豆制成的豆粕,因此也需求陡增。

对养殖业而言,作为饲料的豆粕可谓独一无二。一份豆粕加上四份玉米或其他饲料,能够使猪、牛、鸡、鸭、鱼更高效地把饲料消化为蛋白质。近年来,中国进口的大豆约三分之二是用于生产饲料的。

转基因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豆的进出口问题上,还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转基因。

具体来说,我国允许进口经过批准的转基因大豆品种,但对国内大豆种植,则不允许种植转基因大豆。这个细节一度引起各方专家热议。

进口转基因大豆价格便宜、产量高,因此大多数用于“饲用豆粕”的制作,在经济效益上有巨大作用。至于,不允许国内种植转基因大豆,诚然原因甚多,但保护国内生态一定是其重要的原因之一。

以美国为例,从美国公司孟山都研究出转基因大豆开始,由于此类大豆具有耐除草剂草甘膦的特性,节省了除草所需的人力成本,于是迅速占据美国90%的大豆生产。全球效应很快凸显,巴西、阿根廷等国没有禁止转基因大豆生产,短短十多年后,本国大豆生产就被美国孟山都公司的转基因大豆完全侵占。

环球时报曾经发表评论文章,揭露阿根廷被转基因“征服”的过程。文章指出,只用了10年,转基因大豆就几乎让阿根廷的农业经济毁于一旦。2008年,法国导演曾以阿根廷为实例,拍摄纪录片《孟山都公司眼中的世界》,试图揭示掌握全球90%转基因作物种子技术的孟山都公司的“真面目”。等到阿根廷人认识到这一切的时候,为时已晚。转基因大豆已在阿根廷全国扩散开来,而且都依赖美国孟山都公司的除草剂。一粒大豆引发的深层次“农业、经济、生态战争”,堪称可怕。

不同于以上例子,中国对中国的天然大豆经济,始终采取了有意识的保护之姿,最关键的举措就是禁止国内生产转基因大豆。尤其是在面对大豆生产不利的基本经济条件(人多地少等)情况下,中国果断采取了大豆进出口决定、允许进口转基因、不允许种植转基因等一系列举措,

令中国的大豆经济走出了一条独一无二的新路:仅从天然大豆来看,中国目前是全球最大、最主要的产地。

不仅如此,在天然大豆的生态保护上,中国始终在努力。

  •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大豆振兴计划”,从技术上、结构上、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扶持,消息一出立刻引起热议;

  • 2020年,惜字如金的中央一号文件仍有不少笔墨留给大豆,要求“加大对大豆高产品种和玉米、大豆间作新农艺推广的支持力度”。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顶住了与跨国资本的抗衡,是极少数在全球资本面前可以争得另一种发展道路的国家之一。民族甚幸!

粮食无小事

事关粮食无小事。

一粒大豆,背后也有一盘大棋。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正是国家、以及无数人在背后付出的千百倍努力,才换来了我们每一个喝豆浆、吃豆腐、炒豆油的普通日子。

本文源自财经早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