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形篇

军事实力的运用原则

 原文: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注释: 善战者:善于指挥军队作战的人 先为不可胜:首先做到不被敌人所战胜 以待敌之可胜:等待战胜敌人的机会 胜可知而不可为:胜利可以预知但是不能强求

译文:孙子说,以前善于指挥军队作战的人,首先做到不被敌人所战胜,然后等待战胜敌人的机会。不被敌人所战胜取决于自己一方,战胜敌人的机会,取决于敌人一方。因此善于指挥军队作战的人,能做到是自己不被敌人所战胜,而不能做到使敌人必定会被我所战胜。因此说,胜利可以预知,但是不可以强求。

解析:军事实力运用的原则及其原因。军事实力是主导战争的主要力量,而战争的主要目的就是保存自己的实力,同时去消灭敌方的有生力量,因此军事实力的布署与运用对战争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战争中,首先要确保自己不会被敌人所战胜,保全自己的实力,这就需要通过周密的部署,让敌人找不到战胜我们的机会。其次就是寻找敌人的漏洞和破绽,抓住机会去战胜敌人。知道自己该如何去做好周密的布署,来防备敌人的进攻,不给敌人留下任何战胜自己机会,却不知道敌人会如何来进行部署,来防备自己。因此能预先知道自己如何去做能够争取胜利,但是这样去做,却不一定就能够取得胜利。

战例:日本战国时期,豪族割据一方,彼此混战不息。公元1553年, 甲斐国大名武田信玄向信浓国发起攻略,从而引发了第四次川中岛合战。甲斐国的二万武士攻陷了信浓诸城,抢夺大片土地,将信浓诸城主驱出领地,而后屯兵于岛津城。应信浓诸城主的请求,拥有战国最强武将称号的越后大名上杉谦信向武田信玄发起了挑战。谦信率一万八千武士离开春曰山城,屯兵于妻女山,与武田军遥相对峙。信玄采用了军师山本勘助的计谋,即啄木鸟战法,首先对越后军发起攻势。所谓啄木鸟战法,就是模仿啄木鸟捉虫时先敲击树的背面,然后在树的正面等虫出来。甲斐军兵分两路,一路8000人作为本阵布署于妻女山的正面,另一路13000人作为奇兵,绕到妻女山的背后,以向越后军发起偷袭。这日傍晚,妻女山上的上杉谦信遥望武田军营,发现炊烟的数量减少,从而觉察到了武田军的异动,识破了其阴谋。谦信决定率先向武田军发起进攻,他一方面预留几只部队防守妻女山各个隘口,以迟滞武田偷袭部队的攻击。另一方面亲率主力军团,乘着夜色越过千曲川,向甲斐军发起进攻。当第二天黎明的浓雾散尽,摆着严整阵形的越后军突然出现在了甲斐军的面前,武田仓促指挥军队应战,损失惨重。最后幸得偷袭妻女山部队及时赶回救援,才挽回了败局。第四次川中岛合战中,上杉谦信所用的就是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的这种用兵原则。

原文: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注释: 不可胜者:不被敌人所战胜 可胜者:能够战胜敌人 九地:极深的地下 九天:极高的天空

译文:不被敌人所战胜,是讲的防守,可以战胜敌人,是讲的进攻。防守是因为实力不足,进攻是因为实力有余。因此善于防守的军队,就像是隐藏于极深的地下,善于进攻的军队,就像是发动于极高的天空,势不可挡。因此既能保全自己,又能完全的战胜敌人

解析:自保全胜的用兵原则。战争中军事实力的运用,主要分为进攻与防守。进攻就是主动向敌人发动攻势,防守是被动的采取防卸措施。进攻是为了战胜敌人,防守是为了保全自己。要想不被敌人所战胜,就要做好周密的防守,让敌人找不到任何战胜我们的机会。要战胜敌人,就等待寻找有利的时机,一举打败敌人。两者都做到极至,就能够在保全自己的前提下,去完全的战胜敌人,这样就能取得完全的胜利。谋攻篇云: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钝而利可全。

原文: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注释: 善:好的 秋毫:秋天的毫毛 多力:力量大 明目:眼睛明亮 不忒:不会有差错

译文:预见胜利不超过平常人所能预料的并不是最好的,战胜了敌人普天之下都说好,也并不是最好的。因此能够举起秋天的毫毛不能算是力量大,能够看见太阳和月亮,也不能算是眼睛明亮,能够听见雷霆的声音,不能算是耳朵聪敏。在古时所说的善于指挥军队作战的人取胜,都是战胜的那些很容易被战胜的敌人。因此他们作战取胜,不会出现任何的差错,之所以没有任何差错,是因为他们所采取了必胜的举措,去战胜那些已经自身处于失败境地的敌人。因此善于作战的人,总是会让自己先处于不会被打败的境地,同时又不会放过任何能够使敌人失败的机会,因此说胜利的军队总是先创造取胜的条件,然后再去作战,而失败的军队则是先盲目地作战,然后再去争取胜利的局面

解析:军事实力运用原则的意义。预见胜利不出常人的预料或获得天下人的赞誉,这样的胜利并不能说是最好的。就像是举起秋毫,看见日月,听见雷霆的声音,这些都是常人能做到的,并不足以称道。优秀的将领,指挥作战不会出现任何失误,是因为采取了必胜的举措,就是先为不可胜,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不给敌人战胜自己的机会,而后以待敌之可胜,不放过任何战胜敌人的机会。这样就可以轻而易举的战胜那些自身处于失败境地的敌人。胜利之师先创造取胜条件,而后去作战,就能掌握制胜先机,利用有利态势战胜敌人。失败之军总是先盲目作战,而后去争取胜利,从而失去先机之利,陷入被动的局面。

原文: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注释: 修道:修明政治 保法:确保法度 政:主宰

译文:因此善于指挥军队作战的人,注重正确政策的制定,并且能够确保法令的执行,因此这些能够成为决定战争成败的有利保障。

解析:军事实力运用的治军原则。正确的政治方针与严明的军纪法度,是战争成败的重要保障。正确的方针政策,能够获取广大人民的支持,这样人民与君主就可以同生共死,共赴危难。严明的军纪法度,合理的管理制度,能够约束军队,发挥应有的军事实力。有了人民的支持和严明军纪的管理约束,就能确保战争取得最终的胜利。计篇云: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原文: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注释:度:土地面积的大小 量:人口的数量 数:军队的数量 称:对比

译文:古时兵法说: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数,四是称,五是胜。土地面积的大小决定着国家的大小,国家的大小决定着人口的多少,人口的多少决定着实力的强弱,军事实力的强弱决定着战争胜败的结局。因此取胜的军队就像用镒比量珠,而失败的军队就像是拿铢比量镒,取胜军队的攻势,就像从千仞高山决开积水一样,这正是运用强大的实力所造成的。

解析:军事实力运用的重要性。国土的面积大,生存空间就大,土地丰饶,资源丰富,人民繁衍生息,人口的数量就会众多。人口数量众多,国家就能招募更多年轻精壮的士兵,建立强大的军队。而实力强大的军队,在战争中,就能以优势的力量去轻易的战胜对手。在战争中通过实力对比,以大击小,以强击弱,造成强大的有利态势,从而战胜敌人,这正是运用军事实力的重要作用。谋攻篇云: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弱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