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演義》連環畫出版的前世今生

本文是轉自楊兆麟先生的關於《西漢演義》連環畫出版的一篇文章,我給配了相應的圖片,供廣大連友瞭解《西漢演義》連環畫出版前後的相關知識,並學習借鑑。

1952年8月,華東人民美術出版社成立,開始出版少量連環畫。那時,較少考慮歷史題材。我覺得,從普及歷史知識的角度,適當出版一些歷史題材,並不是沒有意義的事。於是,便選擇了楚漢相爭的故事。為什麼要選中它?其一,這些故事中的人物,如劉邦、項羽、蕭何、張良、韓信、范增等人,性格鮮明,有一定的典型性;其二,通過戲劇,如《鴻門宴》、《追韓信》、《霸王別姬》等等,已為人民群眾所熟悉,所喜愛;其三,故事中所描述的成敗得失,可以作為一面鏡子,有一定的認識作用、借鑑作用。

1954年選題定了,著手編繪。第一冊出版於當年12月,第六冊(即最後一冊)出版於是1955年10月。它的分冊名稱、編者、繪者開列如下:

1)兵伐咸陽 林林編 陳丹旭繪

2)韓信拜師 林林編 張令濤、胡杰、張之凡繪

3)漢王東征 林林編 李成勳繪

4)滎陽之戰 林林編 陳丹旭繪

5)自稱齊王 林林編 張令濤、胡杰、張之凡繪

6)烏江自刎 林林編 李成勳、戴仁繪

《西漢演義》連環畫出版的前世今生


《西漢演義》連環畫出版的前世今生


《西漢演義》連環畫出版的前世今生


《西漢演義》連環畫出版的前世今生


《西漢演義》連環畫出版的前世今生


《西漢演義》連環畫出版的前世今生


這一套出版以後,印數不小,香港、廣州等地還曾經翻印過。可見,這書在當時很受群眾歡迎。

到了1957年,我覺得,這楚漢相爭的故事內容很豐富,情節比較多,目前這六冊,尚有不足之處,第一,每一冊情節過繁,顯得蕪雜;其二,這套故事的“前因”沒有作較詳的敘述,也是不能令人滿意的;其三,這套畫的質量,僅代表解放初期的水平。鑑於此,經有關領導同意,決定重新編繪,從內容上有所增加,而且,每一冊有一箇中心。擬定為二十冊,次序如下:

1)博浪椎 2)陳勝王 3)芒碭山 4)項梁起義 5)破釜沉舟

6)指鹿為馬 7)鴻門宴 8)項羽背約 9)追韓信 10)暗渡陳倉

11)智下三秦12)奪彭城 13)氣英布 14)破魏滅趙 15)戰滎陽

16)計覆成皋17)自稱齊王 18)廣武山 19)霸王別姬 20)未央宮

《西漢演義》連環畫出版的前世今生


《西漢演義》連環畫出版的前世今生


《西漢演義》連環畫出版的前世今生


《西漢演義》連環畫出版的前世今生


《西漢演義》連環畫出版的前世今生


《西漢演義》連環畫出版的前世今生


《西漢演義》連環畫出版的前世今生


《西漢演義》連環畫出版的前世今生


《西漢演義》連環畫出版的前世今生


《西漢演義》連環畫出版的前世今生


從繪畫來說,除原畫稿的一部分(如張令濤、李成勳等人的)仍舊採用,另外新組織了一些作者。值得一提的是這套書的二十張封面畫,約請當時已露頭角的劉旦宅繪製。封面字由連編室編輯潘勤孟書寫。這套書從1958年4月開始,到1962年7月為止,陸續出版了十六冊,其餘的四冊,因“文革”的關係,也就不了了之。

1978年年底,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文藝界空前活躍,連環畫作者們個個心情舒暢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連環畫的出版事業也大大繁榮起來,我作為“西漢”連環畫(“楚漢相爭”是“西漢”連環畫的第一部分)的組織者和編寫者,頗有信心把套書搞好,決定重新組織繪畫。原有畫稿,只要差強人意,儘可能襲用,這時,六十年代初期組織劉旦宅畫的《破釜沉舟》已交稿,他塑造的項羽和劉邦形象很能體現人物的性格,項羽畫成四方臉,劍眉、大眼,炯炯有神,挺鼻樑,短而上翹的八字須,很能表現其勇武。這套書的其他幾冊,凡出現劉邦和項羽,即以此為標準,使人物造型統一起來。還有,戴敦邦已在其他出版社出版了《陳勝吳廣》,因內容和這套書的《陳勝王》相同,我將它改名後納入這套書中。《博浪椎》約陳寧重畫,《芒碭山》約陸華重畫,《指鹿為馬》、《破魏滅趙》請陸華、馬方如合作,《項羽背約》請張新國重畫,《氣英布》、《未央宮》由馬駿治重畫,《自稱齊王》由劉斌昆重畫,《霸王別姬》請徐谷安重畫。其餘10冊都襲用六十年代初期創作的舊稿。

