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在朝堂上打“嘴仗”,皇帝“你行你上”,反害了卿卿性命

一、事情经过

众所周知,在汉武帝之前,大汉对匈奴的政策基本是和亲政策。而到了汉武帝时期,一改前朝政策,以军事手段代替带有屈辱性质的和亲政策来彻底解决北方匈奴的威胁。

此人在朝堂上打“嘴仗”,皇帝“你行你上”,反害了卿卿性命

元狩四年,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十万大军,兵分东西两路向漠北进军。此役共消灭匈奴兵众八九万,匈奴因此损失了将近三分之二的有生力量,从此后,匈奴在漠南的优势荡然无存,匈奴单于逃到漠北,使得“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匈奴也为此悲歌“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失我嫁妇无颜色。”至此,匈奴十几年内再无南下之力。不得已,伊稚斜单于向汉武帝作出“和亲”一招以作缓兵之计。匈奴主动和亲,这在汉匈关系史上大概是第一次,汉武帝让匈奴人低下了那不可一世的头颅,结束了汉朝主动以公主与匈奴单于和亲的屈辱历史,汉人以自信的姿态屹立东方,至此华夏族改名为汉族!

此人在朝堂上打“嘴仗”,皇帝“你行你上”,反害了卿卿性命

(影视形象)

此时的汉朝已经掌握了战场乃至汉匈关系的主动权,并不把匈奴放在眼里了。在这个时候讨论如何应对匈奴时,再提和亲自然会受到汉武帝的排斥。

但汉朝时候的君权与相权是分离,皇帝对于此事也不能直接拍板,象征性的群臣讨论还是要进行的,于是汉武帝便将此事在朝廷之上拿出来让大伙议议看。

虽然朝堂上主张以武力迫使匈奴臣服的观点占了上风,但是还有不少人主张和亲,一时争论不休。最后主和的丞相长史任敞上奏道:“匈奴刚刚被击败,处境困难,应该使它成为我朝属国,到边界请求朝拜。”汉武帝于是顺水推舟派任敞前去出使匈奴,让他去试图说服匈奴单于臣服大汉王朝。不料匈奴单于听了任敞的诏安游说,那个不爽啊,直接就把任敞扣留住,不让他回国。这无疑是在向汉朝示威,是赤裸裸的挑衅。


此人在朝堂上打“嘴仗”,皇帝“你行你上”,反害了卿卿性命

(影视形象)

在这种情况下,汉武帝又一次召开了御前会议,商讨对策。主战派的首领张汤表示必须以战止辱。此时的张汤虽然是御史大夫,但是他善于揣摩汉武帝的意图,深得汉武帝的信任。他的这个观点也说到汉武帝心坎里去了,得到了汉武帝的认同。可是还有这么一个人一直公开和领导层唱反调,支持和亲,他就是博士狄山。

这里的博士不是我们现代的博士。古代的博士是一种官名,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负责经学传授。所以他们经常以道德制高点自居,对人侃侃而谈。

博士狄山态度鲜明,力主和亲有利的观点,使汉武帝和在场的三公九卿很意外、很尴尬。但作为国家意识形态方面的专家,他们的意见有时对皇帝决策有一定的影响力,因而使他们在朝廷事务上拥有相当的话语权。于是汉武帝只好硬着头皮听他把话说完。

此人在朝堂上打“嘴仗”,皇帝“你行你上”,反害了卿卿性命

(影视形象)

“兵,凶器,未易数动。高帝欲伐匈奴,大困平城,乃遂结和亲。孝惠、高后时,天下安乐,及文帝欲事匈奴,北边萧然苦兵。孝景时,吴、楚七国反,景帝往来东宫间,天下寒心数月。吴、楚已破,竟景帝不言兵,天下富实。今自陛下兴兵击匈奴,中国以空虚,边大困贫。由是观之,不如和亲。”

简单点说就是:武器是凶器,不应该多次动用。然后引经据典,从汉高祖说到到汉武帝,放弃武力,天下安乐,国家富裕;发兵攻击匈奴,会使得我们国家空虚,百姓极度贫穷困乏。矛头直指汉武帝。

汉武帝听了他的长篇大论,如坐针毡,恼羞成怒,但又不便于直接发作,于是转问御史大夫张汤。作为汉武帝此时的第一宠臣,国家实权的二把手,张汤心领会神:汉武帝想借自己出面弹压和惩戒自己的下属。

此人在朝堂上打“嘴仗”,皇帝“你行你上”,反害了卿卿性命

(影视形象)

