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治理有哪些失敗之處?

~唯の噯倪~


不同的立場,說法也不一樣。按照大一統來講,明朝不算爛,自秦以來大一統王朝屈指可數,有了這個大前提評價都不會太慘。按照開疆拓土來講,明朝收回燕雲十六州但卻始終對西域無法產生直接控制,即便如此也比大宋強。按照知識分子待遇來說,明朝卻又不如宋朝。儒家思想到了宋之後就開始慢慢變形,研究了一千年還在研究,十足的神經病,就像是被蹂躪了千年的妓女,毫無生機。明朝知識分子揹負著巨大的歷史包袱,不再灑脫不再天馬行空,而變得條條框框禮儀繁多,一言不合還要當眾挨板子,確實不是個好時代,這也是很多公知黑明的重要出發點。要知道中國歷史上有近一半的時間都處於分裂狀態,都是易子而食的世界。何況還有一個清朝墊底,縱觀清朝知識分子雖然待遇不錯,但卻奴性十足,與其說清朝在實行愚民政策,不如說是愚知識分子,因為古代中國的老百姓本來就愚昧。按照科技、文學、藝術等方面來說,明朝算是可以名列前茅,各個方面都有集大成的偉人和著作問世,不再贅述。按照歷任皇帝來評價,明朝也算中規中矩,雖庸主不斷但明朝卻是靠文官系統支撐的政權,對於皇上的容錯率比較高。不像清朝,一旦出現昏君,加上一幫庸臣,情況便會急轉直下。按照底層人民生活水平來說,只要是在大一統政權且無叛亂髮生的情況下,底層人民的生活水平相差無幾,古代中國典型的農民社會,生生世世為農除非考上了科舉翻身,不然生活水平跟我們所看到清末那些留存的農村生活照片一樣,毫無分別。綜合下來,所以說站在不同的角度就會有不同的史觀,試想把我們穿越回某個時代。如果讓你去做皇上,你會選擇哪個時代?如果讓你去做官員,你會選擇哪個時代?如果讓你去做將軍,你會選擇哪個時代?但是我們大都是平民,如果讓我回到過去,我哪個朝代都不會選擇,因為現在就是最好的時代,最重要的是未來可期。


劉小天XT


這個問題問得有點大,造成明朝衰敗的原因有很多,特別是到了明朝末期,朝廷腐敗,朝政混亂,暴露出來的弊病層出不窮,可以說明朝治理失敗的地方太多了。但要說明朝治理最失敗的地方,個人覺得應該是明朝的賦稅制度。

明朝的賦稅制度存在很大的弊病,明朝末年國庫空虛,連軍餉都發不出,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其賦稅制度不合理造成的。同時明朝賦稅制度的弊病也間接造成了貧富差距加劇,地主階層大肆侵吞平民百姓土地,失地農民越來越多,這也是明末農民起義頻發的重要原因之一,最終李自成帶著他的農民軍攻破北京城,逼得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盡,成為了大明王朝的掘墓人。

大明不是明白人,自然也有有識之士看到了明朝賦稅制度上的弊病,所以張居正才會推出“一條鞭法”,一條鞭法的施行改變了明朝混亂、嚴重不均的賦稅制度,減輕了農民不合理的賦稅負擔,限制了底層官吏的貪汙舞弊行為,取得的效果也是十分明顯的,張居正主政推行“一條鞭法”期間,大明國庫充盈,財政狀況明顯好轉,可以說是大明朝最富裕的時期。可惜的是因為“一條鞭法”觸動了地主集團的利益,所以在張居正倒臺後不久,“一條鞭法”很快就被廢止了。

平心而論,明朝賦稅其實不算重,至少還算不得苛政,它最大的弊病在於嚴重不均,明朝為了表達對知識分子的重視,規定有功名的士子可以不納賦稅,這就給了人鑽空子的機會,地主們把名下的土地“託寄”在有功名的士子名下,從而逃避賦稅,這就等於把負擔轉移到了底層的貧苦百姓身上,也加劇了貧富差距,百姓交不起賦稅,只能低價變賣田產,地主趁機傾吞貧困百姓田地,失地農民越來越多,朝廷能夠徵收的賦稅卻越來越少,國庫自然就空虛了。

