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情的抗争——评《不管狗与茶炊怎么闹腾》

温情的抗争——评《不管狗与茶炊怎么闹腾》

图书封面


你多久没有遇到这样一本书,可以在喧嚣落尽的夜晚打开台灯细细品味,隽永的文字与脉脉的温情,就像眼前橘色的灯光流动于纸面一样流动于心间,却又后劲无穷,叫人心越揪越紧?阅读王这么的散文随笔集《不管狗与茶炊怎么闹腾》正有这种久违的感觉。正好周六下午拿到书,周末的晚上可以肆意交给文字,交给灵魂。吃过晚饭,看着孩子睡下后来到书房,泡一杯茶,轻轻打开便再也放不下,一口气读完,已是凌晨2点。

全书分为旧家山、闲花草、凡人歌三部分,第一部分写回忆,是在时间的洪流里打捞出的一枚枚贝壳。第二部分写花草与艺术,这是我最喜欢的部分,古今中外作家的句子信手拈来,是一条游弋于艺术之河的鱼,搅动的粼粼波纹里满是花草的倒影。第三部分写当下市井生活里的众生百态,笔下饱含满含悲悯。


时间的洪流中打捞贝壳

第一部分《旧家山》包括8篇回忆性散文。

《槿花一朝梦》以槿花为引子,回忆童年时期在外婆家愉快的生活,以及时间给人带来的巨大伤害。小镇无声无息地消失了,正如外公一直手捧的紫砂壶终于在与外婆的争吵中摔碎了,就连外公外婆也去世了。时间究竟是什么?似乎并不是随时都能感受到它的威力,但总有一瞬间猛然发现它是那样残酷。作者这一段对于时间的描写让人惕然一惊后背发凉:“在那新旧木料气息交糅的阁楼上,在流转光影里,在窗外隐隐的蝉嘶鸡啼声中,时间开始向我显现出它的魔力与凶险。从此我再也没有摆脱过它。它曾经借由一种情欲的激烈与抑郁,在青春的高远天空投下滚滚闷雷。而我永远记得,在二十八岁那年的一个冬夜,它现身为夜色中一只小小潜兽,有雪亮的牙齿和黑漆的眼珠,蹑随K歌晚归的我。我在防盗门前掏出钥匙,忽然肌肤战栗,感受到那种芒刺在背,恍然明白了它是什么。如今,它成长为无形巨物,在每个焦虑不能入眠的夜晚撕咬我。”

《清明时节雨纷纷》一看标题就知道是清明踏青上坟的故事,作者却依然用一种花——映山红为引子。由清明上坟时遇到的映山红回忆起童年时期每到清明家家户户出门上山踏青的情景,虽然当时物质生活并不充裕,但采野花、挖野菜,人与人、人与自然都是那样和谐,山谷间流动着的是一声接着一声的笑声,与现在扫墓找不到长辈坟墓的尴尬境遇形成强烈对比,引人深思。

《我们什么时候开始谈到家乡的食物》《小时候吃过很多奇怪的东西》《你这只咸鸭蛋》《努力加餐饭》四篇都写吃,中国人总是讲:“民以食为天”、“食色,性也”,所以在中国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美食,人们总是对饮食保持着极大的热情,但凡作家大多数也总是要写到“吃”的,无论是雅致精巧讲究食材烹饪以及食用步骤的饮食文化,还是粗粝肮脏狼吞虎咽背后的人性与苦难,都是通过描写“吃”来表现。作者在这几篇回忆童年小吃的散文里写到了丰糕、炒米、山芋粉、“老鼠屎”、酸梅粉、糖粑、牛屎糖、人梦子、拐枣、“宝塔糖”以及咸鸭蛋等多种童年常吃的小吃,这不仅是对这些小吃的怀念,更多的是对童年、对故乡、对时间的洪流裹挟而去的再也不会遇见的曾经的怀念。人什么时候开始谈到家乡的美食,我想大概都会是在突然发现时光在自己身上雕琢过的痕迹,突然发现母亲鬓角的白发,突然发现一直讨厌的唠叨变得如此亲切的时候吧。

