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水這座山裡有個“飛碟基地” 1.5㎡種近400棵菜

2018-02-01 16:54 |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湯婕 通訊員 黃芳

麗水這座山裡有個“飛碟基地” 1.5㎡種近400棵菜

霧耕基地航拍圖

在麗水市蓮都區巖泉街道的雨傘崗村,有一大片六邊圓柱形的“建築”矗立在“山野田間”,從天空鳥瞰宛如百架外星飛船停靠的隱秘基地一般。記者帶著一探究竟的心情,驅車趕赴了這個“神秘”的小山莊。

事實上,這是當地村民的新型蔬菜大棚,如果說無土栽培並不稀奇,但是蔬菜懸空生長,用1.5平方米的面積就可種出390棵菜,一般25天就能完成一輪採摘,是不是就吸引人了?而它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山坡霧耕栽培術”。

麗水首家霧耕基地

雨傘崗村位於雙黃鄉北面,330國道穿境而過,由5個位於海拔350米到600米之間的自然村組成。除了豐富的山地資源,具有歷史印記的括蒼古道更為山村增添了幾分神秘。

在現場,記者看到基地位於天然的山坳處,近百個立柱式氣霧棚錯落有致地立在田間。“我們有近500個氣霧棚,共10個區域,由於天氣原因目前只開放了3個。”基地負責人付劍邊走邊向記者介紹,“你看,這邊是即將採摘的油麥菜和萵苣,那一排種植的都是可食用的穿心蓮,只要是你能想到的綠葉菜我們都能種。”

麗水這座山裡有個“飛碟基地” 1.5㎡種近400棵菜

近看霧耕基地,像不像科幻片裡的場景?

六邊形立柱式大棚

眼前六邊形的立柱式大棚高約3米、寬約1.2米,棚外用塑料做頂棚,可防雨防寒防風,避免蔬菜因過多雨水而腐爛,棚身周圍用紗帳包圍,可以有效防止外來蟲害侵入。掀開外面白色的“蓋頭”,記者才看清了裡頭的“真面目”。棚內細長的管道沿著豎立的泡沫板把養分輸送到每個小洞,以1.2米直徑的立柱為例,最頂端設置4個噴頭,確保6個立面都照顧到。往下每隔一米,再增加一個噴頭,確保下半端的菜都能接收到營養氣霧。

“菜苗只需依靠這些管道輸出的營養液就能快速生長,種出來的蔬菜綠色安全,且營養價值更高。”付劍拿出小洞裡的菜苗展示,根部的海綿代替土壤作用,不用農藥,不施化肥,現在冬季約35天能收成。

霧耕技術帶來變革

由於麗水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雨傘崗村的周圍也都是山,沒有大片平整的土地適合種菜。付劍在擔任兩屆村主任後,發現傳統的農業種植耗時耗力,產量也受到侷限。山地霧耕栽培術卻行之有效地解決了土地匱乏的問題,因為從平面種植改為立體式種植,在單位面積內土地的利用率至少提高了3倍。

“山地霧耕不用開墾過多的土地,甚至在鹽鹼化的不毛之地及嚴重汙染的廢地都可以搭建立柱霧耕系統,全程採用無土化立柱霧培模式,農作物生長所需的營養通過管道彌霧系統循環供應,對生態環境不造成負擔,不僅大大提高了果蔬的營養價值,還實現肥水全吸收。”麗水市農業局科技人員張哲說,相比傳統農業耕種模式,他們的優勢在於低成本低損耗,只需要把蔬菜的芽苗插入栽培架上的圓孔裡,其他步驟就可解放人力,從種子的育苗期到成熟期,包括蔬菜生長過程期間的水和營養液都由計算機控制系統、智能感應系統等現代農業技術精準把控。

問及氣霧大棚為何是六邊形柱體,付劍的話語流露出感慨,這方面他們沒少走彎路。“一開始是圓錐體,導致越靠近噴管頂端的菜苗噴不到水,離得越遠的長得越好。再比如圓柱體,雖然噴灑的問題得到解決,但能利用的面積減少了。經過反覆嘗試,只有六邊形柱體能夠實現單位面積內效益的最大化,每個大棚產值達到60公斤到70公斤左右。”

麗水這座山裡有個“飛碟基地” 1.5㎡種近400棵菜

六邊形立柱式大棚

綠色農業是一種情懷

早在2009年,當時的付劍還是在外從商的生意人,家鄉優越的自然環境總是勾起他心中的情緒,他深知想要回歸自然,先要遵循自然,保護自然,就必須堅持走綠色農業的路子。一開始,他和兩個合夥人都只是滿腹情懷的“門外漢”,並沒有明確方向。

直到2016年10月,他們在山裡引進了由麗水市農科院快繁中心主任徐偉忠老師的氣霧栽培技術作為試點。徐偉忠當時放出豪言:“給我3畝土地,就可以為5萬人提供果蔬。”聽上去彷彿在痴人說夢,然而經過幾個月不斷地實驗,這個豪言即將成為現實。這項技術的突破,將讓更多的人吃上無公害的綠色食物。

如今,基地有近150畝的規模,有不少村民加入了霧耕的隊伍。付劍說,他最大的目標就是帶領村民共同建設美麗鄉村,通過現代山地農業技術的植入,在增收致富的同時,也讓生態文明之風傳遍青山綠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