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洗手问题,需要家长提醒,怎么培养孩子自觉养成好习惯?

板牙的豁儿


孩子勤洗手这个习惯确实靠平时来养成。但养成这么个习惯似乎靠激发孩子的兴趣却又无从下手。因为洗手再怎么的仅仅是一个普通而简单的几十秒的动作,无法从新鲜感、技巧性来激发孩子的兴趣。所以要来养成这个习惯要带有一定的强迫性,当然这种强迫不要过分,如果孩子特别抗住时,可以分散孩子注意力来达到目的。其次是要坚持,坚持每天饭前便后的几次和手脏了就要洗。这样来形成条件反射。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就自然达到目的了。


秋天望月


孩子洗手这个问题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培养得好就是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培养得不好反而容易弄巧成拙不仅没有养成好习惯反而会触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我个人想法而已:

1. 在年纪较小的孩子上,父母就要起到很好的身先垂范的作用,父母比如在饭前或者与孩子共同回家以后首先一定要在意识上强调先去到的地方是洗手间、洗手池旁,并在行动上也要一致,一定要带着孩子与你一起洗手,这也需要长期的提醒,并且父母与孩子共同坚持。

2. 在细节上也可以做到一些改变,例如买一些醒目有趣的洗手液瓶子或容器,这样很容易吸引孩子的好奇心从而驱使他们在所谓的“尝试玩儿”的这样一个行动中去慢慢养成习惯,那么对于年纪比较小的儿童而言,可以给他们买一张可爱卡通的小板凳放在洗手池旁边,孩子会觉得自己洗手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也会感觉自己被重视,像个大人一样被对待。

3. 可以通过网络上,电视上的一些宣传视频来引导孩子,可以让他们自己去看,大人不需要费口舌去盯着孩子解释,他们自己看自己理解,然后让他们告诉你自己都看懂了什么,理解了什么,大人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一个引导的角色。

4. 最后一个办法比较“个性”,举个例子,在饭前父母“故意”的把手弄脏,吃饭时故意在孩子面前多展示自己的“脏手”或者可以去用手拿吃的,假装不注意用脏手碰到孩子,触发他很嫌弃的感觉,如果这个时候他说“你怎么吃饭不洗手呀”那就很完美了,那么你可以笑笑说谢谢你的提醒,并且夸他讲卫生爱干净,而自己都没想到饭前先去洗手这件事,这个同时也问他饭前有没有洗手,偶尔反复几次,渐渐的孩子就会有提醒自己洗手的意识了。

总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一个长期坚持的工程,也是需要父母一个耐心配合教导的过程,毕竟养成习惯从来都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BIGwithChoco


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你播种一种思想,就会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就会收获一种命运。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呢?

第一、重在预防,父母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有些家长认为孩子的习惯培养要顺其自然,小孩子有一些坏习惯是很正常的,只有长大了,就会变好的。因此,当孩子出现坏习惯的时候,家长就报无所谓的态度,结果,当孩子的坏习惯形成后,父母要想纠正时,问题可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实际上,什么事情都是重在预防,如果你在孩子年幼的时候能够有意识地进行引导,让孩子从小就养成良好的习惯,那么,就不用在孩子染上坏习惯的时候而烦恼。

第二、不断强调,父母要有意识地提高孩子对好习惯的认知。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责任在于父母。孩子在年幼的时候,对于好习惯、坏习惯是没有概念的,这就需要父母在有意识地引导过程中,不断地向孩子强调好习惯的重要性。如果孩子缺乏对好习惯的认知,他就有可能在家长提醒的时候注意一下,家长不提醒,问题就又出现了。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孩子的坏习惯总是无法纠正的原因。只有孩子深深地意识到好习惯的重要性,孩子才会主动地强化这种良好的习惯,避免出现与此不相符合的坏习惯。

