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皇帝普遍短命?

~初~


皇帝並不能為所欲為。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皇帝作為九五之尊,地位高高在上,享有的權力還是極大的,佔有的社會資源也是最廣的。“覬覦皇位,皇權爭鬥”的歷史貫穿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 ,因為太具有戲劇性的矛盾衝突,從而也成為了現代影視劇創作的經常性題材,演職人員樂此不疲,觀眾也樂此不疲。

我們知道,古代人平均壽命35歲左右,所以人們很早(女13歲,男子16歲)就結婚生子,不然人口繁衍都成問題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古代社會生產力低下,資源有限,缺吃少穿,經常挨餓受凍。


再加上醫學也不發達,衛生健康得不到有效保障,一場重感冒就有可能要了命。那麼作為地位尊崇的最高統治者—皇帝,衣食無憂,又有太醫院的醫療保健制度,生活和健康有充足的保障,應該是比平民百姓更能健康長壽。

但我們縱觀歷史,發現600多位皇帝(各種政權都包括在內),能活過80歲者卻僅僅只有4位!活70歲以上的有漢武帝劉徹和東吳大帝孫權,元世祖忽必烈79歲等。而千古一帝秦始皇49歲,天下第一明君唐太宗李世民50歲,康熙大帝愛新覺羅·玄燁69歲,這幾位都還算是比較長壽,更多的是在20-40歲年齡段以各種原因謝世。為什麼皇帝們的壽命和我們想當然大不一樣?其實還是專制制度使然。


自從秦始皇確立皇帝專制以來,它帶來的無限權力誘惑力,成為皇權爭鬥的導火索。皇帝只有一個,卻佔據最大的社會資源,人人羨慕。皇帝在享受著權力帶來的無窮樂趣的同時,也為自己埋下橫死的禍根,因為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爭鬥。皇帝橫死,有自己荒淫無道追求享樂作死的,也有農民起義推翻皇位被殺的。


本篇要論述的是發生在統治階級內部,威脅皇權的五大因素。這些因素貫穿每一個王朝始終,也貫穿整個封建專制時代,就象毒瘤一樣緊緊吸附在皇權身上,任憑皇帝怎麼閃轉騰挪,卻跳不出這個圈圈的宿命。皇帝能做的,就是祭起帝王之術,在各種影響皇權運轉的勢力之間博弈,博取最大的政治利益。


第一類:宗室的威脅。

西周確立宗法社會制度以來,一個家族的傳承,靠直系親屬血緣維繫,即以父權為主。作為統治階級最高層次的皇家,宗室尤為重要。宗室枝葉繁盛,可以保障政權的穩固,但反過來宗室也容易形成皇權最大的威脅。都是一父所生,誰能當皇帝,誰不能當皇帝?

雖然西周確立嫡長制的繼承法為後世所採用,可以解決皇位的繼承問題,但這個制度最大的缺陷就是不問儲君是否具有治國理政的賢德和才能?於是皇帝的一些叔伯,兄弟們不服,大家都是一個爹媽生的,皆有問鼎最高權力的資格!


西漢的“七國之亂”,西晉的“八王之亂”都是對宗室覬覦皇權搞內鬥的最好註解(成語“亂七八糟”的由來)。影響比較大的還有唐初的“玄武門之變”,即使按“嫡長制”確立了儲君也不行,太子李建成還是橫死,連皇帝都沒當成。宋初的“燭光斧影”千年懸案,卻是皇弟家取得延續皇權的資格。明初的“靖難之役”,清朝康熙末年的“九子奪嫡”都不斷上演宗室爭權奪利的歷史鬧劇。


正因為宗室是對皇權最大的威脅,就有了那句千古論斷“最是無情帝王家”。千古明君李世民,除了斬殺大哥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齊王李元吉,連自己的10個侄子都斬殺殆盡,以絕後患!明太祖朱元璋為了皇太孫朱允炆很順利繼承皇權,大殺功臣除盡芒刺,分封宗室搞藩籬拱衛中央,可謂想盡了心思。

但當朱允炆問皇祖父,假如皇叔們要造反奪位,怎麼辦?開國君主竟無言以答。創下豐功偉績的康熙大帝,面對“九子奪嫡”無計可施,憂憤而死。千百年來的“宗室奪權”現象,讓朱元璋、康熙們跳不出這個制度性的歷史死結。


第二類:外戚專權的威脅;

宗法制告訴我們,父系為直系親屬,母系為旁系,一般稱為外戚。這兩種血緣關係直到現代社會,都是構成一個人最基本的社會關係。古代社會尤為重視宗法血緣關係,外戚就成為第二大威脅皇權的因素了。


所謂裙帶關係,就是指太后、皇后、貴妃、妃嬪家的兄弟姐妹,靠著這層關係飛黃騰達。因為與皇帝有著血緣關係,外戚們很容易就能攝取權力,當權力大到一定的時候,有點躁動不安了,忘乎所以了,皇帝誰都想當啊!

