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消費,有用嗎?

一位朋友聽說市裡的美食街開張,和朋友一起去撮了一頓。回家後在微信上問我:

“今晚一家人出去撮了一頓,花了700元,這個月其它地方就要減少700開支,一個月工資就這麼多,用於消費的錢也就這麼多,消費刺激能帶動經濟增長嗎?”

“這是一個好問題。但為啥不叫上我?”

“叫上你,就能刺激經濟增長嗎?”

“……”

若叫上我,我得打飛的過去,機票1000多,我其它方面的開支定然也會減少,只是我未必完全知道哪方面減少。

關於消費刺激經濟增長的說法,通常有:

“投資、出口與消費是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

“消費愛國,拉內需促增長。”

“美國是第一大消費國,消費佔GDP超過70%。”

“發展夜經濟,將中國高儲蓄轉化為消費力。”

但是,似乎沒有人真正論證過,刺激消費到底能否促增長。

上面一個普通的案例似乎就戳破了以上堂而皇之的“真理”。

事實上,刺激消費促增長這事,從來就沒有一個定論。歷史上,經濟學家也分為兩派,一直為此爭論不休。

一、消費刺激論:凱恩斯為何弄亂毛巾?

杜克大學教授胡佛曾經講過一個故事:

“1934年在華盛頓的一家酒店的房間中,當我正準備與凱恩斯共進晚餐時,他善意地諷刺了我在擱架上挑選毛巾而避免弄亂其他毛巾時的小心謹慎。他用胳膊掃一下就將兩三條毛巾掃到了地板上。”

“他開玩笑地說道:‘我確信與你非常謹慎地避免浪費相比,我對於美國經濟更加有用,因為通過弄亂這些毛巾可以刺激就業。’”

無法確認這個故事的真偽。不過,確定無疑的是,凱恩斯是消費刺激論的首要鼓吹者。

凱恩斯學說,是需求經濟學;以有效需求不足為前提,政府幹預為手段,促進就業及增長為核心。

凱恩斯學說崛起於大蕭條時期。當時,經濟陷入大蕭條,市場失靈,整個經濟學界都在探討市場為何會失靈。

按新古典主義的均衡理論,經濟不會陷入大蕭條,因為市場遭遇經濟危機後會啟動自我修復機制,供給與需求可以自然恢復均衡。

凱恩斯則敏銳地發現,市場不會自然恢復平衡,因為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

為什麼存在有效需求不足?

凱恩斯說了三個原因: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資本邊際效率遞減和流動性偏好三大心理規律。

什麼意思?