第三、榜样示范,父母要用自己的好习惯去感染孩子。每个孩子具有模仿心理,只要身边的人和事物引起他的好奇心,他都会去模仿。模仿本身是孩子的一种学习方式,但是,如果被模仿的对象具有坏习惯,那么,孩子就会不知不觉地沾染上坏习惯。比如,孩子的奶奶总是喜欢喋喋不休地数落他人,孩子也会养成挑剔的坏习惯;孩子的父亲是个随手乱扔东西的人,孩子也会学会随手扔东西。因此,父母应当经常在行为举止谈吐等方面给孩子一个最好的榜样,讲话时要注意礼貌、举止要文雅、表现出高尚的情操、道德行为和良好的习惯,如果能够经常这样以身作则,这种长期熏陶的结果,孩子必然可以在无形中潜移默化,得到最佳的教养,通过日积月累,让孩子的良好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

第四、抓住关键期,轻松预防孩子出现坏习惯。当孩子刚出现一些坏习惯的时候,许多父母不仅不进行教育,反而引以为傲,这使孩子误以为,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从而使坏习惯越来越牢固。比如,当孩子刚学会骂人的时候,许多父母都觉得很好玩,高兴地说:“我儿子也会骂人了!”有些父母甚至引导孩子骂人,“谁欺负你,你就骂他!”这样,孩子骂人的坏习惯就越来越严重,发展下去就会造成不可估计的后果。研究发现,孩子习惯的养成有一个关键期的问题。幼儿园和小学是培养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的关键期,而到了中学,就是改造习惯了。因此,父母一定要注重在关键期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第五、淡化批评,父母要学会宽容对待孩子的坏习惯。有些不良习惯的形成,并不是孩子故意的,而是孩子在特定的情形下,出于本能反映,“被迫”形成的。比如,一位孩子由于不小心打碎了杯子,妈妈发现后责问他:“杯子是不是你打碎的?”孩子往往会撒谎说:“不是我,刚刚小猫跳上桌子打碎的!”尽管这是一种撒谎,但是,这种出于孩子的本能反映,他是为了避免妈妈的责骂。一旦孩子出现坏习惯,父母们总是习惯于批评孩子。许多父母错误地认为,批评就是教育。实际上,批评只是教育的一种方式,而且,它是一种消极的教育方式。孩子之所以不断出现这种不良行为,是因为得到了他人的反应。有些孩子形成坏习惯的原因就是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即使被父母责骂,他也会觉得受到了重视。在他眼里,父母的责骂就是一种奖励,而他的做法就是为了这种奖赏。父母越是责骂,孩子的坏习惯就得到了强化,以至于越来越严重。如果成人对此保持沉默,孩子在这种不良行为中无法获得反应,他们自然会停止自己的行为。

第六、学会暗示,避免纠正坏习惯过程中的亲子冲突。要想纠正孩子的坏习惯,必然会引起孩子的反抗。怎样避免产生亲子冲突呢?父母要在教育的过程中使用暗示的方法,于无声无息中进行教育。比如,周末的晚上,儿子强强的表弟军军来了,两个人一直在房间里大吵大闹,妈妈劝他们小声点,不要影响其他人休息,但是,他们却还是照旧。时间越来越晚,快9点的时候,妈妈一言不发地走进强强的房间,帮他们把床整理好,把被子摊开;爸爸则关掉了客厅的电视和灯。爸爸和妈妈都走进了自己的房间。强强和军军才意识到自己太“闹”了,于是伸了伸舌头,赶紧到洗手间洗漱后上床睡觉。这种暗示既可以委婉地提醒孩子要改正自己的坏习惯,同时,又使孩子主动产生纠正坏习惯的想法,把改造教育上升到了自我教育的境界,效果就会比较好。

第七、持之以恒,父母要不断地引导孩子养成好习惯,纠正坏习惯。美国研究发现,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也就是说,教育孩子养成一种好习惯至少要21天的时间。但是,如果孩子已经养成一种坏习惯,要纠正孩子的这种坏习惯,需要花费的时候却比21天要更多。这就要求父母在纠正孩子坏习惯的过程中要有毅力,只要父母坚持不断地培养孩子的好习惯,纠正孩子的坏习惯,你的孩子就会养成好习惯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