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米爾汗、希斯萊爾入戲十分:一個自律的人生就是成為他人

阿米爾汗、希斯萊爾入戲十分:一個自律的人生就是成為他人

​“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

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by:新約


我們都幻想著,天上掉餡餅的情節。

日復一日,餡餅沒掉。

我們,卻死了。


一具爛肉,行走江湖。


我們將毀於我們所熱愛的東西。

我在地鐵觀察到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在刷抖音的人,偶爾會笑笑之外,更多的就像面癱一樣,大拇指一滑一滑。


就像機器人一樣,毫無感情的重複工作。


我問了特別喜歡耍抖音的同事。


“你不覺得你耍抖音的時候很麻木麼?”

“不覺得啊,他可以教會我很多東西”

巴拉巴拉,講得天花亂墜。

“你學到了啥了?”


語塞。


侵蝕著無處安放的魂靈,如飼豬般苟活。


沒有任何理想,每日下班只是一道程序,吃一點點糧食,倒頭就沉浸在網絡世界。吃著豬飼料,養育著魂靈。


而這一切的行為都在傳遞這一個信息,無望的生活。


阿米爾汗、希斯萊爾入戲十分:一個自律的人生就是成為他人


為什麼抖音、爽文可以快速侵佔成年人心智?


自我身份認同感不強。


“你的習慣決定著你成為一個什麼人。”


當人們自我認同感不強,也可稱之為是信仰不穩固時,就會被這些充滿G點的信息佔據腦海。


最終,被吞噬,信念被摧毀。


自我身份的認同感強,能驅使我們去做某樣事情。


比如:

我想成為作家,這個身份就會讓我去寫作;

我要成為歌唱家,我就需要進行聲樂訓練;

我要成為一個馬拉松運動員,我就需要進行跑步訓練。


這些對身份的認可度,

都會在我們的行動上得到證明。


我們的每一次行動,

會一次又一次的加強我們對自己身份的認可。


大多數沉迷在娛樂信息的環節,是社會、生活、家庭種種的大山,把自己一次又一次的心念所壓垮,而導致去了錯誤的方向。


認為自己去到了一個伊甸園,實際是海上的塞壬。


你的行動決定了你的身份。


最好的演員是成為他人。

阿米爾汗為了拍《摔跤吧爸爸》,為了要貼近摔跤運動員的形象。先增肥30公斤,然後一個月內又瘦下來。


阿米爾汗飾演的摔跤運動員需要經歷三個階段,分別是19、20、55。


阿米爾汗、希斯萊爾入戲十分:一個自律的人生就是成為他人


摔跤運動員的這三個時期的身材都是差別很大,要短時間的話只能是靠化妝。


但是阿米爾汗沒有選擇化妝,他選擇增粉。短時間增肥了28公斤。


增粉很簡單,吃多躺久少動。

但是,減肥可不簡單。


阿米爾汗、希斯萊爾入戲十分:一個自律的人生就是成為他人


4個月,憑藉驚人的毅力和自律性,他做到了,他回到了黃金時期的摔跤手,體脂率從37.6%下降到18%。


還記的《蝙蝠俠:黑暗騎士》的希斯萊傑嗎?

他是DC史上最成功的反派角色:小丑。


出神入化的演技,

那句:“我不殺你,只是因為你太有趣。”

依舊迴盪在世人腦海。


阿米爾汗、希斯萊爾入戲十分:一個自律的人生就是成為他人


他為了演小丑,看了多少關於小丑的書籍,甚至把自己關在小黑屋中6個星期,揣摩小丑的心理,瘋與癲,虛與實,隨意切換。


一舉一動,就像對世人說:

“蝙蝠俠,只是我的配角!”


演一個戲何必這樣瘋狂?


真正的演員是要成為多樣的人,而不是嫌各種麻煩,難道你喜歡看那種小拳拳捶你胸口?

還是喜歡大家好:我是來自美國的練習生,我會唱、跳、RAP....


嘔......


阿米爾汗、希斯萊爾入戲十分:一個自律的人生就是成為他人


所以,一個好的演員必定是認定了這個身份,從身份去推導一系列的行為,慢慢的模仿。


日復一日,每一刻每一秒的沉浸,

你才能成為理想的人。


不然,怎麼可能有。


“一劍了卻餘生怨,世間再無程蝶衣”


阿米爾汗、希斯萊爾入戲十分:一個自律的人生就是成為他人


對身份認可,對你想成為的那個人的身份認可,那你就需要去模仿他的行為軌跡,生活習慣。


就像阿米爾汗,希斯萊爾,張國榮。


要成功先入戲。


固化認知。

很多人對自己的身份認可,過於的刻板以及固化,導致了自己難以去改變自身的習慣。


你認為你這輩子就是這樣,做簡單的工作。

認為自己是學渣,所以不去學習,

因為自己學習差,是個沒有學習力的人。


這些想法都是錯誤的。


身份一詞來源於拉丁語essentitas,意思是存在,以及identidem,意思是反覆。你的身份實際就是你的“反覆存在”。


你是一個做編輯文案的,那你重複的工作這就證明你是文案工作者;


你是個學渣,那你一直的不學習去打遊戲,那你就真的是學渣;


你是個演講者,每一次對人進行演說,都在證明你是個演講者。


阿米爾汗、希斯萊爾入戲十分:一個自律的人生就是成為他人


這些一切的行為都是你的證據,也就是你身份的信念認可度,每一次重複都在增強你的身份。


不要去認為我們的身份是一成不變的,我們的身份是時時刻刻都可以改變,只需要你去採取行動,

每一次的行動都在為你要成為理想的人加強證明。


你的習慣不單單會讓你得到結果,

還會讓你成為理想的人。


從身份出發

當認知了身份可變時,我們不應該從結果出發。


結果只是在表明你的到來什麼,

過程就是你做了些什麼,

身份就是聯繫到你的信仰。


當我們從結果出發的時候,我們想減肥。


但是,在我們的內核,

我們的核心思想還是在告訴自己,

“我是一個很懶的人,我一點都不勤奮。”

即使你堅持了好幾天,很快就打回原形。


阿米爾汗、希斯萊爾入戲十分:一個自律的人生就是成為他人


當我們要下決心去養成某個習慣的時候,

不要去想結果。

而是考慮我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我要成為一個作家,一個作家應該要做什麼,每天要堅持的寫作一小時,還要讀兩小時的書,多觀察周邊的生活事和人,這就是基於培養身份的習慣,最終會引導我們有更好的結果。


你是一個正在戒菸的人,有人問你抽菸嗎?你可能會回覆:“不,謝謝了。”這個回覆表明的是你正在戒菸,但是你依舊是個抽菸的人。


你可以換一個說辭:“我不抽菸,謝謝。”從根源上表明瞭,你不是一個吸菸的人。


從根源出發,改變自己。


成為理想的人。

不要想做到什麼程度,

而是想成為那個人。


所有的身份還有信仰都不是與生俱來的,都是後天的環境,他人的評價賦予給你的。而這些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而身份和信仰都是從你的一行一動所體現出來。


研究表明:一旦一個人完全認同自己身份的某個特定方面,他們就更有可能如此這般形式。


當身份和行為融為一體時,你的一舉一動無非體現著你自以為從屬的那類人該有的舉動。


行為有利,則有利,反之則不幸。


我們的一舉一動的習慣,都在反映我們是個什麼樣的人,當我們行為習慣有所偏差的時候,我們要對自己的身份認知進行擴張,進行更改。


因為,

生活中的每次經歷都會修改你的自我形象,

養成習慣的過程就是成為你自己的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