明朝賦稅制度最不合理的地方就在農業稅和商業稅徵收上,本來經商肯定是比務農要富裕的,可是明朝的農業稅卻比商業稅要重得多,這說起來根子還在明太祖朱元璋身上,朱元璋是農民出身,所以他十分重視農業,一心想要重農抑商,就制定了明朝奇葩的賦稅制度,不徵商業稅,因為朱元璋認為徵收商業稅就等於承認了商人的地位,而且無商不奸,徵收商業稅的話,無良的商人一定會把商業稅轉嫁到農民頭上,加重農民的負擔。朱元璋的本意是好的,結果卻是富得流油的商人不用納稅,窮得吃不上飯的農民卻得承擔起國家運轉的賦稅重擔。

誰都不知道這不合理,為什麼沒人提出要徵商業稅呢?因為掌握朝政的文官集團代表了富商巨賈的利益,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東林黨,東林黨本身就是以江南士大夫為主的官僚政治集團,而江南正是明朝商業高度發達的地區,所以他們打著“不與民爭利”的旗號反對徵收商業稅,也就沒讀過幾天書的魏忠賢不吃這一套,非要徵商業稅,東林黨就和他死掐起來了,也將明朝的黨爭推向白熱化,這中間的是非對錯我們暫且不論(過段時間我專門發個帖子來分析魏忠賢和東林黨的功過是非),但有一點不爭的事實是,魏忠賢掌權期間,明朝的財政還沒有崩潰,軍餉能夠按時供應,建奴也一直過不了山海關。

綜上所述,我覺得不合理的賦稅制度是明朝治理最失敗的地方,也是導致明朝衰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寂寞一刀本尊


我們知道明朝亡於李自成的農民起義,1628年,明末農民戰爭在陝北爆發,出現了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起義軍。高迎祥戰死後,李自成被擁戴成為了闖王。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糧”的口號,得到農民的擁護。1644年,李自成攻佔西安,建立大順政權。三月,李自成的農民軍攻佔了北京,崇禎皇帝在萬歲山自縊,明朝的統治被推翻了。那麼明朝為什麼會被農民起義推翻呢?主要是明朝的治理上有些問題,這些問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廠衛制度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為了監視官吏,設置了錦衣衛這個機構,他們的職責是偵察,逮捕和審訊,而且錦衣衛直接由皇帝指揮,不受其它部門管轄。後來又設置了東廠,西廠等機構,由宦官統領,由皇帝直接控制。本來,皇帝的想法是監督官員們的行為,防止官員們出現不法的現象,然而事與願違,這些錦衣衛和宦官,為了邀功,到處羅織罪名,造成了很多冤案,使得官員們都人人自危,不敢說話和做事了,也使得朝政大權落入宦官等人的手中。宦官不僅專權,而且還亂政,導致朝政混亂。比如明末的大宦官魏忠賢,他排除異己,鎮壓百姓,只要有誰反對他,對他不滿意,他就殺害誰。

這都是明朝皇帝重用和信任宦官的結果,而皇帝自己又不理朝政,如:正德,嘉靖,萬曆,天啟都是這樣的皇帝。這樣使得朝中大臣們就對皇帝很失望,也就不想好好治理了,朝政亂了,整個明朝的統治也亂了。所以廠衛制度,是導致明朝滅亡的一個原因,也是明朝的一個失敗制度。

2.土地兼併

明朝後期,土地兼併嚴重,皇室貴族,功臣,宦官佔有上萬畝土地。而這一現象始於明憲宗時期的皇莊。皇莊包括皇帝及其後宮嬪妃和太子的莊田。皇子如果分封離京後,在封地的田地,就不算皇莊了,所以皇莊是明朝土地兼併的開始。

嘉靖時期,將皇莊改為了官地,這一做法是換湯不換藥,明神宗時期,萬曆一次賜給他兒子福王200萬畝田地。這樣就使得農民成為了無地的佃農了。朝廷財政匱乏,就增加田賦,這就加重了對百姓的剝削,實際上也毀壞了明朝的經濟基礎。農民無法生活了,因此組成了起義軍,反對明朝的統治。

明朝的廠衛制度和土地兼併,是導致了明朝的滅亡主要兩個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