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形篇

軍事實力的運用原則

 原文: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註釋: 善戰者:善於指揮軍隊作戰的人 先為不可勝:首先做到不被敵人所戰勝 以待敵之可勝:等待戰勝敵人的機會 勝可知而不可為:勝利可以預知但是不能強求

譯文:孫子說,以前善於指揮軍隊作戰的人,首先做到不被敵人所戰勝,然後等待戰勝敵人的機會。不被敵人所戰勝取決於自己一方,戰勝敵人的機會,取決於敵人一方。因此善於指揮軍隊作戰的人,能做到是自己不被敵人所戰勝,而不能做到使敵人必定會被我所戰勝。因此說,勝利可以預知,但是不可以強求。

解析:軍事實力運用的原則及其原因。軍事實力是主導戰爭的主要力量,而戰爭的主要目的就是保存自己的實力,同時去消滅敵方的有生力量,因此軍事實力的佈署與運用對戰爭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在戰爭中,首先要確保自己不會被敵人所戰勝,保全自己的實力,這就需要通過周密的部署,讓敵人找不到戰勝我們的機會。其次就是尋找敵人的漏洞和破綻,抓住機會去戰勝敵人。知道自己該如何去做好周密的佈署,來防備敵人的進攻,不給敵人留下任何戰勝自己機會,卻不知道敵人會如何來進行部署,來防備自己。因此能預先知道自己如何去做能夠爭取勝利,但是這樣去做,卻不一定就能夠取得勝利。

戰例:日本戰國時期,豪族割據一方,彼此混戰不息。公元1553年, 甲斐國大名武田信玄向信濃國發起攻略,從而引發了第四次川中島合戰。甲斐國的二萬武士攻陷了信濃諸城,搶奪大片土地,將信濃諸城主驅出領地,而後屯兵於島津城。應信濃諸城主的請求,擁有戰國最強武將稱號的越後大名上杉謙信向武田信玄發起了挑戰。謙信率一萬八千武士離開春曰山城,屯兵於妻女山,與武田軍遙相對峙。信玄採用了軍師山本勘助的計謀,即啄木鳥戰法,首先對越後軍發起攻勢。所謂啄木鳥戰法,就是模仿啄木鳥捉蟲時先敲擊樹的背面,然後在樹的正面等蟲出來。甲斐軍兵分兩路,一路8000人作為本陣佈署於妻女山的正面,另一路13000人作為奇兵,繞到妻女山的背後,以向越後軍發起偷襲。這日傍晚,妻女山上的上杉謙信遙望武田軍營,發現炊煙的數量減少,從而覺察到了武田軍的異動,識破了其陰謀。謙信決定率先向武田軍發起進攻,他一方面預留幾隻部隊防守妻女山各個隘口,以遲滯武田偷襲部隊的攻擊。另一方面親率主力軍團,乘著夜色越過千曲川,向甲斐軍發起進攻。當第二天黎明的濃霧散盡,擺著嚴整陣形的越後軍突然出現在了甲斐軍的面前,武田倉促指揮軍隊應戰,損失慘重。最後幸得偷襲妻女山部隊及時趕回救援,才挽回了敗局。第四次川中島合戰中,上杉謙信所用的就是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的這種用兵原則。

原文: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餘。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註釋: 不可勝者:不被敵人所戰勝 可勝者:能夠戰勝敵人 九地:極深的地下 九天:極高的天空

譯文:不被敵人所戰勝,是講的防守,可以戰勝敵人,是講的進攻。防守是因為實力不足,進攻是因為實力有餘。因此善於防守的軍隊,就像是隱藏於極深的地下,善於進攻的軍隊,就像是發動於極高的天空,勢不可擋。因此既能保全自己,又能完全的戰勝敵人

