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村幫扶現“角色錯位”!駐村幹部忙得像陀螺,當地村幹部卻清閒無事,你怎麼看?

時下,正值打贏脫貧攻堅收官戰的衝刺階段,在華夏鄉土大地上,眾多駐村幹部克服困難、撲下身子、真抓實幹,活躍在戰貧一線,成為幫扶村脫貧致富的重要力量。然而筆者在鄉村調研中看到,一些村子裡駐村幫扶隊員事事衝鋒在前,工作幹得如火如荼,在老百姓中很有威望,但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當地村“兩委”幹部卻有邊緣化趨勢,有的甚至在村莊事務中沒什麼存在感。“有事就找駐村幹部”成了上級部門和村民們的第一反應,日常工作中,常常是這邊駐村幹部忙得像陀螺,那邊當地村幹部卻清閒無事,幫扶隊成了唱獨角戲的主力軍,而本應發揮“領頭雁”作用的村幹部卻跑起了“龍套”。

聊起這種“角色錯位”,無論是駐村幹部還是當地村幹部,心裡都有委屈:對駐村幹部來說,擔子過重,壓力過大,常常分身乏術,工作後勁不足;對當地村幹部來說,總覺得“風頭”都被駐村幹部搶了去,村民對自己的認可度越來越低,心有不滿,工作積極性減退,可又需要依靠駐村幹部爭項目、引資金,也就不好多言。雙方關係擰巴,免不了會有矛盾嫌隙,工作時難以擰成一股繩,幫扶效果也打折扣。從長遠來看,駐村幫扶隊只能助力一時,村子發展還要靠本土人才,如此錯位也不利於幫扶成效的長期鞏固和村子的後續發展。

駐村幫扶現“角色錯位”!駐村幹部忙得像陀螺,當地村幹部卻清閒無事,你怎麼看?

其實,駐村幹部與當地村幹部能力上各有優勢,本應精誠合作、互補互進。駐村幹部往往資源廣、思路活,敢想敢闖,理論水平和工作規範性強;本土成長起來的村幹部長期在基層摸爬滾打,熟悉村情民意,實踐經驗豐富,有一些還是掌握農業實用技能的“土專家”。而當下農業農村工作,擔子重責任大、發展勢頭猛、情況變化快,新現象新業態頻現,要做好工作,大到對政策形勢和發展方向的宏觀把握,小到每一次耐心公道的矛盾糾紛調解,每一回入情入理的群眾溝通動員,每一個深思熟慮後提出的發展點子,兩方面能力都很重要,這更需要駐村幹部與當地村幹部發揮雙方互補優勢,真誠溝通、理順關係、團結配合,為村子發展凝聚合力。

駐村幫扶“幫一把”是方式手段,“扶起來”是主要目的,要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打贏脫貧攻堅戰和持續振興鄉村,幹事主角最終還是本土基層幹部。駐村幹部是工作上的指導員,更是村班子的一員,除了自己衝鋒陷陣,還應設身處地為當地村幹部和村子長遠發展考慮,與村幹部並肩作戰,遇事多和村幹部商量,多做補臺的事,除非遇到當地村幹部確實力所不及或情況緊急等特殊情況,日常工作中應該多支持村班子成員衝在前面,幫助村班子樹立威信,幫助村幹部提升本領。在爭項目、引資金的同時,不妨將更多精力放在強組織、建制度、育人才上,做群眾的貼心人,發展的領路人,更要做村班子的帶頭人和培育者。當幫扶工作告一段落,若村民們在不捨駐村幹部離開的同時,能信心滿滿地說,放心吧,跟著村班子繼續努力,往後日子會越來越好!幫扶也就真正“幫到位”了。

駐村幹部忙得像陀螺,當地村幹部卻清閒無事,對這事兒你怎麼看?歡迎大家給我們留言!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侯馨遠

圖片:新華社

監製:李飛;編輯:劉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