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乱中司马越扮演着怎样角色?

亘古怀念说史


所谓八王指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八王。

八王之乱的起始是晋惠帝的皇后贾南风想掌握朝中大权,就联合楚王司马玮杀死了辅政的杨骏(皇太后之父)、杨珧、杨济三兄弟。三杨虽然被诛,但朝中大臣一致推举汝南王司马亮和元老卫瓘共执朝政,贾后仍不得专权。她遂叫晋惠帝下诏给楚王司马玮杀死了司马亮。之后,贾后又以司马玮擅杀大臣的罪名,处死了司马玮。至此,朝中大权落于贾后之后。

晋惠帝只有一子,名叫司马遹,乃后宫谢玖所生。贾后担心太子继位后,对她不利,又诬陷太子阴谋造反,处死了太子。太子之死,举朝震惊,掌握禁兵的赵王司马伦就处死了贾后。不久,司马伦废掉晋惠帝,自立为帝。从此,西晋宫廷政变转变成皇族间的争权之斗,遂成八王之乱。

赵王司马伦篡位自立,随即遭到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的反对。三人联合进攻司马伦,司马伦兵变被杀。司马冏入朝辅政,但随后与成都王司马颖和长沙王司马乂发生了权力之争。因为司马颖和司马乂都有资格被立为皇太弟。在这种担忧下,司马冏决定立清河王司马遐之子-----年仅八岁的司马覃为皇太子。这样可以长期专权。司马冏的决定立即遭到司马颖和司马乂的反对,二人联合河间王司马颙讨伐司马冏,司马冏兵败被杀。事成后,成都王司马颖和河间王司马颙不愿离开的根据地邺城和长安,所以由长沙王司马乂在朝中执政,而成都王司马颖则以大将军名义在邺城遥加控制,成都王司马颖则想自授宰相,专权朝廷。遭到司马乂的反对。于是,司马颖和河间王司马颙又联合起来,借口司马乂“论功不平”,向司马乂发动进攻。东海王司马越看到司马乂独木难支,就把司马乂交给了二王,司马乂被活活烤死。事后,成都王司马颖自立皇太弟,在邺城遥掌大权。

成都王司马颖当政后,任用非人,朝政日坏。掌握禁兵的东海王司马越就拥戴晋惠帝复位,讨伐司马颖。然后,司马越战败,晋惠帝也成了司马颖的俘虏。司马越则自己逃往他的封国。河间王司马顒则乘机占领洛阳。

幽州刺史王浚联合东赢公司马腾(司马越弟)联兵攻破邺城,司马颖挟持晋惠帝逃往洛阳。但洛阳已落入河间王司马顒之后,司马颖虽逃得一死,但已无权干政。不久,司马颖和晋惠帝被司马顒送往长安。

公元305年七月,东海王司马越在山东起兵,进攻司马顒。司马顒战败,司马越将晋惠帝迎回洛阳。不久,司马顒和司马颖相继被司马越所杀。西晋大权最后落入司马越之手。

自公元291年贾后杀杨骏至公元306年晋惠帝回到洛阳,前后十六年间,司马氏诸王为了争夺权利,相继攻杀,这就是所谓的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中,为了夺取胜利,成都王司马颖曾勾结匈奴贵族刘渊进驻邺城;司马腾曾引乌桓和羯族的军队进攻司马颖;幽州刺史王浚则召用鲜卑族军队进攻邺城。中原失和,而入族却以平乱之名驰掠中华,最终导致了五胡之乱。

