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本土教派道教起源與玉文化的交融

道教是中國唯一本土宗教。東漢時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到南北朝時盛行起來。道教徒尊稱創立者之一張道陵為天師,因而又叫“天師道”。後又分化為許多派別。道教奉老子為教祖,尊稱他為“太上老君”。因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宇宙萬物的本原,故名。東漢張道陵創立的“五斗米道”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時宗教形式逐漸完備。奉老聃為教祖,尊稱“太上老君”。到金末元初又發展出主修內丹的全真派,與原來的主修符籙法術的正一派為道教兩大派系。以《道德經》(即《老子》)、《正一經》和《太平洞經》為主要經典。奉三清為最高的神,以道為最高信仰。

魏晉六朝時期,儒家禮玉製度日漸衰落,道教逐漸成為中國玉文化的主要傳承載體。道教的“貴生”、“貴術”的用玉思想繼承了先秦玉文化的傳統精神。

它以一種隱形文化的形態出現,使中國玉文化的傳統雖處低潮而不至中斷。

其實質是由於社會大背景的變化,而引起玉文化功能的轉化,形成玉能養生、玉能護身的思想。

由於道教的用玉思想直接服務於養生的世俗觀念而得以發展,雖沒有就此而成為中國玉文化的主流,但對玉文化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中國本土教派道教起源與玉文化的交融

晉朝道教代表人物葛洪在《抱朴子•內篇•仙藥》中說:

“玉脂芝,生於有玉之山,常居懸危之處。玉膏流出,萬年以上,則凝而成芝,有似鳥獸之形,色無常彩,率多似山玄水蒼玉也,亦鮮明如水精。”

由於古人對玉的屬性認識不清,因此常把玉的神秘屬性和由此附會出的種種仙話傳說雜蹂起來構成道教本體的一部分,稱玉為“水精之子”,可見對玉情有獨鍾,非常重視。

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博士說:

“道家思想從一開始就有長生不死的概念,而世界上其它國家沒有這方面的例子。這種不死思想對科學具有難以估計的重要性。”

道教的用玉思想和用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它宗教中的迷信和盲目性,但它蘊含的不聽天由命,鼓勵人們向自然做鬥爭的積極因素卻是值得肯定。

道教是關於“生”的宗教,用玉思想、用玉方式也是為了“生”。和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熱衷於“人死後如何”不同,道教熱衷的是“人如何不死”。

魏晉時道教的重要經典《西升經》曾十分自信的宣言:“我命不在天,還丹成金億萬年。”可見其思想的不同。

玉文化與道教思想的結合,一方面是為其思想尋求具有實質性的載體;另一方面,對於雙方的發展又不可謂不起到促進作用。

兩者的相輔相成,璀璨了華夏文化的篇章,也為後世提供了更多的思想依據及文化參考。

中華幾千年歷史傳承的玉文化,可以說就是一部中國史。而道教與玉的關係,自秦代,東漢始,就有了不解之緣,算來已有兩千多年曆史。

道教的“貴生”、“貴術”的用玉思想,繼承的是秦代的傳統精神,是一種隱形的形態。到西漢時期漢武帝就已開食玉服玉的先聲,而魏晉時期,把玉往嘴裡送都已經見慣不驚了。

道教的“造神”也和玉脫不開關係,如天上的玉皇玉帝,玉女玉郎,玉闕玉樓,玉簡玉冊,玉兔玉蟾、玉樹玉芝等等。傳說長春真人邱處機也是北京玉雕業的行業神,道教文化與玉可謂淵源流長。

中國本土教派道教起源與玉文化的交融

道教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無處不在,雖然道教思想後來被儒家思想逐漸取代,但道的價值觀,思想和文化卻一直影響著我們,雕刻家們賦予玉石吉祥的圖案,正表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的嚮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