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皇帝普遍短命?

~初~


皇帝并不能为所欲为。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皇帝作为九五之尊,地位高高在上,享有的权力还是极大的,占有的社会资源也是最广的。“觊觎皇位,皇权争斗”的历史贯穿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 ,因为太具有戏剧性的矛盾冲突,从而也成为了现代影视剧创作的经常性题材,演职人员乐此不疲,观众也乐此不疲。

我们知道,古代人平均寿命35岁左右,所以人们很早(女13岁,男子16岁)就结婚生子,不然人口繁衍都成问题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资源有限,缺吃少穿,经常挨饿受冻。


再加上医学也不发达,卫生健康得不到有效保障,一场重感冒就有可能要了命。那么作为地位尊崇的最高统治者—皇帝,衣食无忧,又有太医院的医疗保健制度,生活和健康有充足的保障,应该是比平民百姓更能健康长寿。

但我们纵观历史,发现600多位皇帝(各种政权都包括在内),能活过80岁者却仅仅只有4位!活70岁以上的有汉武帝刘彻和东吴大帝孙权,元世祖忽必烈79岁等。而千古一帝秦始皇49岁,天下第一明君唐太宗李世民50岁,康熙大帝爱新觉罗·玄烨69岁,这几位都还算是比较长寿,更多的是在20-40岁年龄段以各种原因谢世。为什么皇帝们的寿命和我们想当然大不一样?其实还是专制制度使然。


自从秦始皇确立皇帝专制以来,它带来的无限权力诱惑力,成为皇权争斗的导火索。皇帝只有一个,却占据最大的社会资源,人人羡慕。皇帝在享受着权力带来的无穷乐趣的同时,也为自己埋下横死的祸根,因为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争斗。皇帝横死,有自己荒淫无道追求享乐作死的,也有农民起义推翻皇位被杀的。


本篇要论述的是发生在统治阶级内部,威胁皇权的五大因素。这些因素贯穿每一个王朝始终,也贯穿整个封建专制时代,就象毒瘤一样紧紧吸附在皇权身上,任凭皇帝怎么闪转腾挪,却跳不出这个圈圈的宿命。皇帝能做的,就是祭起帝王之术,在各种影响皇权运转的势力之间博弈,博取最大的政治利益。


第一类:宗室的威胁。

西周确立宗法社会制度以来,一个家族的传承,靠直系亲属血缘维系,即以父权为主。作为统治阶级最高层次的皇家,宗室尤为重要。宗室枝叶繁盛,可以保障政权的稳固,但反过来宗室也容易形成皇权最大的威胁。都是一父所生,谁能当皇帝,谁不能当皇帝?

虽然西周确立嫡长制的继承法为后世所采用,可以解决皇位的继承问题,但这个制度最大的缺陷就是不问储君是否具有治国理政的贤德和才能?于是皇帝的一些叔伯,兄弟们不服,大家都是一个爹妈生的,皆有问鼎最高权力的资格!


西汉的“七国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都是对宗室觊觎皇权搞内斗的最好注解(成语“乱七八糟”的由来)。影响比较大的还有唐初的“玄武门之变”,即使按“嫡长制”确立了储君也不行,太子李建成还是横死,连皇帝都没当成。宋初的“烛光斧影”千年悬案,却是皇弟家取得延续皇权的资格。明初的“靖难之役”,清朝康熙末年的“九子夺嫡”都不断上演宗室争权夺利的历史闹剧。


正因为宗室是对皇权最大的威胁,就有了那句千古论断“最是无情帝王家”。千古明君李世民,除了斩杀大哥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齐王李元吉,连自己的10个侄子都斩杀殆尽,以绝后患!明太祖朱元璋为了皇太孙朱允炆很顺利继承皇权,大杀功臣除尽芒刺,分封宗室搞藩篱拱卫中央,可谓想尽了心思。

但当朱允炆问皇祖父,假如皇叔们要造反夺位,怎么办?开国君主竟无言以答。创下丰功伟绩的康熙大帝,面对“九子夺嫡”无计可施,忧愤而死。千百年来的“宗室夺权”现象,让朱元璋、康熙们跳不出这个制度性的历史死结。


第二类:外戚专权的威胁;

宗法制告诉我们,父系为直系亲属,母系为旁系,一般称为外戚。这两种血缘关系直到现代社会,都是构成一个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古代社会尤为重视宗法血缘关系,外戚就成为第二大威胁皇权的因素了。


所谓裙带关系,就是指太后、皇后、贵妃、妃嫔家的兄弟姐妹,靠着这层关系飞黄腾达。因为与皇帝有着血缘关系,外戚们很容易就能摄取权力,当权力大到一定的时候,有点躁动不安了,忘乎所以了,皇帝谁都想当啊!