晋惠帝死后,皇太弟司马炽继位,就是晋怀帝。他继位的第二年,匈奴贵族刘渊在平阳(今山西临汾)称帝,国号汉。第三年,羯族首领石勒发展到十余万人,连续攻下长江以北堡壁三十多所,致使洛阳处于包围之中,粮食供应都成了问题。晋怀帝向各地发出求救,但没有一个发兵救援。独掌朝政的东海五司马越只好放弃洛阳,向东南方向撤退。在走到项县(今河南沈丘)时,忧惧而死。余部在襄阳王司马范的率领下继续前行,走到宁平城(今河南郸城)被石勒军队追上,晋军全军覆没。留在洛阳的司马越妻、子等人,听说司马越病死的消息后,同西晋宗至四十八王也逃出洛阳,中途遇到石勒的军队,被全部杀害。晋怀帝则被匈奴贵族刘矅和石勒掳到平阳,不久遇害。晋怀帝死后,皇太子司马邺继位,在坚持了四年之后,于公元316年被匈奴贵族刘矅俘虏,第二年在平阳遇害,西晋终于亡在了统治集团的内讧之中。


历史的小学生


西晋五十年,有一半时间在战乱中,其中司马家族内部厮杀了整整十六年,剩下九年被胡人追杀。可以说,正是司马家族内的“八王之乱”,亲手葬送了祖宗“偷来”的江山,还把北方汉民,推进了几百年不休的战火。


东海王司马越是司马懿的四弟司马馗的孙子,汉惠帝司马衷的族叔,是西晋皇室的远支宗亲。按理来说,像他这个身份,本来是没资格被封王的,那么司马越怎么就封王了?又怎么有能力参与皇室的内乱呢?

这都要追溯到司马氏代曹魏时,埋下的祸根。

曹魏末年,老狐狸司马懿通过高平陵事变,把曹家皇帝干成了傀儡。此后,司马家族经由司马师、司马昭兄弟经营,获得了门阀集团的拥戴,最终由司马炎完成了受禅登基,建立了西晋。

司马家族虽然兵不血刃篡夺了曹魏江山,但是也培养了一头猛兽——门阀集团。也就是说,从西晋开始,中国进入了门阀集团与皇权共治天下的阶段,门阀集团在拱卫皇权的同时,又对皇权构成威胁。


司马炎深知门阀集团的威力,如何对抗门阀势力,成了司马氏绕不过去的课题。司马炎的解决方案很粗暴,他不顾历史的教训,决定大力扶植藩王势力,期望形成司马家族军团,对门阀势力的反制。

由此司马炎一口气,封了远近宗亲27位王爷。不光如此,他还摒弃了藩王不得干政,不得拥有军队的戒律,把各诸侯国培养成了拥兵自重的军阀势力。

司马炎在世的时候,尚能压得住藩王们,当低能的惠帝司马衷即位后,这些司马家族的军头们,左手政治,右手军事,都成了活火山,这就是“八王之乱”爆发的历史背景。

司马越就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意外获封王爵(其父为高密王)。虽然都是王爷,可司马越只是五千户的小王,比不得几万户的近支,谁又能想到,司马越居然是“八王之乱”笑到最后的那一位。


先把参加八王之乱的八位王爷,按他们与晋惠帝血缘远近,分四等罗列如下:

  • 第一等,惠帝亲兄弟:楚王司马玮、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
  • 第二等,惠帝堂兄弟:齐王司马冏(司马昭之孙);
  • 第三等,惠帝叔爷:汝南王司马亮、赵王司马伦(司马昭之弟);
  • 第四等,惠帝族叔:河间王司马顒、东海王司马越(司马懿侄孙)。

八王之乱全过程

①贾南风借司马玮之手,杀杨骏

司马炎驾崩后,杨太后的父亲杨骏,以辅政大臣的名义,大权独揽,司马亮怕受害,逃出京城。杨骏的嚣张跋扈,让皇后贾南风很不爽,她悄悄勾连司马亮和司马玮,请他们带兵进京,诛杀杨骏。

司马玮很配合,杨骏很无能,被司马玮灭族。

②司马玮杀司马亮,并被贾南风所杀

杨骏死后,司马亮掌握大权,贾南风前门驱虎后门引狼。心有不甘的她如法炮制,她以密诏,引诱司马玮诛杀了司马亮和卫瓘。司马玮刀上的血迹还没干,第二天贾南风又以司马玮矫诏杀害司马亮为名,处死了司马玮。