皇權時代的外戚專政,始自西漢呂雉。呂后專政,大肆扶持呂氏家族,漢家江山差點變色。呂后死後,漢臣陳平、周勃用高祖遺詔討伐呂氏,終於又扳回劉姓江山,外戚干政可見一般。以後諸如公元8年王莽代漢建立新朝,公元581年楊堅代後周建立隋朝,公元618年李淵代隋建立唐朝,都是典型的外戚專政奪位成功。


第三類:權臣的威脅;

為什麼能產生權臣?前面已經論述了“嫡長制”的缺陷。筆者認為,封建時代選國家老大就如同一場政治賭博。選出來的君主如果自己有能力駕馭臣民,治國理政手段高強,則可以威服那些不聽話的;如果是個昏君,只知道吃喝玩樂,治國能力低下,那對不起,有能力的大臣就會掌握朝政。

當然還有一種現象,先帝不德造成社會動盪,群雄割據,新選出的君主有心無力,權臣擋道。權臣擅權雖然不是封建時代經常有的現象,但也是對皇權的一大威脅。歷史上著名的權臣,有曹魏代漢,司馬代曹魏。南北朝時期,西魏宇文泰,東魏高歡都是權傾一時的權臣,皇帝幾成傀儡了。


高歡的兒子高澄,竟然還喊出“陛下,你想造反嗎?”這種千古奇葩言論。出現權臣現象,多是皇帝自己無能或荒淫無道作死弄出來的。這種現象,到明清時期就很少了,主要是皇權空間被加強,擠壓了臣下掌握大權的空間。


第四類:宦官專權的威脅;

宦官本來只是在皇帝后宮從事服務的一類特殊人群,按理是犯不上干預朝政的。但我們分析前三種威脅皇權的因素後就知道,皇帝無時不刻處在風險中,幾乎無人能百分百信任,既用之也防之。宦官管理皇帝家的生活起居,天天跟皇帝們在一起,天長日久,皇帝就覺得宦官是最值得信任的人,一些本來不該宦官乾的事,也讓他們干預了。皇帝也有自己的小九九,既然那些威脅免除不了,那用宦官來對付宗室外戚大臣,讓他們鬥起來,自己坐收漁利。

通常來說,這也是一種玩火自焚的賭博。遇上一個能力強的皇帝,還可以駕馭,用帝王之術玩弄於鼓掌;遇上一個渣滓當政,,引火燒身,皇權的不幸就降臨了。例如東漢末年,宦官集團十常侍專政,把朝政搞得烏煙瘴氣,直接導致東漢的衰落,天下大亂。唐安史之亂後,唐德宗時期開啟了宦官專政(掌握了兵權)的惡習,著名的“甘露之謀”中唐文宗悲慘的命運,充分說明了宦官掌權的危害性。


有鑑於歷史上宦官掌權對皇權的危害,明太祖朱元璋立丹書鐵券,發誓禁止宦官干政,但這個制度很快就被他兒子永樂皇帝朱棣給破壞了。明朝有三個著名太監,正統朝王振、正德朝劉瑾、天啟朝魏忠賢。雖然這幾個著名太監對皇權沒有造成實質性的侵害,但副作用不小。王振慫恿明英宗親征瓦剌釀成“土木堡之變”,卻是明朝國運的轉折點。


第五類:武將奪權的威脅。

宗室、外戚,宦官之流,總的來說還是些文弱之人,武將可是手握兵權,這可是皇帝最放心不下的一群人。歷代以來,“有槍就是草頭王”。雖然皇帝不斷用儒家道德思想教化人心,用“君權神授”一套洗腦,但能不能坐穩位子,說到底還是要看統治實力的。歷代採取了很多措施來防範武將,諸如虎符之類,但還是阻止不住武將奪權的步伐。一個封建政權,不能沒有武裝力量,既要抵禦外敵,也要防範百姓造反。但武力是一把雙刃劍,控制不好,反噬自己,這也是歷朝皇帝最傷腦筋的事。武將奪權帶來的是血腥教訓,

著名的如南朝更替,劉裕誅殺東晉司馬皇族;蕭道成廢劉宋立齊;蕭衍代齊立梁;陳霸先建立陳朝。五代更是劇烈更換政權,朱溫廢唐;李存勖廢后梁;劉知遠建立後漢;郭威立後周;乃至宋太祖陳橋兵變建立宋。宗室奪權,至少原國號還保留著,只不過換了個支系;武將奪權,君死國破,甚至改朝換代了!