皇权时代的外戚专政,始自西汉吕雉。吕后专政,大肆扶持吕氏家族,汉家江山差点变色。吕后死后,汉臣陈平、周勃用高祖遗诏讨伐吕氏,终于又扳回刘姓江山,外戚干政可见一般。以后诸如公元8年王莽代汉建立新朝,公元581年杨坚代后周建立隋朝,公元618年李渊代隋建立唐朝,都是典型的外戚专政夺位成功。


第三类:权臣的威胁;

为什么能产生权臣?前面已经论述了“嫡长制”的缺陷。笔者认为,封建时代选国家老大就如同一场政治赌博。选出来的君主如果自己有能力驾驭臣民,治国理政手段高强,则可以威服那些不听话的;如果是个昏君,只知道吃喝玩乐,治国能力低下,那对不起,有能力的大臣就会掌握朝政。

当然还有一种现象,先帝不德造成社会动荡,群雄割据,新选出的君主有心无力,权臣挡道。权臣擅权虽然不是封建时代经常有的现象,但也是对皇权的一大威胁。历史上著名的权臣,有曹魏代汉,司马代曹魏。南北朝时期,西魏宇文泰,东魏高欢都是权倾一时的权臣,皇帝几成傀儡了。


高欢的儿子高澄,竟然还喊出“陛下,你想造反吗?”这种千古奇葩言论。出现权臣现象,多是皇帝自己无能或荒淫无道作死弄出来的。这种现象,到明清时期就很少了,主要是皇权空间被加强,挤压了臣下掌握大权的空间。


第四类:宦官专权的威胁;

宦官本来只是在皇帝后宫从事服务的一类特殊人群,按理是犯不上干预朝政的。但我们分析前三种威胁皇权的因素后就知道,皇帝无时不刻处在风险中,几乎无人能百分百信任,既用之也防之。宦官管理皇帝家的生活起居,天天跟皇帝们在一起,天长日久,皇帝就觉得宦官是最值得信任的人,一些本来不该宦官干的事,也让他们干预了。皇帝也有自己的小九九,既然那些威胁免除不了,那用宦官来对付宗室外戚大臣,让他们斗起来,自己坐收渔利。

通常来说,这也是一种玩火自焚的赌博。遇上一个能力强的皇帝,还可以驾驭,用帝王之术玩弄于鼓掌;遇上一个渣滓当政,,引火烧身,皇权的不幸就降临了。例如东汉末年,宦官集团十常侍专政,把朝政搞得乌烟瘴气,直接导致东汉的衰落,天下大乱。唐安史之乱后,唐德宗时期开启了宦官专政(掌握了兵权)的恶习,著名的“甘露之谋”中唐文宗悲惨的命运,充分说明了宦官掌权的危害性。


有鉴于历史上宦官掌权对皇权的危害,明太祖朱元璋立丹书铁券,发誓禁止宦官干政,但这个制度很快就被他儿子永乐皇帝朱棣给破坏了。明朝有三个著名太监,正统朝王振、正德朝刘瑾、天启朝魏忠贤。虽然这几个著名太监对皇权没有造成实质性的侵害,但副作用不小。王振怂恿明英宗亲征瓦剌酿成“土木堡之变”,却是明朝国运的转折点。


第五类:武将夺权的威胁。

宗室、外戚,宦官之流,总的来说还是些文弱之人,武将可是手握兵权,这可是皇帝最放心不下的一群人。历代以来,“有枪就是草头王”。虽然皇帝不断用儒家道德思想教化人心,用“君权神授”一套洗脑,但能不能坐稳位子,说到底还是要看统治实力的。历代采取了很多措施来防范武将,诸如虎符之类,但还是阻止不住武将夺权的步伐。一个封建政权,不能没有武装力量,既要抵御外敌,也要防范百姓造反。但武力是一把双刃剑,控制不好,反噬自己,这也是历朝皇帝最伤脑筋的事。武将夺权带来的是血腥教训,

著名的如南朝更替,刘裕诛杀东晋司马皇族;萧道成废刘宋立齐;萧衍代齐立梁;陈霸先建立陈朝。五代更是剧烈更换政权,朱温废唐;李存勖废后梁;刘知远建立后汉;郭威立后周;乃至宋太祖陈桥兵变建立宋。宗室夺权,至少原国号还保留着,只不过换了个支系;武将夺权,君死国破,甚至改朝换代了!