贾南风以一个漂亮的一箭三调,轻松干掉了杨骏、司马亮、司马玮和卫瓘,夺取了朝政大权。

③司马伦杀贾南风

贾南风玩一箭三雕,没想到被司马伦偷师。八年后,太子司马遹与贾南风矛盾激化,他被贾南风设计陷害,囚禁于金墉城。

心怀叵测的司马伦,不断搓火,唆使贾南风对太子斩尽杀绝。精明了一辈子的贾南风,没想到司马伦是条毒蛇,她还没从杀害司马遹的兴奋中缓过神,司马伦伪造圣旨,打着为太子复仇的旗号,突然发动政变,将贾南风及其党羽一网打尽。

大权在握的司马伦,干脆将晋惠帝司马衷囚禁,自己登基称帝了。


④司马冏、司马顒、司马颖联合杀司马伦

司马伦作死的行为,给司马家族的矛盾浇了一桶油。

不久,爆发了以齐王司马冏为首,河间王司马顒和成都王司马颖共同参与的三王起义。双方的武装冲突,导致十万人丧生。结果司马伦兵败被杀,晋惠帝复位。

⑤司马乂杀司马冏

晋惠帝复位后,司马冏理所当然主理朝政。没想到这家伙仰仗功劳,把堂哥晋惠帝欺负成孙子,比皇帝还皇帝。

第二年司马顒宣布发兵征讨司马冏,并放风说司马乂是他的内应。司马冏中计,准备派人攻袭司马乂,以解决后顾之忧。被迫卷进漩涡的司马乂,动作比司马冏快,他率先反击,突袭皇宫,抓捕并处死了司马冏。


⑥司马越、司马顒、司马颖联合杀司马乂

司马冏覆灭后,大权落到了司马乂手中。被摘了桃子的司马顒很不爽,他联合司马颖,与司马乂展开了八王之乱中,最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双方动用了几十万大军,在洛阳附近打了半年之久,伤亡数十万人。

一直置身事外的司马越,就在这时候出手了。司马越时任司空,是一名文官,丝毫没有卷入纷争的迹象,所以司马乂对他毫无防备。就是利用司马乂的这个疏忽,司马越在一个黑夜,带领禁军,突然逮捕了司马乂,并将他交给了司马顒。

司马顒的部将张方,毫不犹豫地一把火烤焦了司马乂。至此,八王被干掉了五王,“三国演义”拉开最后角逐。

⑦司马越杀司马颖、司马顒


司马乂死后,掌握朝政的是后来居上的司马颖。也不难理解,司马颖毕竟是晋惠帝的亲弟弟,在司马顒的支持下,司马颖被立为皇太弟。

司马越越想越生气,他裹挟着晋惠帝发兵十万,讨伐司马颖,结果却兵败逃亡。

十几年的内乱,各地势力已经逐步走向军阀割据状态,形势相当混乱。败亡后的司马越,反而在几位弟弟司马虓、司马模等人的支持下,又神奇地满血复活。经过三年的拉锯战,司马顒兵败逃亡,司马颖被杀。

司马越终于走向权力顶峰,不久晋惠帝离奇死亡,史学家认为是司马越毒杀了晋惠帝。晋惠帝死后,司马越立晋惠帝的弟弟司马炽为帝,是为晋怀帝。

司马越以晋怀帝名义,请司马顒入朝辅政,没长心眼的司马顒昂首入朝。还没到洛阳,司马顒就被司马模派人,掐死在路途。


至此,历时十六年的八王之乱,以司马越的胜出画上了句号。不过,西晋王朝也摇摇欲坠了。

司马越为何能笑到最后

司马越能笑到最后,恐怕让所有人大跌眼镜。可以说,司马越是八王中最不起眼的一个,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见他的身影,直到收官战,他才姗姗来迟,而且很经历了两次大败。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司马越笑到最后了呢?