《载酒买花少年事》与《笑问客从何处来》两篇,一篇由参加姨夫的葬礼回忆起童年时与表弟一起的日子,一篇由小学门口的一群小女孩回忆起童年的老街以及街边的商铺。时光匆匆,当年那个小男孩早已长大成人数年不见,曾经形影不离的玩伴如今就像参、商二星一样此出彼没,而熟悉的街道上奔跑也早就不是当年的小女孩,街边的小吃也再难吃出当年的味道。


游弋于艺术之河的鱼

第二部《闲花草》分包括9篇谈花草与艺术的散文。

《立春是个顶要紧的日子》体现了作者对气节变化的敏锐感。从立春联想到赏梅,“梅花像侠女”的观点更是可以看出作者的脾性。由赏梅又写到月季,写到月季的种植与修剪,可见对于种花这件事,作者也是极为用心。若生活就是种花,那么大多数人只是关注开花结果,极少有人能像作者一般观察到笋芽。也正是在这篇文章中交代了本书书名的出处:

契诃夫的父亲去世以后,他写信给妹妹,教她如何安慰伤心的妈妈:‘你告诉妈妈,不管狗和茶炊怎么闹腾,夏天过后还会有冬天,青春过后还会有衰老,幸福后面跟着不幸,或者是相反。人不可能一辈子都健康和欢乐,总有什么不幸的事在等着他,他不可能逃避死亡……应该对一切都有所准备,把一切所发生的都看成是不可避免的,不管这是多么的令人伤心,需要做的是,根据自己的力量,完成自己的使命——其他的不用去操心。

’”

《花事忙于农时》写种花之事的“用力”“焦心”和“喜悦”,写花盆摆放的“高低错落,谐调有序”。用花草蓬勃的希望以及对花草的温情对抗生命的虚妄。

《虎耳草是怎么答复的》由作者在自家露台南墙根下一株虎耳草开始,写到虎耳草的习性,写到沈从文的著名作品《边城》里翠翠在悬崖半腰采虎耳草,最后,因看到一盆虎耳草的盆栽而对自家疯长的那株发出了疑问:

“你们呢,是想就待在这儿,好吃好喝,长得肥头大耳,爱怎么生娃就怎么生娃,但是没人欣赏没人赞美,还是愿意到屋子里住着,帮主人我搞点面子工程呢?毕竟就算只是植物,白吃白喝也不太好对吧……嗯嗯,生活条件肯定要差一些,没什么土,也不好上肥,当然,计划生育也是要的,场子小嘛!总体来说,比较受尊敬哦……”

虎耳草到底怎么答复的呢?我想到是两千余年前濮水之畔的另一声询问:“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

《合欢花的香气》由雨后一朵合欢落花的香气联想到一九九五年蚌埠张公山菜市边上以合欢花为行道树的整条街,以及树下的烧饼夹里脊。年纪越长,总是越容易怀旧。

《夏首荐枇杷》自然是写枇杷,由枇杷的不易储存不易运输,写到明朝首辅李东阳因宫里赐下新鲜枇杷而感激涕零所作之诗,又写到“枇杷”与“琵琶”的关系。然后作者回忆了几次吃到枇杷的过程,“记忆中的鲜美,思之惘然。”

《彼岸花、雁来红、小津》从小津安二郎的战地日记中提到的两座小城——桐城与蚌埠开始落笔,因为这两座城正是作者童年生活的地方。再由小津安二郎战地日记中提到的“彼岸花”联系到他的文学与电影艺术,从历史与战争遗留的民族仇恨到艺术上的理解相通,是对“人生”更深入的思考的结果。“‘生而为人,生老病死,不能解脱’的人生困境”是我们都要面对的,小津安二郎用日记与电影,作者王这么用文字,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与这人生的虚无进行斗争,“将人生的虚无翻转过来,另一面是饱满鲜活的尘世生活”,我们用什么来抗争这虚无,走出这困境,看到饱满鲜活的生活呢?