01 邊際消費傾向遞減

比如,你月收入5000時,屬於月光族,100%用於消費;當月收入5萬時,可能60%用於消費;但月收入10萬時,可能只有40%用於消費。

收入越多,用於消費的比重越少,如此隨著收入的增加,消費需求遞減,從而導致有效需求不足,經濟失去動力。

02 資本邊際效率遞減

比如,很多資本進入共享便利店領域,便利店的供給增加,競爭激烈,利潤率下降,資本邊際效率則遞減。當資本邊際效率崩潰,人們不敢投資,也不敢消費,經濟會陷入困境。

03 流動性偏好

比如,我們為了安全起見經常會存一部分錢,寧肯犧牲利息收入。

這種心理傾向被稱之為流動性偏好。流動性偏好存在,意味著有一部分資金被窖藏起來了,從而導致市場上的需求減少。

凱恩斯學說建立在這三大心理定律之上,得出有效需求不足的結論。有效需求不足,最早是由馬爾薩斯提出的,凱恩斯將其發揚光大。

凱恩斯的解決方案是:政府幹預,投資基建,刺激消費,以促進有效需求,拉動經濟增長,增加就業。

凱恩斯如此有理有據,他將酒店毛巾打翻在地似乎也有道理。

毛巾掉地上了,酒店需要僱傭更多服務員來清理,如此可以促進服務員的就業。

不過,凱恩斯為什麼不將毛巾打翻在地,然後再踩上幾腳,這樣酒店需要僱傭更多服務員,更有利於就業擴大。

或者,凱恩斯為何不把酒店燒掉,如此酒店重建,可以擴大建築工人、鋼鐵工人、紡織工人、伐木工人的就業,拉動經濟增長。

你可能很快反應過來,如果凱恩斯縱火燒了酒店,他需要賠償甚至面臨刑事責任,需要為此付出成本。

如果他將毛巾打翻在地還踩上幾腳被發現了,凱恩斯也要為此付出成本。

換言之,凱恩斯只繳納了房費,卻沒有支付額外的錢,酒店卻要為他的行為僱傭更多的服務員,那麼酒店的損失誰來承擔?

凱恩斯或許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那就是凡事皆有成本,毀壞為淨損失。

如果凱恩斯打翻毛巾就能夠促進經濟增長,那麼為何不把所有酒店的毛巾、床墊、衣櫃都打翻?為何不把城市的酒店、建築都炸燬然後重建?

事實上,很多城市的路剛剛建好又開挖。

如此,戰爭,豈不是促進了經濟增長?

毀壞,除了教訓,其它一無所獲,皆為淨損失。

實際上,凱恩斯懂得代價的道理。

坊間還有另外一則故事:

凱恩斯和一個朋友在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爾度假,他們讓一群當地小孩為他們擦皮鞋。凱恩斯付的錢太少,氣得小孩們向他們扔石頭。

他的朋友建議他多給點錢了事,而凱恩斯回答道:“我不會貶抑貨幣的價值。”

小朋友若懂得凱恩斯學說,應該將他的皮鞋擦破,讓他再買一雙,然後拉動經濟增長。

不過,若真如此,凱恩斯定然會抓住小朋友不放,讓其賠償。

依靠破壞性來刺激消費,顯然是犯了常識性錯誤。但當經濟陷入凱恩斯所說的有效需求不足時,政府是否可以刺激消費,是否可以拉動經濟增長?

問題的核心是,消費的錢來自哪裡?

若來自大排檔上的消費者,他們每個月的收入就這麼多,被夜經濟消費了,被新能源消費了,其它地方的開支定然會減少。

刺激富有階層的消費,能否帶動經濟增長?

富人的消費預算也是理性的,這個月多花了30萬,之後也會在其它開支中平衡過來。

政府的資金能否拉動消費?

政府的資金本質上是國民財富,主要用於國防、民生及公共用品建設。政府拉動消費,與國民消費刺激,並沒有本質區別。

難道凱恩斯的理論出了問題?

二、消費反對論:為何說供給創造需求?

凱恩斯學說建立在三大心理規律之上,若這三大規律有問題,那麼凱恩斯學說自然就崩潰,消費拉動增長也站不住腳。

到了六七十年代,反凱恩斯學說的人越來越多,其中弗裡德曼算是踩著凱恩斯主義屍體上位的一位經濟學家。

弗裡德曼駁倒了凱恩斯的立論基礎,那就是有效需求不足。弗裡德曼認為,並不存在所謂的有效需求不足,他支持市場均衡學說。

這三大心理規律有問題?

弗裡德曼採用了美國幾十年的數據證明,美國的儲蓄率一直非常穩定。這就說明,隨著經濟增長,邊際消費傾向並不會遞減。

根據凱恩斯學說,隨著收入增加,消費佔總收入的比重不是越來越低嗎?