  • 其一,后发制人的策略,让司马越的对手变得很弱

中国人讲韬略,保守不张扬,这种思想避免了让自己过早成为别人的靶子,往往出奇制胜。司马越就是这样,论血缘,他与皇室关系最远,论实力,他刚刚移封东海王,资历很浅。


这因为如此,他没有过早卷入斗争,从司马亮到司马乂,一个比一个牛,尤其是司马伦,龙椅都坐了,似乎胜券在握,结果每一个都败亡了。

司马越坐山观虎斗,等猛虎们死伤差不多了,他再来收拾残局,事半功倍。

  • 其二,司马越的出手时机,选择得恰到好处

司马越出人意料地“反水”抓获司马乂,很多不理解,司马乂虽然跋扈,但毕竟是“执政党”,司马顒和司马颖是“在野党”,同为“执政党”的司马越为何要帮“在野党”呢?

其实他们没看穿司马越的企图,司马乂大权独揽,他不倒,自己永远没机会。所以,司马乂从执政的那一天起,就上了司马越的黑名单。


司马越出手的时机把握得恰到好处,连续数月的战斗,让双方实力大损。就在司马顒和司马颖快撑不下去的时候,司马越突然动手,正好利益最大化。

  • 其三,司马越相比诸王,有更深厚的政治基础

司马越的最终胜出,还有一点很关键,他常年任职中央,与中央官员们的关系良好,有相当雄厚的政治基础。

司马越跟别的王爷们不同,别人都是以军阀身份参政,司马越从头到尾都是以文官身份参与。这一点很神奇,比如抓捕司马乂,事实上是一次政变,如果没有禁军系统的支持根本做不到。

除了在文官集团中的威望,司马越还获得了很多地方势力的支持。以他的弟弟们为首,他们在司马越两次败于司马顒、司马颖后,又将他重新推向高峰。


没有这两股力量的支持,司马越根本没资本参与八王之乱。

司马越之死

遗憾的是,司马越虽然在“八王之乱”中笑到了最后,但是也算不上最终的胜利者。他掌权后,同样新瓶装旧酒,前面几位王爷专权跋扈的老毛病,重现在他的身上。

很多史学家认为惠帝死于司马越的谋杀,绝非空穴来风。晋怀帝即位后,也与司马越产生龃龉。

最要命的是,司马越与曾经的支持者们产生了矛盾,当他害死王延、罢免宿卫、构怨苟晞后,他也走向了政治上的孤立。地方势力无视中央命令的恶例,就是从司马越当政时期蔓延开来的。

石勒入侵,司马越自请领兵征讨,他居然将整个中央中枢机构全部随军带走,导致皇宫无人守卫,宫内太监宫女因为饥饿,尸骸交错。


令司马越头疼的是,胡人势力今非昔比,日益没落的西晋政权,再也不是他们的对手。晋怀帝又给司马越当头一棒,他颁布诏书,历数司马越的罪状,号召全国势力,一起征讨司马越。急火攻心的司马越,一口气没吐出来,把自己憋死了。

本来司马越终结了“八王之乱”,假如他能吸取那几位王爷的教训,以他的威望,还是有重振朝纲的可能性的。只可惜,人在利益面前,极少有不迷失自己的。司马越踩着别人的鲜血走来,满以为那是他成功的鲜花,结果他堕落为司马家族的罪人之一。


寻根拜祖


西晋光熙元年,东海王司马越鸩杀晋惠帝,结束了司马衷的统治时代,晋怀帝司马炽继位,开启永嘉政局的序幕。

西晋在经历了“八王之乱”后,国力受到了很大的削弱。在变乱中崛起的东海王司马越最终掌握了西晋的政权。但是“胜利的司马越饿赢得了满目疮痍的江山,也独吞了八王之乱的全部恶果。匈奴刘渊、羯人石勒的军队动辄威胁洛阳,使司马越不得安宁。”

虽然此刻西晋中枢的官僚机构仍然可以正常运作,地方将领的格局倾向还不甚明显,中央政权对其还有很强的控制力。但司马越的主政对于皇权来说却是个很大的威胁。

晋怀帝并非平庸之辈,他是晋武帝司马炎第二十五子,与宗室疏属的司马越不同,是名副其实的宗室近亲。他在即位之前,担任过禁军将领“射声校尉”;荡阴之役时,跟随惠帝亲征、统帅军队,这让他与洛阳禁军有了一定的渊源;后来与惠帝一同入长安,而且同时大部分的洛阳士大夫也被迁到了长安。

