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是唐朝中央政府憑軍事實力平定的嗎?

打坐的板栗


安史之亂的告終,唐軍事實力還真不是平叛的主要因素。安史之亂之所以被剿滅,既有安史叛軍對人民的殘暴行徑引起的反抗行動,又有馬鬼坡兵變,唐玄宗這個老糊塗被趕下臺,楊貴妃一家族被清君側而除,使得大唐頂層人事構架恢復正常。不過,這叛軍內部的窩裡鬥行徑,親爹都殺的兩個好兒子安慶緒和史朝義,也是加速了叛軍的滅亡。



公元756年,馬嵬坡兵變,唐名臣陳玄禮發動兵變,殺亂國者楊國忠,並逼迫唐玄宗賜死楊貴妃,架空唐玄宗,輔佐太子李亨為登基,尊唐玄宗為太上皇,唐玄宗這廝的退位雖不甘心,卻無可奈何,李亨上位後,即任郭子儀為兵部尚書,李光弼為戶部尚書,並著手準備討伐叛軍。


公元757年,睢陽之戰,安祿山子安慶緒令麾下名將尹子奇攻打軍事重鎮睢陽,睢陽為江淮流域重鎮,處於大運河汴河中段,倘若睢陽失守,唐朝廷賴以支撐的長江、淮河流域賦稅將中途卡斷,後果不堪設想,睢陽太守許遠讓權河南節度副使張巡,率不足一萬軍民殊死抵抗,尹子奇十幾萬大軍足足十月有餘,雖最終淪陷,卻為大唐江淮半壁江山保護十個月,為大唐的國力的恢復到反攻,爭取了充分得時間,這期間朝廷不斷收復西京長安,東京洛陽,使得叛軍再也無力南下。


正是在此年,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與身邊近侍合謀殺死,安慶緒上位後,叛軍已是節節敗退至鄴城,又被追來的唐軍包圍,無奈之下,與史思明交換以老大位置換你救援,史思明救下安慶緒後,日漸恃富而驕,不滿被安慶緒所節制,於是一口氣殺掉安慶緒,自稱帝為“大燕皇帝,”孰不知三年後,又是一個怪圈輪迴,史思明被自己兒子史朝義殺死,叛軍內部分崩離析,外部屢屢為唐軍所敗。

公元763年,史朝義范陽失守,部下李懷仙投降,史朝義無路可逃,找了個樹林,自縊而死!歷時七年二月的安史之亂終於終結。


蘭陵不算黑


安史之亂的平定,其實只是名義上的,或者說只是安史父子四人死了而已,而河朔三鎮依然是安史降將把持。

從另一方面來看,河朔三鎮雖然在安史之亂後事實上獨立於中央政府之外,但畢竟不再造反,所以也可以說安史之亂平定了。

安史之亂的平定,以下五方面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1,安史集團內部的自相殘殺

安慶緒殺安祿山,史思明殺安慶緒,史朝義殺史思明。

若非如此,唐朝能否平定安史之亂還真的不好說。

2,回紇助兵

安史之亂的平定,回紇功勞很大,這是唐肅宗通過和親換來的。回紇三次出兵,助大唐收復兩京。

3,郭子儀和李光弼的朔方軍

安史亂前,大唐兵力集中在安祿山的東北三師(幽州、盧龍、河東)和哥舒翰的西方二師(河西、隴右)。

安史之亂爆發後,李隆基便以哥舒翰的西方二師在潼關抵抗安祿山。然而哥舒翰戰敗被俘,西方二師全軍覆沒。

之後,由於安西、北庭兵在西域,過於遙遠,從此大唐便只剩下朔方軍可以抵抗了。

於是,在靈武即位的唐肅宗李亨便令在山西河北作戰的郭子儀、李光弼回師護駕,二人遂成為對抗安史叛軍的主力。

4,張巡守睢陽

張巡固守睢陽,避免了大唐江淮財賦之地落入安史叛軍之手,而這一點為大唐在後來的反攻提供了經濟上的保證。

5,僕固懷恩對河北地區的懷柔

只殺史朝義,其餘只要歸順便一概不論。

這一政策使史朝義陷入了四面楚歌之局,最終被逼自殺。而河朔三鎮也在名義上歸順了大唐。

因此,安史之亂的平定,並非簡單的依靠中央政府的軍事力量,而是各方面的合力所促成的,有回紇的助兵,也有安史集團的自相殘殺,更有對安史降將的安撫。

同時也正是這個原因,使大唐中央政府失去了對地方藩鎮的真正掌控,藩鎮割據的時代到來了。


心向青山


如果大唐真能憑藉軍事實力平定安史之亂,那就可以繼續再造盛唐帝國了。安史之亂後,大唐朝廷已經沒啥存在感了。甚至,有人直接說大唐已經亡了。因為安史前後的大唐,就是完全兩種不同存在的物種。前一個高光至巔,世界性的大帝國;後一個黯淡無光,只具有區域意義。

所以,安史之亂,並不是大唐通過軍事實力平定的,甚至也不能說是通過政治手段平定的。因為都不好意思說是平定,河北三鎮就是證明。

01.安史叛軍是當時的最強軍事存在

范陽軍雄冠八鎮之首、清河糧倉號天下北庫。這就是安祿山的實力,既有軍事實力又有經濟實力。范陽軍,打遍天下無敵手;河北道,財甲整個大帝國。

所謂八鎮之首,是指天寶時的緣邊十節度使,分別是范陽、平盧、河東、朔方、隴右、河西、安西、北庭、劍南以及嶺南的經略使。

應該是雄冠十鎮才對啊。平盧一直居於范陽之下,范陽節度使往往兼任平盧節度使,所以兩個可以看作一個。嶺南是經略使,比之節度使還差一級,所以說雄冠八鎮之首。

河北道是經濟中心,就不論了。那憑啥范陽軍這麼厲害?