弗裡德曼引入了永久性收入假說來解釋。永久性收入假說認為,我們的消費行為主要取決於永久性收入,而不是偶然所得的“暫時性收入”。

我們上面的例子其實是偶然所得“暫時性收入”,因為整個社會的經濟增長、財富不可能在短時間大幅度增長。正如我們多數家庭的收入都是緩慢增加的或維持不變的。

在緩慢增長下,消費佔比不會有大變化。因為人們是根據收入預期來安排消費的。

比如預期明年收入增加或穩定,今年可能會按揭買個車,這筆消費實際上是考慮到了今年的收入以及明年甚至後年的預期收入而做出的決定。

只有沒有預期到的影響未來收入的政策變化才能影響消費佔比。比如突然中了100萬大獎,或年終獎超出10萬預期,如此你可能會組織一趟家庭旅遊,消費佔比增加。

還有一點很重要的是,消費、投資的佔比是按照效用目標而定的。

若生意好做,投資容易賺錢,人們會將更多的錢拿去投資,而不是消費。若投資收益率下降,人們可能會選擇將錢存起來,可能會縮減一些不必要的開支。

若房價上漲,人們更傾向於投資房產;若物價上漲,資產價格下跌,人們更傾向於消費,以避免貨幣貶值。

所以,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並不成立。流動性偏好也是犯了類似的錯誤。

凱恩斯認為,流動性偏好導致貨幣流出了流通市場,消費需求自然就不足。

其實,人們將錢窖藏起來,或不用於投資,其實並不是“貨幣的流出”。人們安排投資、消費、儲蓄,是基於長遠預期,甚至是隔代預期,而非當下。

人們會將資金按風險級別做出安排,將部分資金存起來,將部分資金做風險投資,將部分資金做穩健性投資。很多父母為兒女存一部分貨幣,存一套房子,這種屬於代際儲蓄、代際投資。

這並不能說明,貨幣流出了市場。應該將窖藏的貨幣,作為整體預算的一部分。

就好像我們炒股,大多數時候不會全倉殺入,而是留有一部分資金以降低風險。這部分資金,實際上也是流入市場之中。又如足球有個替補門將,雖然可能一分鐘未上場,但是拿了冠軍還是有他一份功勞。

所以,後來的新自由主義並不支持凱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學說,自然就反對消費刺激理論。

凱恩斯學說,其實是建立在對薩伊學說的批判基礎上的。

凱恩斯是需求學說,薩伊是供給學說,二者爭鋒相對。

薩伊學說代表作為薩伊定律。薩伊定律認為“供給能夠創造自己的需求”。這個理論,搞銷售的人會第一個站出來反對。

其實,薩伊學說,是最容易誤解的經濟學理論。薩伊學說,表面上漏洞百出,實則洞悉到經濟本質。或者說,理解了薩伊定律,實際上洞悉了經濟的本質。

大衛·李嘉圖和詹姆斯·穆勒(斯圖亞特·穆勒的父親)也有類似的表述。老穆勒曾經說過:“生產,分配,交換隻是手段。誰也不為生產而生產”,“目的是消費”。

薩伊定律,其實是古典主義理論最為簡潔明瞭的描述。薩伊否定經濟蕭條的存在,否定長期失業的存在,否定流通過剩的存在。

薩伊認為,沒有人會生產無需求的產品,若產品滯銷,一定是供給出了問題,而不是需求。

薩伊的理論,看起來非常的極端,但卻抓住了經濟的核心問題。

若經濟危機出現,市場如何自愈恢復均衡?

假如市場嚴重過剩,企業則會降價銷售,相當於提升產品的性價比,也實際上是在供給端解決問題;或者是,開發出新產品,替代過剩的產品,重新激活市場。這也是在供給端解決問題。

薩伊將解決經濟問題的方向指向供給端,而不是凱恩斯的需求端。凱恩斯認為,儲蓄是貨幣的“漏出”,主張刺激消費。斯密等古典主義者則主張儲蓄,反對消費刺激。

比如說,現在消費疲軟,經濟增長乏力,怎麼解決?

在薩伊看來,消費刺激一點用都沒有,消費者手上沒有錢,再怎麼刺激也解決不了問題。

薩伊認為應該從供給端解決問題:

- 為什麼消費疲軟?

- 消費者收入低。

- 為什麼收入低?

- 企業降低工資或失業。

- 為什麼企業會降工資或裁員?

- 企業效益不好。

- 為什麼企業效益不好?

- 產品滯銷,利潤薄。

- 為什麼產品滯銷,利潤薄?

