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病因”瞄“靶心”兴国产业扶贫促增收

客家新闻网讯

谢扬 特约记者张声报道:一年又逢春,兴国大地生机勃勃。苏区时期,毛泽东在这里写下《兴国调查》,留下深入实地、体察民情的遗风。如今,这里的干部俯身红土,寻究原因,精准施策,与贫困斗争到底。

钟先发是兴国龙口镇嶂下村一名贫困户,多年前,他缺知识缺技术,收入微薄。结对帮扶干部鼓励他树立信心,结合他的情况,为他量身制定“长效+短效”脱贫计划,确立了通过学习种养殖技术实现增收的目标。

“我养殖了近5百只家禽,发展了5亩脐橙和2亩鱼塘,现在每年有2至3万元的稳定收入。”竖起了信心,钟先发在脱贫路上奋发图强,于2019年成功脱贫,日子越过越甜。

找“病因”瞄“靶心”兴国产业扶贫促增收

李舒涛在大棚内采摘蔬菜。

在兴国县杰村乡韶溪村,因残致贫的李舒涛,也在干部的精准帮扶下,承包2个大棚种植蔬菜,家庭人均年收入达到1.3万元。几年下来,李舒涛完全掌握了种胡豆、茄子的技术,而且不愁销路。

找准致贫原因精准施策,是兴国县向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发起总攻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围绕“脱贫摘帽”总体目标,兴国县在产业扶贫上下足绣花功夫,把各项措施精准落实到村、到户、到人,带领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

围绕产业扶贫“五个一”机制,兴国县坚持以蔬菜、油茶、烟叶、灰鹅、肉牛等优势产业为主导,加大力度支持带贫能力强的龙业企业、合作社、产业大户等,鼓励引导贫困户与经营主体建立工资性、生产性、资产性等多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稳定合理的收益分配体系。

截至目前,兴国县已累计投入产业扶贫资金1.4亿多元,建设产业扶贫基地428个,链接贫困户11300户。在“造血扶贫”向“持续脱贫”的背后,兴国县12.5万人脱贫摘帽,147个行政村退出贫困村行列,综合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5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