這套書的文稿都是我一人編寫的。79年組織重畫時,最後一冊《未央宮》文稿,經“文革”已不知去向,約請楊根相重新編寫。

這套書二十冊於1983年一年內陸續出齊,印數不小(據第一冊《博浪椎》的出版權頁,“1983年3月第六次印刷”,累計印數為408000冊)。由於很受讀者歡迎,後來又將全套20冊一次重版,外用塑料袋包裝。

再說一說這套書的得與失。

所得有三:

第一,套書的封面畫頗具特色,在藝術上有一定的成就。二十幅封面,除《陳勝王》為作者戴敦邦本人所畫外,其餘都為劉旦宅所作。雖然於六十年代初期,且印刷紙張質量不佳,加以底色配置不當,效果不好,影響了作品的風采,而今天看來,仍屬不可多得的佳作。封面畫的人物造型,表情、動態很生動,所有二十幅封面畫,都能概括該冊的中心內容、主要精神。這次重版封面字全部為劉旦宅書寫,蒼勁古拙,亦可見畫家對書法的功底。

第二,新繪製的十冊諸作者,都是八十年代初期脫穎而出的連環畫新秀。少數是科班出身,即美術院校畢業的,多數是自學成材。我社向他們組稿,給他們一試身手的機會。以後不斷組稿,使他們成為八十年代上海連環畫壇的主力軍。

第三,環畫在普及歷史知識方面也收到一定的功效。文稿雖然無文采可言,但它較為通俗、簡明、敘事客觀、基本上體現這一段歷史時期的本來面貌。其次,中國的一些成語,如《篝火孤鳴》、《指鹿為馬》、《破釜沉舟》、《暗渡陳倉》、《多多益善》、《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等等也都是這一歷史時期的故事,它們可以幫助讀者理解這些成語的淵源。

這套《西漢演義》連環畫也存在著一些不足。

主要有以下兩點:

第一,書半為八十年代初期繪製,半為六十年代舊稿,在繪畫質量上有高有低,從套書角度而言,雖然是一失,而且這種失,應作為教訓來吸取,不要說相隔二十年,即使在同一時期,由於組稿對象較多水平參差,放在一起出版,也會影響套書的整體質量。

第二,悔不當初出版合訂本說來話長,連環畫當然是普及讀物,到了八十年代初期,我對它都產生了奢望,即普及讀物也應能“傳世”。換個說法,叫出版社的保留書目吧。要保留,最好的辦法是出版合訂本。可惜沒有這樣做。我們出版的《中國成語故事》最初是一冊一冊出版的,一直出到第四十五冊,仍然不成氣候。1984年出了合訂本,三大冊,精裝,定價雖比較高,但是銷數也好。後來日本一出版商選擇了其中的若干成語故事翻印。去年,臺灣一出版商全部翻印。這套書得過兩次獎。再如《三國演義》連環畫出版了精裝合訂本以後,影響也較大,香港翻印,日本翻印,韓國也翻印。合訂本在手,便於窺視全貌,要查閱某一故事,也比較方便。合訂本也比散裝容易保管。

我回憶,《西漢演義》連環畫寫這篇文章,想到本社郵購組去買一套,他們說老早就脫銷了,書店內也不會有的。我忽然後悔起來,當初為什麼不出合訂本呢?雖然繪畫質量有些參差不齊,但內容還是可以的。由此我想到另外一個問題,前幾年,出版界曾有人批評連環畫竟出豪華本,定價太貴,普通讀者負擔不起。立論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然而,另一種現象也是值得注意的,我社出版的《中國成語故事》、《三國演義》等,久銷不衰。

“西漢”連環畫只出了“楚漢相爭”這20冊,只是西漢初建及未建前的一段歷史。全部西漢故事原打算共48冊,其餘的28冊大部分都已編繪好,小部分不知下落。偏偏86年以後連環畫在滑坡,書店沒有訂數,只好束之高閣。為了讓這些歷史故事發揮它的認識作用、借鑑作用,希望有心人來關心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