能跟范陽比權量力的,也就河西節度使。其他節度使無論是士兵數量還是士兵質量,都沒法比。但是,河西節度使要稍遜於范陽。

一個原因是河西地區太窮,不能自己養活自己,所以還得靠朝廷賙濟。但是范陽不需要,因為河北有錢。簡單說,撇開大唐朝廷,河西無法完全支撐河西節度使的這支軍隊。但是,撇開大唐朝廷,范陽軍不僅能活,而且可能會活得更好。

另一個原因就是河西節度使,從皇甫惟明開始就沒啥好結果,王忠嗣到安思順再到哥舒翰,連續更迭。雖然安思順和哥舒翰也能幹些年頭,但不足以形成對河西軍的絕對控制。安祿山就不一樣了,從公元744年當范陽節度使,一直幹到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而且,還被叛軍尊為聖人、宗教領袖。范陽軍這種凝聚力,是河西軍沒法比的。

所以,安史之亂一爆發,大唐根本就幹不過三鎮安史叛軍,而三鎮安史叛軍主要就是范陽軍。

02.安史叛軍打遍天下無敵手

雖然安祿山兼任河北道採訪使,但是河北的地方部隊,也就是團結營,根本就不忠於安祿山。但忠誠在實力面前,可能不值一提。安祿山范陽起兵,河北道的地方部隊只能開城投降,根本就沒法打。

職業軍人打民兵,不算本事,即便突破洛陽、橫掃河南,也不算本事。因為能跟安祿山較量的,只有河西、朔方這兩鎮職業軍人。但是,潼關血戰的結果卻是:河西節度使哥舒翰的二十萬大軍全軍覆沒。你這還怎麼打?

那也不能說安祿山打遍天下無敵手,等西北邊軍集結完畢,才能一決高下。這個允許。長安反擊戰,大唐打勝了,而且還把洛陽給收復了,把安慶緒打回黃河以北。

實際的情況則是:李嗣業的陌刀隊雖然很厲害,但是發揮關鍵作用的還是四千回紇騎兵。大唐藉助外力,才把叛軍趕出兩京。

然後,就是鄴城之戰,大唐九節度使麾下號稱六十萬大軍圍攻鄴城。結果呢?一個安慶緒死活消滅不了,等史思明的大軍一到,又把大唐打成了至暗時刻。安史叛軍再入洛陽,而且兵向長安。還好史思明死了,所以叛軍停止了進攻長安的步伐。

之後就是將近兩年時間的休戰,大唐真心打不動了。後來的變數,也不是回紇人再次參戰,而是安史叛軍內部搞起了分裂。這個毒蛇巨蟒,分成了四頭蛇,分別是田承嗣、李懷仙、李寶臣、薛嵩等四支軍隊。但是,這四支軍隊,大唐一個也消滅不了。

在史朝義戰敗逃跑後,大唐是以一種政治協商的方式平定了安史之亂。不僅一眾安史舊將沒被追責,而且還能擔任節度使。所以,安史叛軍根本就沒被消滅。冊封的四個節度使,也不聽大唐的,自己在自己地盤上搞起了獨立王國,形成了一直驕橫的河北三鎮。

03.河北三鎮一直讓大唐頭疼

投降了,但還不服,這就是大唐治下的河北三鎮。那麼,大唐可以軍事手段和政治手段並用啊。換節度使、插地方官,這是政治手段,也得把這夥人給收拾了。政治手段不奏效,那就繼續軍事手段,也就是接著打。

一個原因是大唐朝廷一直受困吐蕃,吐蕃這個外患比河北三鎮更要命;另一個原因是沒有賣力跟著大唐朝廷打三鎮的地方軍隊;再一個原因就是河北三鎮一直就不好打,根本就打不動,這夥人太厲害。

但是,到了唐憲宗時代,大唐還是把河北三鎮給收拾服了。三鎮的節度使,要麼主動入朝當官,要麼直接辭職不幹。這時候,大唐朝廷想讓誰當河北三鎮的節度使都行。但是,無論誰當這三鎮的節度使,也搞不定已經形成軍事利益集團的三鎮職業軍人。

“長安天子,魏博牙兵”。魏博牙兵,就是三鎮之一的魏博節度使的親兵部隊。天下就兩類人最牛,一個是長安的大唐天子;一個是魏博節度使的牙兵。就是這種局面,三鎮節度使是誰已經不重要了,因為問題不在節度使而在三鎮軍事利益集團。

五代十國的亂象邏輯,就是皇帝聽將軍的、將軍聽士兵的。而這個亂象邏輯,就是從大唐的藩鎮演變而來的。

所以,安史之亂被平定,並不是建立在大唐的軍事武功之上,而是一種政治上的不得已。大唐朝廷以及天下兵馬加在一起,也幹不過安史叛軍,最後只能形成河北三鎮或服或叛的局面。這夥人高興了,就聽命朝廷;不高興了,就造朝廷的反。

所以,結論就是大唐根本就不是通過軍事實力平定的安史之亂,甚至也可以說安史之亂就一直沒被平定,只是安祿山和史思明兩個人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