解析:自保全勝的用兵原則。戰爭中軍事實力的運用,主要分為進攻與防守。進攻就是主動向敵人發動攻勢,防守是被動的採取防卸措施。進攻是為了戰勝敵人,防守是為了保全自己。要想不被敵人所戰勝,就要做好周密的防守,讓敵人找不到任何戰勝我們的機會。要戰勝敵人,就等待尋找有利的時機,一舉打敗敵人。兩者都做到極至,就能夠在保全自己的前提下,去完全的戰勝敵人,這樣就能取得完全的勝利。謀攻篇雲: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鈍而利可全。

原文: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註釋: 善:好的 秋毫:秋天的毫毛 多力:力量大 明目:眼睛明亮 不忒:不會有差錯

譯文:預見勝利不超過平常人所能預料的並不是最好的,戰勝了敵人普天之下都說好,也並不是最好的。因此能夠舉起秋天的毫毛不能算是力量大,能夠看見太陽和月亮,也不能算是眼睛明亮,能夠聽見雷霆的聲音,不能算是耳朵聰敏。在古時所說的善於指揮軍隊作戰的人取勝,都是戰勝的那些很容易被戰勝的敵人。因此他們作戰取勝,不會出現任何的差錯,之所以沒有任何差錯,是因為他們所採取了必勝的舉措,去戰勝那些已經自身處於失敗境地的敵人。因此善於作戰的人,總是會讓自己先處於不會被打敗的境地,同時又不會放過任何能夠使敵人失敗的機會,因此說勝利的軍隊總是先創造取勝的條件,然後再去作戰,而失敗的軍隊則是先盲目地作戰,然後再去爭取勝利的局面

解析:軍事實力運用原則的意義。預見勝利不出常人的預料或獲得天下人的讚譽,這樣的勝利並不能說是最好的。就像是舉起秋毫,看見日月,聽見雷霆的聲音,這些都是常人能做到的,並不足以稱道。優秀的將領,指揮作戰不會出現任何失誤,是因為採取了必勝的舉措,就是先為不可勝,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不給敵人戰勝自己的機會,而後以待敵之可勝,不放過任何戰勝敵人的機會。這樣就可以輕而易舉的戰勝那些自身處於失敗境地的敵人。勝利之師先創造取勝條件,而後去作戰,就能掌握制勝先機,利用有利態勢戰勝敵人。失敗之軍總是先盲目作戰,而後去爭取勝利,從而失去先機之利,陷入被動的局面。

原文: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註釋: 修道:修明政治 保法:確保法度 政:主宰

譯文:因此善於指揮軍隊作戰的人,注重正確政策的制定,並且能夠確保法令的執行,因此這些能夠成為決定戰爭成敗的有利保障。

解析:軍事實力運用的治軍原則。正確的政治方針與嚴明的軍紀法度,是戰爭成敗的重要保障。正確的方針政策,能夠獲取廣大人民的支持,這樣人民與君主就可以同生共死,共赴危難。嚴明的軍紀法度,合理的管理制度,能夠約束軍隊,發揮應有的軍事實力。有了人民的支持和嚴明軍紀的管理約束,就能確保戰爭取得最終的勝利。計篇雲: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原文: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於千仞之溪者,形也。

註釋:度:土地面積的大小 量:人口的數量 數:軍隊的數量 稱:對比

譯文:古時兵法說: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數,四是稱,五是勝。土地面積的大小決定著國家的大小,國家的大小決定著人口的多少,人口的多少決定著實力的強弱,軍事實力的強弱決定著戰爭勝敗的結局。因此取勝的軍隊就像用鎰比量珠,而失敗的軍隊就像是拿銖比量鎰,取勝軍隊的攻勢,就像從千仞高山決開積水一樣,這正是運用強大的實力所造成的。

解析:軍事實力運用的重要性。國土的面積大,生存空間就大,土地豐饒,資源豐富,人民繁衍生息,人口的數量就會眾多。人口數量眾多,國家就能招募更多年輕精壯的士兵,建立強大的軍隊。而實力強大的軍隊,在戰爭中,就能以優勢的力量去輕易的戰勝對手。在戰爭中通過實力對比,以大擊小,以強擊弱,造成強大的有利態勢,從而戰勝敵人,這正是運用軍事實力的重要作用。謀攻篇雲: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弱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