纵观司马炽即位前的经历,他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洛阳,即使有两次出镇的机会也没有成行;而流落长安,被立伟皇太弟之时,他也和洛阳的士大夫们在一起。这就使得晋怀帝与洛阳的士大夫有了更多接触的机会,在洛阳获得了许多“赞誉”。

晋怀帝在即位之初的一段时间内,由于自身实力不足,还不得不依仗拥有最强军事力量的司马越。司马炽能够顺利即位是离不开司马越的支持的,这样的支持在另一方面也是对皇权的限制,但这样的局面随着司马越的出镇而发生了转变。

从永嘉元年开始,青徐地区的造反不断,司马越不得不在尚未控制洛阳之时,就仓促集中其有限的军事力量外镇许昌,以加强对东部青徐地区的控制。在司马越看来,许昌市监视、捍卫洛阳的重要军事据点。

而在这一期间,晋怀帝对洛阳进行了全面的掌控。首先,洛阳的禁卫军是听命于晋怀帝而而非司马越。宫中的宿卫将领和军队都要听命于左右卫将军,左右卫将军在此时实际上是控制洛阳皇宫的最高武官,司马越出镇之后,担任这个职位的是其心腹王景。

可实际上,晋怀帝与禁军的渊源,使得他能够绕过监视他的王晋掌握禁军,毕竟此时禁军的军队跟东海王没有多少渊源,相反却和晋怀帝有很大联系。

晋怀帝在永嘉三年三月之前,主要是在洛阳地区发展自己的政治势力。但是,洛阳的势力毕竟有限,尤其是洛阳的军事力量已经残破不堪,无法与司马越和刘、石的大军相抗衡。因此,晋怀帝将目光投向了地方军府。

晋怀帝对于皇权的重建设,使得他和司马越之间的矛盾越来越集中。以永嘉三年任命善简出镇为导火索,二人最终走向分裂。

这种情况下,司马越才开始认识到要加强对洛阳的控制。因此在永嘉三年三月,“勒兵入宫,于帝侧收近臣中书令令缪播、帝舅王延等十余人,并害之”。然后以东海国兵控制洛阳。但是司马越这种以军事和刑杀为主的控制方式,是直接与皇权进行对抗,而没有考虑到皇帝在法统上所具有的权威性,因而造成了在政治上新的被动。

在王延被杀后,司马越“大失众望,而多有猜疑。”这就是的司马越控制皇帝期间,始终以皇权反叛者的形象出现。

从晋怀帝与东海王的实力对比来看,晋怀帝的支持力量主要来源自洛阳的士大夫和禁卫军官;司马越的核心力量也是其东海国兵。司马越在军事力量上占据绝对的优势,但是在政治上,却没有任何优势。

在控制地方将领方面,司马越开始也占据着优势地位,但后来的形式对其越来越不利。司马腾死后,冀州基本沦陷;并州刺史刘琨在在拓跋猗卢回代地之后,也无力支援;关中的司马模在拒傅祗代替其职位后,也与司马越产生了矛盾;荆州方面,在司马略死后则落入到了山简的手中;青州刺史苟晞和都督扬州的周馥则直接与司马越兵戎相见。

西晋王朝走到永嘉时,尚不算“穷途末路”。司马越若能建立霸府控制晋怀帝,尚能借助其权威来团结中央官僚士大夫和地方将领,西晋王朝大概还能继续存活下去。但他始终没有意识到晋怀帝作为皇帝的法统地位所具有的权威和影响力,因此在军事上占据优势时,总是将自己置于政治上的被动地位,而晋怀帝则在有政治自由的情况下,力图利用皇帝高于一切的势力和权威来联合中央、地方各种势力以争取主动权。

于是,各方势力纷纷讨伐他,他不得不自请出征石勒,永嘉五年在项城忧惧而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