历代“谋反”为第一大罪,不管你多么劳苦功高,只要被安上了“谋反”罪名,杀无赦,诛九族!武将夺权现象被北宋“杯酒释兵权”终结,文官至上制度的建立,了却了君主们的心头大患,但随之造成的却是国民血性和民族尚武精神的丧失,在抵御外族入侵方面丧失了主动性。


综上所述,做一个皇帝,时刻要防范统治阶级内部的进攻和破坏。身在高处不胜寒,有些人受不了这种精神折磨,只好醉生梦死,追求极致享乐,活一天算一天。2000年的封建皇权,不断轮回上演夺权大戏,无人能超脱时代的桎梏,直至民主政治的诞生,这种历史闹剧才告结束。


此文由沧海一粟撰写,鄜延路节度使李编辑


鄜延路节度使李


第一:古代的医术不发达。中医见效慢,主要以调理为主,让你自己身体健康,抵抗疾病。而且古代没有体检,很多病发现的太晚了。

第二:纵欲过度。古代的皇帝三宫六院七十二妃,每天都纵欲在不同的女人身上,身体被掏空。

第三:身心疲惫。每天要处理很多国家大事,还要防着别的争权夺利,如果控制大臣,为民造福。白天累一天 ,晚上还得宠幸妃子,能好吗?

第四:有些皇帝太想长生了,胡乱吃药吃死了。水银那是人的东西吗?他们还天天炼丹吃,不死才怪。


诸子百家说


当然不是都很短命!比如,超过八十岁的皇帝有:清高宗弘历,八十九岁。梁武帝萧衍,八十五岁。宋高宗赵构,八十二岁。吴越王钱缪,八十一岁。

那么,为什么人们都会误以为皇帝都短命呢?

这是因为确实有一些皇帝早早地就死去了,虽然民间也有许多幼年夭折,青壮年早殇的现象,但贵为皇帝,人们往往以为这种现象不该发生,因为他们有最好的饮食服务和最顶级的医疗服务。

其实不然!

纵观古代帝王,自秦始皇至溥仪,大概计六百左右。据统计,平均年龄不到四十岁,三十九岁多一点。十九世纪前的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三十五岁。这样对比,皇帝的寿命还是稍高于平民的。而这些皇帝中,非正常死亡占将近四成,也就是二百多位。所以结合起来算一下,还是皇帝的寿命高于百姓许多。

其实,古代皇帝的寿命应该比四十岁高一些,甚至应该高很多才符合他们的待遇,可为什么却未能如愿呢?

一,是非正常死亡人数太多,给正常死亡的皇帝拉分了。

不要以为皇帝就能高枕无忧,事实上皇帝在王权至上的封建时代,是最高危的职业。我前面说非正常死亡占四成,这些非正常死亡的小皇帝大多是被杀或被逼自尽。比如汉平帝刘珩,南宋恭帝、端宗、少帝,死时都还是幼童。南齐萧宝卷、萧宝融两位皇帝被杀时都不到二十岁。

二,古代医疗条件不发达。

虽然御医是国家的最高医疗机构,但受时代局限,还是不能保证皇帝百病不侵、得病后药到病除。只能是得了普遍感冒发烧、伤风头疼之类疾病得到的治疗比平民更好一些,遇到绝症与民无异。

三,皇帝们三宫六院,嫔妃如花,自然比较忙于应付这些销魂箭和刮骨刀。更何况,皇帝本身还承担着比平民重许多的传宗接代义务,早早就要去履行。比如形象比较好的汉代文帝、景帝,都是十三四岁就生了孩子,景帝比父亲文帝小十四岁,景帝十三又生了儿子。可以想象,身子骨还没长成便夜夜同房,所以他们三四十岁即快速衰老死亡了。

还有更多则是一旦做了皇帝,夜夜笙箫,更更不掇。比如汉成帝刘骜,明光宗朱常洛等。刘骜与飞燕姐妹等形影不离,不久形如枯槁。朱常洛夜幸数女,连日不休,结果当了二十多天皇帝便死去了。

四,不懂科学,求仙问道以求长寿,结果命丧药石。古代皇帝人称万岁,当然希望长命万岁。于是借助各种条件,信奉巫医道士,以求自己万年。可是,他们不知道,道家的药石里几乎都含重金属或者砷等有毒元素,短期服用精神焕发,久之则皮肤僵硬脆弱,内脏机能衰竭,最终不治。我们熟悉的秦始皇,李世民,雍正都丧命于此。

五,死于精神长期紧张和疲劳。

古代皇帝凡心系家国大事者,平日要比常人忙得多。边患、民变、自然灾害、官员任免,还有时刻悬在头顶上的利剑——那些想取代他宝座的重臣、兄弟,甚至亲生儿子。(被亲生儿子所杀的皇帝不下十几人)长期在这种高度紧张的状态里生存,纵九五之尊也凡夫肉体,疾病自然也就更容易近身。

所以,千万不要再羡慕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