- 同類產品過剩,新產品研發及創新能力不足。

所以,根本問題在於產品供給出了問題,產品同質化,沒有開發出新產品。如果產品不創新,依靠刺激消費,無法解決市場低迷的問題。因為市場低迷已經說明,市場對老產品的需求降到了很低的程度,亟需新產品激活。

如此,解決的辦法是隻能在供給端。企業開發新產品,重新激活市場需求,擴大生產,擴大就業,提高工資收入。

又比如說,市場低迷,實際購買力差。這時不管如何刺激消費,消費者的實際購買力都不會起來。

再一看,為什麼實際購買力差?

因為貨幣發太多了,引發通貨膨脹,降低了消費者的實際購買力。這是供給端出了問題,即貨幣供給太多。降低貨幣供給量,抑制通貨膨脹,恢復消費者的是實際購買力,市場自然會興旺。

若認為有效需求不足,從需求端經濟問題,可能會惡化經濟。比如,發放一萬億消費貸款,刺激消費需求,實際上增加了信貸貨幣的供應量,反而加劇了通脹,更加打擊消費者的實際購買力,只會導致經濟繼續惡化。

所以,薩伊打準了經濟的七寸,“鼓勵消費無益,重要在於激勵生產。”

三、因果倒置論:消費是原因還是結果?

凱恩斯最大的貢獻是,將經濟學推至宏觀視野觀察。

凱恩斯最大的弊端是,將經濟問題的因果搞反了,將目的與手段搞反了。至於,很多經濟學常識被扭曲,很多經濟政策變成了“毒藥”。

比如:

發達國家第三產業比重高,所以,經濟發達。——我們要大力鼓勵第三產業。

其實,第三產業佔比高,是經濟發達的結果,而不是原因。

發達國家生育率低迷、老齡化嚴重,所以,經濟增長低迷。——我們不能陷入這種困境。

生育率低、老齡化嚴重,是經濟增長的結果,而不是經濟低迷的原因。經濟越發展,收入越高,生育率越低,人口壽命延長,自然就進入低生育、老齡化社會。

真正糟糕的結果是“未老先衰”,經濟低迷,沒有存款,公共福利不足,人卻老了,孩子少,教育不好。

美國是消費型國家,消費拉動經濟增長。——我們要刺激消費,拉動內需。

消費是經濟發展的結果,而不是原因。除了外向型經濟,發達國家的消費比重都很高,這是經濟長期發展財富持續積累的結果。

投資是經濟增長的馬車。——我們要增加投資,刺激經濟增長。

從供給端到需求端,是一個經濟循環。一旦經濟陷入低迷,凱恩斯採用刺激需求的辦法促使經濟恢復增長。不少國家信奉凱恩斯主義,刺激消費和投資需求,大搞基建投資,鼓勵各種消費,以維持經濟增長。

薩伊學說則從供給端出發,搞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管理創新,創造新產品激發新需求,重新啟動市場,促進經濟增長。

中國人習慣於中庸思維,那就供給和需求兩端一起抓,結果陷入盲目的境地。

其實,從供給端到需求端這個經濟循環,並不是一個閉環。這是一個不斷遞增的循環,如何促進遞增?

經濟之所以發展,是因為供給端在創造,而非需求端在創造,需求端的消費只是經濟增長的結果。

供給、生產、分配、交換,都只是手段和原因,消費才是目的和結果。

值得注意的是,有人可能會提出,若創造出來的產品,不是市場所需,也是浪費,經濟不會增長。這種觀點中的“需求,是市場營銷理論中的需求,而不是我們這裡講的經濟學裡的需求。

經濟增長為了什麼?

經濟增長並不是靠需求端,而是靠供給端。

經濟增長是由“破壞性創造”推動的。受邊際投資遞減規律支配,當增長率遞減到一定程度時,技術創新推動邊際曲線右移,重新拉高經濟增長率,而後又進入新一輪的遞減週期。

如此反覆循環,經濟呈現波浪式增長。

從中可以看出,經濟增長依靠的是供給端的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制度創新,而不是需求端。

所以,經濟一旦陷入低迷,需要從供給端想辦法,供給端創造新產品,創造新需求、新市場,然後帶動經濟進入新週期。

經濟增長的目的是什麼?