歷代“謀反”為第一大罪,不管你多麼勞苦功高,只要被安上了“謀反”罪名,殺無赦,誅九族!武將奪權現象被北宋“杯酒釋兵權”終結,文官至上制度的建立,了卻了君主們的心頭大患,但隨之造成的卻是國民血性和民族尚武精神的喪失,在抵禦外族入侵方面喪失了主動性。


綜上所述,做一個皇帝,時刻要防範統治階級內部的進攻和破壞。身在高處不勝寒,有些人受不了這種精神折磨,只好醉生夢死,追求極致享樂,活一天算一天。2000年的封建皇權,不斷輪迴上演奪權大戲,無人能超脫時代的桎梏,直至民主政治的誕生,這種歷史鬧劇才告結束。


此文由滄海一粟撰寫,鄜延路節度使李編輯


鄜延路節度使李


第一:古代的醫術不發達。中醫見效慢,主要以調理為主,讓你自己身體健康,抵抗疾病。而且古代沒有體檢,很多病發現的太晚了。

第二:縱慾過度。古代的皇帝三宮六院七十二妃,每天都縱慾在不同的女人身上,身體被掏空。

第三:身心疲憊。每天要處理很多國家大事,還要防著別的爭權奪利,如果控制大臣,為民造福。白天累一天 ,晚上還得寵幸妃子,能好嗎?

第四:有些皇帝太想長生了,胡亂吃藥吃死了。水銀那是人的東西嗎?他們還天天煉丹吃,不死才怪。


諸子百家說


當然不是都很短命!比如,超過八十歲的皇帝有:清高宗弘曆,八十九歲。梁武帝蕭衍,八十五歲。宋高宗趙構,八十二歲。吳越王錢繆,八十一歲。

那麼,為什麼人們都會誤以為皇帝都短命呢?

這是因為確實有一些皇帝早早地就死去了,雖然民間也有許多幼年夭折,青壯年早殤的現象,但貴為皇帝,人們往往以為這種現象不該發生,因為他們有最好的飲食服務和最頂級的醫療服務。

其實不然!

縱觀古代帝王,自秦始皇至溥儀,大概計六百左右。據統計,平均年齡不到四十歲,三十九歲多一點。十九世紀前的中國,人的平均壽命三十五歲。這樣對比,皇帝的壽命還是稍高於平民的。而這些皇帝中,非正常死亡佔將近四成,也就是二百多位。所以結合起來算一下,還是皇帝的壽命高於百姓許多。

其實,古代皇帝的壽命應該比四十歲高一些,甚至應該高很多才符合他們的待遇,可為什麼卻未能如願呢?

一,是非正常死亡人數太多,給正常死亡的皇帝拉分了。

不要以為皇帝就能高枕無憂,事實上皇帝在王權至上的封建時代,是最高危的職業。我前面說非正常死亡佔四成,這些非正常死亡的小皇帝大多是被殺或被逼自盡。比如漢平帝劉珩,南宋恭帝、端宗、少帝,死時都還是幼童。南齊蕭寶卷、蕭寶融兩位皇帝被殺時都不到二十歲。

二,古代醫療條件不發達。

雖然御醫是國家的最高醫療機構,但受時代侷限,還是不能保證皇帝百病不侵、得病後藥到病除。只能是得了普遍感冒發燒、傷風頭疼之類疾病得到的治療比平民更好一些,遇到絕症與民無異。

三,皇帝們三宮六院,嬪妃如花,自然比較忙於應付這些銷魂箭和刮骨刀。更何況,皇帝本身還承擔著比平民重許多的傳宗接代義務,早早就要去履行。比如形象比較好的漢代文帝、景帝,都是十三四歲就生了孩子,景帝比父親文帝小十四歲,景帝十三又生了兒子。可以想象,身子骨還沒長成便夜夜同房,所以他們三四十歲即快速衰老死亡了。

還有更多則是一旦做了皇帝,夜夜笙簫,更更不掇。比如漢成帝劉驁,明光宗朱常洛等。劉驁與飛燕姐妹等形影不離,不久形如枯槁。朱常洛夜幸數女,連日不休,結果當了二十多天皇帝便死去了。

四,不懂科學,求仙問道以求長壽,結果命喪藥石。古代皇帝人稱萬歲,當然希望長命萬歲。於是藉助各種條件,信奉巫醫道士,以求自己萬年。可是,他們不知道,道家的藥石裡幾乎都含重金屬或者砷等有毒元素,短期服用精神煥發,久之則皮膚僵硬脆弱,內臟機能衰竭,最終不治。我們熟悉的秦始皇,李世民,雍正都喪命於此。

五,死於精神長期緊張和疲勞。

古代皇帝凡心繫家國大事者,平日要比常人忙得多。邊患、民變、自然災害、官員任免,還有時刻懸在頭頂上的利劍——那些想取代他寶座的重臣、兄弟,甚至親生兒子。(被親生兒子所殺的皇帝不下十幾人)長期在這種高度緊張的狀態裡生存,縱九五之尊也凡夫肉體,疾病自然也就更容易近身。

所以,千萬不要再羨慕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