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讀書日觀察:線上閱讀、聽書受青睞,專家呼籲重視版權問題

今年的4月23日是第25個“世界讀書日”。近日,不少平臺已經陸續發佈了閱讀數據報告,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通過分析採訪得知,線上閱讀、聽書越來越受青睞。專家和業內人士認為,這種現象是一種進步,但也要重視版權問題。

線上閱讀成主流

“關鍵在內容,不在閱讀載體”

第十七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2019年我國成年國民包括書報刊和數字出版物在內的各種媒介的綜合閱讀率為81.1%,較2018年提升了0.3個百分點,超過半數成年國民傾向於數字化閱讀(網絡在線閱讀、手機閱讀、電子閱讀器閱讀、Pad閱讀等)。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院長魏玉山分析,數字化閱讀的發展,提升了國民綜合閱讀率和數字化閱讀方式接觸率,整體閱讀人群持續增加,但也帶來了紙質閱讀率增長放緩的新趨勢。

上班族周先生一直習慣通過手機上網閱讀,在他看來,“手機隨身攜帶,閒暇時間,想看就看,而紙質書就很難做到這點”。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從山東省圖書館瞭解到,疫情發生以來,圖書館積極開展線上閱讀服務讀者。一方面,讀者憑藉閱證登錄後可通過PC端享用120萬冊電子圖書。另一方面,春節前,“山東省圖書館數字閱讀平臺”小程序也在微信平臺上線,該平臺集成了QQ閱讀、仁仁閱、中華連環畫、雲圖有聲龍源期刊、中華詩詞庫等平臺資源,以及省館自建齊魯人文、齊魯藝術、戲曲動漫等數據庫,讀者通過手機一鍵檢索,即可獲取相關資源。記者瞭解到,從1月25日閉館到3月31日開館之間,網站訪問量近20萬次,“山東省圖書館數字閱讀平臺”訪問人數4萬多,訪問次數近70萬。

在山東省圖書館副館長王玉梅看來,紙質閱讀和數字化閱讀,只是知識的載體不同而已,每個人的閱讀習慣不同,所以會選擇不同的閱讀方式,不能片面地去推薦選擇哪種閱讀方式。“《論語》可以說是片段式的記錄,積少成多就成了傳承至今的經典作品,所以關鍵在於閱讀的內容,不在於閱讀的載體和形式。開卷有益,只要願意去閱讀,那就肯定會有收穫。”王玉梅介紹。

線上閱讀可分為兩大類

形成“免費+付費模式”

黃女士平時讀的書多且雜,在她眼裡,目前的線上閱讀平臺大致可以分為兩種,“我讀比較嚴肅的書時會去kindle,有時也會在噹噹網或京東上買電子書,追連載小說或者讀輕鬆的內容就喜歡去QQ閱讀上看,還可以和其他網友在書友圈裡一起交流故事情節”。

黃女士是名90後,據亞馬遜全民閱讀報告顯示,90後、00後讀者對中外文學、特別是科幻及網絡文學表現出更加濃厚的興趣,50後、60後讀者選擇經典名著、歷史傳記的佔比更高,70後、80後讀者偏愛社科人文、經濟管理等類別的書目。面對種類繁多的圖書選品,總體上看,經典名著仍是最受讀者青睞的圖書類別,而中外文學、社科人文、歷史傳記等類目同樣受到眾多讀者的喜愛。此外,《慶餘年》等熱劇刊播,也是促進讀者購書的重要因素。

世界讀書日觀察:線上閱讀、聽書受青睞,專家呼籲重視版權問題

Kindle移動閱讀APP上的電子書排行榜。

報告還顯示,近八成讀者願意為自己喜歡的電子讀物付費,其中許多讀者都選擇通過KindleUnlimited電子書包月服務。

黃女士提到的QQ閱讀是閱文集團旗下移動閱讀APP,網文佔有很大比重。目前,閱文集團擁有1220萬部作品儲備,810萬名創作者,覆蓋200多種內容品類,觸達數億用戶,已成功輸出《鬼吹燈》《盜墓筆記》《琅琊榜》《將夜》等大量優秀網文IP改編為影視、動漫、遊戲等多業態產品。