《道旁的牵牛花》从自家所种的几棵牵牛花引出描写牵牛花的诗句,牵牛花的栽培历史与品种,最后由中国第一位系统开展牵牛花品种培育的梅兰芳大师,写到梅府牵牛花,写到齐白石所画的“梅府牵牛”,以及梅兰芳与齐白石两位大师之间的情谊,两位大师艺术成就背后的人格魅力。“这两位身上,都有股子来自草根的朴质、执着劲儿,真有点像路边的牵牛花一样。出身不雅,然而终于成就大雅。最难得的是,一个没有名角气,一个没有墨客骚人气。”

《牡丹是熟女》从自家老院一株牡丹,牵引出牡丹的种植与咏赞牡丹的诗句,以精妙的语言和视角别有见地地评论诗句背后作者的性情,更是引出了大唐真正的牡丹——杨贵妃,从史料到民间传奇,剥开历史的僵壳,细说血腥与政治掩映下的人的温情。

《紫藤里有风》题目出自汪曾祺先生的一篇文章,作者以此引出紫藤入画入诗,又谈到古人诗句中紫藤形象截然不同两个面,其实这跟紫藤有什么关系呢?无非文人墨客借紫藤抒发自己的情感。终于引到了本文的重点——青藤居士徐渭。作者用极为简练的语言写了徐渭一生的遭遇与他天才的艺术。《墨葡萄图》不仅是徐渭的作品中,甚至在无数的中国画中也是我最喜欢的作品,恣意豪迈,墨色酣畅,正如作者所言:

“徐渭的气象,是大而雄浑的。”而能听到画家笔下紫藤里鼓荡的长风,能看见徐渭疯狂之下异于常人的雄浑之气,作者亦非常人。等深,方能理解。


市井生活里的百态众生

第三部分《凡人歌》包括7篇描写市井市井众生的散文。

《我自己的征途与星辰大海》写父母住的养老社区里人,腿脚不好的母亲、智力发育只有三四岁的双胞胎姐姐、常常不在家的父亲,看见老头们健身而趁左右没人也去练两把却出糗的老太太,打麻将厉害的八十四岁老奶奶……生活没有什么高大耀眼的意义,却也拼尽全力活着,与时间抗争,“平庸、凡俗如我辈,这一天又一天的日常,一天一天努力地把日子过下去,大抵也就是我们自己的坎坷征途星辰大海了吧。

《在美食一条街上》写了两个“极有生之欢愉和充实感

”的地方,小吃街与菜市场,写各种小摊小贩对客人的称呼,写尝试每一种小吃的心理以及与水果小贩的“斗争”,记录平凡人的百态人生。

《水果摊子》《看门的老头》《说件励志的事儿》每篇都写一两位总是被我们忽略的普通人。卖水果的小贩9点以前在这个街边,9点以后以为他收摊回家了,偶然发现其实又转战另一个地方;看门的两个老头,耳朵背的老刘当班总是关紧门且用椅子顶上,小区人找他总得敲窗户、手脚并用比比划划,而衣服总是细致得体却很少跟人说话的老陈总是在阴天雨天将自己的椅子搬出来坐在院子里;中风瘫痪的老头坐着轮椅将小区里早已被人当作垃圾场的绿化区清理出来种上各种花草,艰难地浇水,艰难地越走越远,却一直坚持着,且依然有笑容。

《小区生活》却写了很多人,写作者住了十六年的小区里形形色色的人,刚搬来做销售的姑娘,被追债抵押房子却又开着簇新奔驰出入的三零三女主人,四零二的租客,全小区最痛恨的那家饭店里的厨师、择菜工……这些人总是有这样那样的毛病,让人心里总有一些不喜欢,但若是突然身边没有了这些人恐怕会更加不安,“现代都市生活,一个人跑遍天下,到末了,总要落进一个小区里头去。这波荡大世界里的小世界,再浇薄的邻里关系,多少的不便与抱怨,最终还是凝固下这点点滴滴令人心中安定的好。

作者具有敏锐的感触,对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对于变化往复的四季节气、对于古往今来的艺术作品均是如此。文中多处古诗词引用,且能够分辨不同版本,可见作者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更难能可贵的是对每首诗每个诗人都有独到的分析与见解。文字隽永娴静,饱含温情,却又有着坚韧的力量,很是耐读。

突然想起清代吴汝纶《百字铭》中的一句话,聊作结尾:且挨过三冬四夏,暂受些此痛苦,雪尽后再看梅花。


2020年3月16日深夜

曹文学于潍水之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