經濟增長的目的是讓我們獲得更好的物質及精神財富。我們每個人賺了錢,去消費,實際上是在享受經濟增長的成果。

反過來,為了追求經濟增長而刺激消費,豈不是因果顛倒、本末倒置?如此,人不就成為了經濟增長的手段嗎?

我們努力消費,目的是為了維持經濟增長。那麼,維持經濟增長的目的又是什麼呢?

生產才是手段,增長只是過程,消費才是目的。

正因為如此,刺激消費,亦是徒勞。

最後,我們討論兩個問題:

第一,西方國家為消費型經濟,東亞國家為儲蓄型經濟,東亞國家搞消費刺激能否帶動經濟增長?

不管是高儲蓄,還是低儲蓄,都是國民在一定文化傳統、社會保障、金融條件之下做出的理性選擇。

西方國家低儲蓄建立在高社會福利及公共用品之上,國民沒有太多後顧之憂,敢於透支消費、信貸消費。但是,東亞國家社會保障不足,國民為將來養老、醫療及下一代儲蓄。

若搞消費刺激,讓東亞國家的國民儲蓄拿出來消費,這相當於透支了他們未來的養老金。除非房地產持續大漲,通常情況下,他們也不會放棄養老金而滿足當下消費。

另外,東亞國家的國民受歷史影響缺乏安全感,普遍傾向於為自己和下一代儲蓄。這些儲蓄是一種理性安排,有助於應對未來的經濟波動。

日本的社會福利水平很高,但國民儲蓄依然很高。日本過去幾十年經濟增長低迷,但經濟質量、生活質量都不錯,主要原因是這個國家高儲蓄率起到了緩衝作用。

所以,東亞國家的高儲蓄率屬於國民的理性安排——養老及安全儲蓄,並非是“多餘”的資金。針對高儲蓄搞消費刺激,對經濟增長作用大,若真把他們的錢掏出來,對未來的經濟增長及穩定不一定有利。

第二,通過借貸刺激消費,是否對經濟增長有利?

當經濟陷入困境時,借貸是一種度過難關的無奈之舉。但是,信貸消費,對經濟增長並無特別的作用。

比如,每月使用花唄支付日常消費,到下月9日結算。這相當於上個月透支了下一個月的消費支出。又如,按揭買房買車,都屬於正常的信貸消費。

這符合弗裡德曼的永久性收入假設。人們根據自己的收入預期安排消費。此類信貸並無不妥,屬於正常的消費安排。若加以刺激也是多餘,對經濟增長無益。

例如,採用各種手段刺激汽車消費,尤其是國產新能源汽車的消費。消費盛宴過後,汽車銷量斷崖式下跌。為什麼?

汽車消費量加上信貸消費量就這麼多,提前透支完了,後面增長自然乏力。

若在此基礎上繼續刺激,提高槓杆率,增加信貸負債率,則可能增加債務風險,如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

所以,正常的信貸消費,無需刺激,刺激也是徒勞;過度透支的信貸消費,刺激反而容易引發債務危機。

其實,消費,無需刺激,也無需反對。讓每個人自由選擇。

難道經濟下行時,我們什麼也不做嗎?

凱恩斯可能沒有想到的是,他的學說將政府及他的追隨者們推到了“上帝”的角色。一旦經濟低迷或下行,政府、經濟學家及很多人都想要做點什麼,然後各種干預政策就出來了。

在經濟下行時,政府可以有所作為,但不是刺激消費。

政府可以在供給端發力,當然供給端發力也不能過度干預經濟。怎麼發力?

如果將政府貸款用在消費,就相當於借錢消費,經濟沒有新的增量,投資收益率只會越來越低。

如果將政府貸款用於社會保障建設,國民教育、醫療、住房及公共福利投入,間接增加了國民收入,更多的人、企業更願意投資於未來的學習、技術及成長,如此才能促進經濟增長。

如果將政府貸款用於大學教育、基礎科學及關鍵技術研發,有助於新技術、新產品的創造,從而推動經濟增長。

總之,錢只有用在有助於教育、技術、知識及制度進步上,經濟才能真正持續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