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瓶酒"的黑幕

近日兩位酒友解惑了知乎上某些"大V"售賣的鎮酒,口感都很不理想。於是乎背鍋的事情就讓我幹,送酒給我,讓我去找機構檢測。

事情就這樣惹上身了,不過咱也不是怕事的人,檢測就檢測唄,又不是一次兩次了。於是乎自掏腰包,送到某非權威機構檢測。話說檢測報告也沒寫誰家的酒,來"自首"的人還一個接一個,紛紛表示讓我刪帖。

這裡檢測報告就不貼了,防止又被找上來公關,讓我刪帖。

今天的重點不是為了曝光某某酒,某些哥們說我是"同行之間赤裸裸的仇恨",就當是仇恨吧,但我相信這種仇恨是跨越行業的,但凡愛酒的人都會仇恨。愛恨情仇先放一邊,今天是想說說那些白瓶酒和違規食品添加劑的故事。

兩款酒都是塑化劑超出控制線,同時兩款酒都檢測出甜味劑,一款檢測出蔗糖,一款檢測出糖精鈉。

白瓶酒,我遇到繞開走的對象。雖然我見過很多,但是出了我家門口的白瓶酒我肯定不喝。

貴州有句話這樣講的“白瓶加飄帶,多喝走得快”,這個“走”當然是駕鶴西去的意思。這種酒見得多了,對它印象也深刻,一般是五星膠帽,加上“五千年文化傳承、茅臺鎮傳統佳釀”兩條紅紅的飄帶。

茅型瓶便宜嘛,一個瓶子一塊錢左右,加上飄帶和瓶蓋膠帽,整套包裝估計也就兩塊錢左右。加上10元左右的酒水,賣給小白賣個100塊,比販毒的利潤還高。要說稅費,人家當然是不可能交稅的咯。

通過這次檢測我就明白了,這些人不是蠢,而是壞。白酒釀造結束後是有"酒體處理"這個環節的,簡單說就是發酵出來的雜質,需要通過過濾設備,吸附設備處理的,這樣處理過後的白酒才會達到口感純淨的效果。而塑化劑又是處理不掉的,所以咯,這種次品包成白瓶賣唄,也算是行業潛規則。可以這樣說,市面上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白瓶酒肯定都會檢測出塑化劑超標。畢竟三無產品,三無產品就應該拿出三無產品的樣子,就算超標你能拿他怎麼辦?

還有厚顏無恥的酒商發出這種論斷:懂酒的都喝這個,茅臺鎮的人都喝這個。這種類似的話語網上很多。

不好意思,茅臺鎮人民不揹你這個鍋。是茅臺王子太貴不好喝,還是身體太健壯了要整點毒素透透,或者就是想不開了?等於賣三無產品還有理由了?

啥茅臺鎮的人不喝茅臺,逢年過節茅臺鎮哪家不搞一瓶,真當茅臺鎮的人喝茅臺不要錢,隨隨便便都能搞兩瓶喝?這種偷換概念的真是厲害,茅臺鎮的人不喝茅臺等於茅臺酒不好喝?

再說說甜味劑呢?看看新聞吧,白酒總是被檢出甜味劑。這樣的酒像茅臺一樣喝出健康是不可能的,甜如初戀兌點甜味劑還是能辦到。

為啥大家都愛加這個甜味劑呢?主要原因很簡單,釀造水平不過關,為了改善口感都喜歡往裡面加一些除苦劑、除澀劑之類的。當然,也算是自己人坑自己人,賣這些食品添加劑的為了讓客戶添加之後效果好,除苦嘛加甜味劑咯,和賣酒的一樣,為了賣酒瞎吹吹很正常,賣添加劑的也同樣傳到給賣酒的。

反正這些添加劑也便宜,多點效果當然好。國標反正都不看,勾兌的人小手一抖自然就超標了。

但是無一例外,不論是濃香型白酒的固態發酵法還是醬香清香的固態發酵法,國家標準裡都不允許添加任何外來香味物質和甜味劑。

現在白酒的科研工作做得都很紮實,幾大香型的主體香味物質都被研究的很透。說實在的,就算做的酒裡添加點己酸乙酯,這個也檢測不出來,因為這些香味在發酵的過程中也能產生,監管部門很難證明中間這些香味物質是否是天然發酵產生的。

可甜味劑就不同了,國標檢測的甜味劑主要是:蔗糖、安賽蜜、糖精鈉、甜蜜素、阿斯巴甜、紐甜、甜菊糖苷、三氯蔗糖等。

無一例外,這些甜味劑不論在哪個香型的白酒發酵中,都不會產生。所以呢,如果是標了固態純糧發酵的國標,又檢測出來甜味劑,那這個酒肯定就是不合格的。

為什麼現在消費者對小廠失去信任,就是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太多了。劣幣驅逐良幣良幣之後,現在該是良幣的反攻了。加蔗糖還好也算是良心企業,很多甜味劑都是人體無法代謝的,塑化劑也一樣,身體積累多了,必然增加腎臟負擔。白酒都是一級致癌物了,長期大量攝入這些甜味劑,必然會對身體造成更嚴重的傷害。

所以買大廠,喝大廠不是隨便說說的,大廠從釀造到出廠都經歷無數的檢測。絕大多數小廠連一套自己的檢測設備都沒有,拿什麼品控?難道就靠茅臺鎮傳統工藝嗎?

歡迎各位留言討論,那些年買酒入過的坑!關注微信公眾號"白酒傳習所",和酒友們一同分享酒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