世界讀書日觀察:線上閱讀、聽書受青睞,專家呼籲重視版權問題

QQ閱讀上的各類榜單。

閱文集團的前身可追溯到2002年創立的起點中文網。2003年,起點中文網創新推出VIP付費閱讀制度,一舉奠定網絡文學商業模式的基礎,成為網絡文學進入產業化、規模化發展新時代的起點。

2017年11月,閱文集團在香港聯交所主板公開上市,被譽為“網絡文學第一股”。如今,閱文集團已形成較為清晰的“免費+付費模式”。據相關負責人介紹,“QQ閱讀、起點讀書等針對網文精品化付費用戶;自有免費閱讀APP飛讀等針對的是尚未建立付費閱讀習慣、但也逐漸產生閱讀需求的用戶,這兩者互為補充。”免費閱讀模式與現有付費內容並行推出拓寬了內容廣度及服務的用戶群體。“長期來看,隨著免費用戶與我們平臺的互動增多,我們也將有機會把部分免費用戶轉化為付費客戶。”該負責人表示。

針對版權問題,該負責任人介紹,“閱文有專業化的版權保護團隊,長期堅持正版宣傳和維權實踐,維護創作者權益”。據瞭解,閱文維權範圍覆蓋集團知名作品十萬餘部,監測下架侵權鏈接千萬餘條。

聽書成全民閱讀新的增長點

“健身、做家務……忙著也能聽”

其次,第十七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也揭示出新的閱讀趨勢。我國成年國民和未成年人有聲閱讀繼續較快增長,成為國民閱讀新的增長點,移動有聲APP平臺已經成為聽書的主流選擇。2019年,我國有三成以上(31.2%)的國民有聽書習慣。其中,成年國民的聽書率為30.3%,較2018年的平均水平(26.0%)提高了4.3個百分點。0—17週歲未成年人的聽書率為34.7%,較2018年的平均水平(26.2%)提高了8.5個百分點。

日前,艾瑞諮詢發佈的《2019年中國移動閱讀發展趨勢研究報告》也顯示,有聲閱讀成為了移動閱讀行業的一個全新增長點,在市場增長速度上領先行業平均水平。

張女士平時就愛在喜馬拉雅上聽書,“上了一天班,本來眼就疲勞,聽書不眼疼,而且路上,健身、做家務時……忙著也能聽”。

當前,像噹噹網、QQ閱讀等許多閱讀平臺都上線了聽書功能,並且已經比較成熟。在移動閱讀音頻行業中,喜馬拉雅是我們比較熟悉的。

世界讀書日觀察:線上閱讀、聽書受青睞,專家呼籲重視版權問題

喜馬拉雅APP內頁。

據瞭解,喜馬拉雅手機用戶超過6億,擁有1000萬有聲主播,他們共同創造了覆蓋財經、音樂、新聞、商業、小說、汽車等328類過億有聲內容。

記者查詢喜馬拉雅2019年數據報告瞭解到,80後和90後佔比都超過了3成,分別為33%和32%。Z世代(是指在1995-2009年間出生的一代人,泛指95後)佔比19%。喜馬拉雅平臺數據顯示,在有聲書用戶中,Z世代用戶成為付費聽書的主力軍。

據喜馬拉雅最新的數據報告顯示,2020年第一季度,有聲閱讀人數比去年同期增長63%,總收聽時長更是增長了近100%。2020年第一季度用戶購買有聲書專輯數超過2018年總和。用戶搜索有聲書關鍵詞顯示,三國演義、鬼吹燈、紅樓夢等都是高頻詞。最受用戶歡迎的名著則是《平凡的世界》《小王子 》等。

專家觀點

線上閱讀成主流很正常,是一種進步

針對閱讀的一些問題,記者採訪了山東大學文學院杜澤遜院長,以下內容根據採訪整理。

1、

記者:第十七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顯示,超過半數成年國民傾向於數字化閱讀(網絡在線閱讀、手機閱讀、電子閱讀器閱讀、Pad閱讀等)方式,傾向紙質閱讀的讀者比例下降。有觀點認為,線上閱讀現在已經成為一種常態化的閱讀方式。對此,您怎麼看?