所以张汤直接就开怼说“他是个愚蠢的儒生,没有见识。” 狄山也不是吃素的,直接回怼:“我只是愚忠,但是你张汤更坏,是欺诈的忠诚。当年张汤审理淮南、江都王谋反的案子,严苛地舞文弄法诬陷诸侯,离间宗室的骨肉之亲,使得诸侯人人自危。所以张汤是诈忠。”

这番言论无疑是在揭汉武帝的伤疤,因为张汤的所作所为都是唯皇上马首是瞻的,他的一举一动,代表的是皇上,执行的是皇上的意图,盖棺定论也是由皇上定夺的。但凡手足相残的事,统治者都是避而不谈,众人也是唯恐躲避不及。这哥们倒好,直接上去就撕开,还是在朝堂之上,这让汉武帝颜面扫地,使汉武帝无地自容啊。汉武帝再也按捺不住了,于是决定亲自出手了。

此人在朝堂上打“嘴仗”,皇帝“你行你上”,反害了卿卿性命

(影视作品)

汉武帝愤怒的对狄山说:“先生如此智慧,我若派先生去担任一郡的太守,你能否不让胡虏入寇?”狄山自知之明地回答:“不能。”皇上又问:“做一个县令能否守住城池?”狄山答道:“不能。”皇上接着又问:“去守一个防御据点呢?”狄山此时大概明白了,再如此不尽地辩解下去,自己就有被交给狱吏惩处的可能,只能硬着头皮回答:“能。”

好,等的就是你这句话。于是汉武帝马上就派狄山到边境负责一个据点。没想到,一个多月之后,匈奴进犯,砍下狄山的头后离去。从此以后,群臣震慑,再也没有人敢谈和亲了。

此人在朝堂上打“嘴仗”,皇帝“你行你上”,反害了卿卿性命

二、事情解析

本来是一场简单的朝议,为什么狄山会引来杀身之祸呢。我们先看看此时的汉武帝。

1、汉武帝初期被窦太后钳制,处处掣肘。窦太后一死,汉武帝立马爆发,通过各种手段剪除窦太后势力,排斥异己,并培植自己的亲信,同时压制诸侯。可以说汉武帝是在政治旋涡中激烈绞杀冲出重围的,一旦消除了潜在对手,权力高度集中在自己手中,之前的压抑就容易爆发,为所欲为,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2、汉武帝依仗“文景之治”打下的雄厚国力,举全国之力对匈奴用兵,扭转了汉匈关系中的被动局面,历时百年的匈奴之患已基本消除。使得汉武帝过度迷信武力,妄想一统天下,使蛮夷皆臣服在大汉天子脚下。

3、对匈奴的用兵所取得的巨大成绩也使得汉武帝自信心爆棚而丧失自我。 立明堂,封泰山,禅梁甫,祠后土,寻神仙,求长生,妄想建不世之伟业,留万古之威名。

于是,此时的汉武帝开始变得忘乎所以,听不进逆耳忠言。

所以狄山之死是必然的。

此人在朝堂上打“嘴仗”,皇帝“你行你上”,反害了卿卿性命

(影视形象)

三、总结

本来狄山的建议确实是为大汉着想,大汉经过这么些年的用兵,国库确实已经空虚,无力再对匈奴大规模用兵。但他有三点没看清:

一是此时的汉武帝已经是刚愎自用、独断专行的皇帝,给博士狄山带来杀身之祸的,并不是他支持和亲,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对汉武帝提出反对意见,揭了汉武帝的伤疤。

二是匈奴所提的和亲之策只是他们的缓兵之计,一旦让匈奴缓过气来,他们会卷土重来,进犯中原。从后来他们扣押任敞就可以看出来了,而狄山的头颅便是最好的证明了。

三是没看清自己的位置。作为属下,有意见可以拿出来,而最终拿决定的是领导。所以但不管是对是错,既然领导层已经做出决定的事,无法更改,当属下只有尽力去执行就好,你所考虑的就是怎样利益最大化。

所以狄山之死,汉武帝也没冤枉他。狄山过于迂腐,属于腐儒,治国不能,守边亦不能,只能空谈议论,误国误民。面对残暴的匈奴,和亲带不来和平,和平也不是靠行贿换来的,而是建立在强大军事实力上的,历史已经反复证明了这点。

此人在朝堂上打“嘴仗”,皇帝“你行你上”,反害了卿卿性命

(影视形象)

但汉武帝在关键时刻也不做深刻反省,反而执迷不悟,一意孤行,这也为他后来的人生悲剧埋下了伏笔,为大汉天朝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