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到底是几分实,几分虚?

带枪的拿破仑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也是我们熟悉的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他是作者参照了历史书籍以及整理民间故事传说后编写而成,因此《三国演义》这部著作既有历史史实又有作者自己杜撰的成分,至于几分实几分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个人观点是三分实七分虚。

所谓三分真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时间线基本符合史实

《三国演义》故事的展开基本上按照这样的时间线来的,以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为开篇,然后是董卓作乱,再到群雄逐鹿,进而三国鼎力,最后是三国归晋,这个历史线基本上是符合历史史实的,整部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描绘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混战的局面,也是符合三国历史上的真实情况的,从开篇语“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我们也确实看到《三国演义》对这以历史规律的把握,从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到魏蜀吴三分天下,最后由司马家族统一为晋都是符合历史定律的。

主要人物基本符合史实

《三国演义》这部作品中塑造了一大批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其中主要的人物形象都是基本符合历史记载并且确有其人的。

  1. 首先,是各个集团的主要领导人,如前期的袁绍袁术,公孙瓒,刘表,孙坚等人都是《三国志》等史书上有明确记载的,当然最主要的三国领导人也都是历史真人,魏国的曹操,蜀国的刘备,吴国的孙策孙权,包括他们的后代接班人也都是按照历史记载来写的,且人物形象也基本上都是符合历史记载的。


  2. 其次,是各个集团的主要战将,如袁绍手下的颜良文丑,曹操阵营中张辽许褚徐晃夏侯兄弟,刘备手下的关张赵马黄,东吴的黄盖凌普等人,这些史书中都有记载,在战将方面由于人物较多,不能一一考察但是大家熟悉的将领都是历史上确有其人的。

  3. 最后是各国的主要谋士,也都是确有其人的,如诸葛亮、郭嘉、荀彧、贾诩、鲁肃、周瑜等人,我们都是可以在史书记载中找到这些人的资料的。

所谓七分假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具体人物的故事多来自民间故事传说

虽然《三国演义》中出场的主要人物都是历史真实存在的,但是他们身上的很多故事是作者根据民间传说整理并加以文学手法编写出来的,由于《三国演义》中精彩的故事太多,这里我就简单举几个经典的例子。

  1. 神话诸葛亮。《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明确记载说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这里可以看出诸葛亮主要的才能是管理国家,并不是十分擅长军事,但是《三国演义》中把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夸大到一种近乎神机妙算的境界,很多故事历史上并不存在的如“空城计”“草船借箭”等著名的故事都是作者杜撰处理的或是把他人的普通行为夸张后安在诸葛亮身上的。

  2. 夸大蜀国战将的战力。《三国演义》中如果论知名度蜀汉集团的关羽张飞赵云应该是首当其冲的,他们很多的英雄事迹也是被大家所熟知,但是很多故事都是作者整理民间故事后编写出来的,历史并无记载,如关羽“温酒斩华雄”这段就是为了突出关羽勇武而歪曲了历史事实,实际上华雄是被孙坚所杀,赵云”七进七出长坂坡“也是作者为了彰显赵云勇猛过人而浓墨重笔描写的精彩故事,历史上赵云确实救了阿斗和甘夫人,但是至于过程是否这么传奇史书上并无记载。

带有主观的政治立场

读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这部小说带有明显作者主观的政治立场,整部书的基调就是“拥刘反曹”,作者一直把刘备所在的蜀汉政权视为正统,把曹魏集团看做是反贼,这种鲜明的主观立场就决定了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会有所偏颇,事实也是如此,书中将刘备的仁义描写到极致,以至于鲁迅先生都评价道“欲显刘备之长厚近似伪”,描写曹操时却经常凸现其奸险诡诈的一面,对于三国之一的吴国也是采取了绿叶陪衬的手法,而历史史实中三分天下蜀国最弱,且当真蜀汉就是正道魏国就是有罪吗,这些都是作者加入了个人感情色彩在其中的。


综上所述,虽然在我看来《三国演义》是七分假三分真,但是《三国演义》毕竟只是一部文学作品,我们不应该以苛刻的历史眼光去评价它,本来文学作品就是作者融入了很多元素创造而成的,我们应该好好体会这些经典作品给我们带来的文学享受。


识海泛舟


《三国演义》是一本以《三国志》为原型的小说,七分假三分真,应该算比较客气的说法了。

而为了戏剧效果,让剧情跌宕起伏,会在里头对于《三国志》的内容进行修改。

比如草船借箭,六丁六甲之法之类的东西,硬伤多得是。

而与《三国志》有出入的地方,也多得是,比如太史慈的死,长坂坡之战的起因,黄忠的年龄等等。。。这恰恰是我最喜欢三国的一点,就是它把“不真实”做到了力所能及的最不出圈的程度,做到了艺术化和真实性的高度统一。

只要是小说,当然就不真实,要真实看什么小说呢?小说本来描写的就是人们想象的世界。

真实的战场是什么样呢?没经历过,但怎么着也不会是这边一将那边一将大战五十回合,带的兵全是拉拉队。

而这样的做法,显然是极其成功的,因为透过这本书,我们可以跟着刘备,诸葛亮的脚步,感受书中那波澜壮阔的时代,并且把情感投入其中。

如果把这些夸张化,被修改的内容剥去,所带来的感受就差很多了。


格物书画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结合各样历史文集、民间传闻、野史记载综合而成的一部历史佳作。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手不释卷。书中的思想是“尊刘抑曹”,以魏蜀吴三个国家和三位书胆“智绝”诸葛亮、“奸绝”曹操、“义绝”关羽为主线,此书有虚有实。例如董卓入京是实,三顾茅庐是实,孙刘联盟是实,官渡之战是实。赤壁之战是真实。虚的的地方有鞭打都邮是是刘备。斩华雄的是孙坚。没有桃园三结义,《三国志》记载是三人情若兄弟。没有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周瑜不是气死的,他的肚量之高令蒋干,黄盖等人佩服万分。没有七星坛诸葛亮借风,赤壁之战是曹操烧船自退。没有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历史上记载的只有五次。等等太多了。因此《三国演义》只是一部小说,并不能作为史书来论。我的观点是三分实,七分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