杜澤遜:這種現象很正常。書籍、文件等文字資料,他是需要載體的,需要傳播媒介。當然,書也並不是自古就有的,它承載的是人類經驗、思考和智慧。

起初,我們傳播思想就是通過語音來完成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口耳相傳。有了文字後,我們有了甲骨文、竹簡書,還會在銅器上刻字,再到後面紙的發明、書籍的傳播,這都是一種進步,一種載體的轉變,是隨著文明和科學技術不斷髮展出現的新傳播途徑。

其實,不管是線上閱讀還是線下閱讀,兩者並沒有本質上的不同,不能憑此就說一個人習慣不好,品質不高。

2、

記者:調查顯示,我國成年國民網上活動行為中,以閱讀新聞、社交和觀看視頻為主,娛樂化和碎片化特徵明顯,深度圖書閱讀行為的佔比偏低。您怎樣看待碎片化閱讀?

杜澤遜:碎片化閱讀不止線上有,紙上也有。比如筆記體著作《夢溪筆談》,也是比較碎片化,內容有長有短,上下文並沒有多少關係。所以,碎片化閱讀並沒有不好,關鍵是要看書的本質、內容水準。

具體來說,碎片化閱讀是一種短小精悍的讀物。比如報紙,採用的是新聞紙,雖然含纖維較多,但是不好長期保存,這也是有原因的,因為我們平時讀報紙就是為了獲取信息。而新媒體,傳播快、方便,我們能更便利的看新聞、獲取信息,這屬於一種“便捷快餐”。還有一種,專業書籍就比較適合紙質閱讀,因為它的專業性,你可能需要時常拿出來翻翻,還可以在書上寫寫一些經驗。再有,就是經典名著,比如《詩經》《紅樓夢》等,這類書籍內容豐富,文字後面有更深的含義,它所包含的知識和智慧值得我們反覆閱讀,每次讀後也會有新的體悟。這種就比較適合紙質書籍,是電子書比不了的,我們還可以將書籍借予他人、給孩子看。在古代,有的都成“傳家寶”,正所謂“子子孫孫永保永享”。

3、

記者:現在很多書籍都可以在網上直接下載看,版權問題一直存在。對此,您有哪些建議?

杜澤遜:國家可以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看看傷害到了哪方的權益,一方面是懲治,另一方面是要補償。比如,出版社主動將經過嚴格審校的電子版書籍上傳網絡,國家可以給予獎勵,保證他們的經濟收益,這有利於我們國家數字化步伐的加快,國民文化水平和精神文明的提升。

4、

記者:報告顯示,我國成年國民和未成年人有聲閱讀繼續較快增長,成為國民閱讀新的增長點,有三成國民有聽書的習慣。對此,您怎麼看?未來這種聽書模式會越來越主流嗎?

杜澤遜:所謂的有聲閱讀,其實並不新。如孔子講學,這些知識和智慧得以保存,是後人彙編而成。而且,還有評書這種表現形式,在紙質書籍很火時說書的人依舊很多。之後,還有收音機、廣播等。

所以,如今我們所說的“有聲閱讀”,其實就是老師講課、一人說書,結合了現代技術,是一種形式的“升級版”。比如線上聽課,我想在濟南聽上海老師講課,這就是利用了有聲閱讀,可以忽略掉地域的限制。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孫遠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