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的世界和今日的世界(一)

1921年,马蒂亚斯·埃茨贝格尔在德国一个温泉度假胜地被极右翼恐怖分子谋杀。3年前的1918年11月11日清晨,在贡比涅的森林里,他代表德国政府与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福煦元帅一同签署了停战协议。

百年前的世界和今日的世界(一)

当时的德意志别无选择:1918年11月9日,那位装腔作势、志大才疏的威廉二世在闯下弥天大祸之后被迫退位(他偷越国境逃到了荷兰,在那里安然生活到1941年去世,并未被作为“战犯”追究),整个国家陷入一片混乱。

谈判桌上的埃茨贝格尔只能签署那份令德国丧权辱国的停战协议,无论是当时担任德国首相的自由派的巴登亲王马克斯(Prinz Maximilian von Baden),还是实际执掌军权的右翼独裁者保罗·冯·兴登堡(Paul von Hindenburg)元帅,都发了电报催促他签字。数天前爆发的基尔水兵起义和全国性总罢工,以及巴伐利亚等地的共产主义骚乱,让这些精英人士担心,一场类似于1917年发生在俄国那样的布尔什维克革命一触即发。

然而,自从埃茨贝格尔签字的那一刻起,他便注定成为了德意志的“罪人”。魏玛共和国就是在这样风雨飘摇的局势中诞生的,但历史已经证明,20世纪上半叶同样容不下这个新生的民主政体。

1919年在巴黎和会上通过的《凡尔赛和约》中,建立国际联盟是最重要的内容,它是当时的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率先大力倡议的。但国联成立以后的20年里几乎从未真正发挥过它的倡导者所期望的作用,主要原因恰恰在于威尔逊的祖国拒绝加入。

为了说服国会批准《凡尔赛和约》,让美国加入国联,威尔逊曾警告说,如果美国不加入国联,那么它就将重新加入战场。他的警告一语成谶:在不到一代人的时间里,美国又回到了欧洲和亚洲的战场。尽管美国参议院当年否决《凡尔赛和约》的理由正在于它认为美国管好自己的事就够了,不应该参与到复杂的国际事务中去。

因此可以说,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就不会有后来更具毁灭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或者更准确地说,对一战战后秩序的短视和错误的安排,直接将世界引向了通往更大战争的道路。

一战是一个历史转折点,之前与之后,人类仿佛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里;一战还是一个历史分叉的起点,自那以后,人类渐渐被分成了两半,生活在尖锐对立的政治、经济、文化体系内,这种对立到冷战时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不过,历史从来就不是这么直线型的。在1919年《凡尔赛和约》签署到1939年二战爆发之间的20年里,还有一些重要因素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使这20年成为人类现代史的转折点和分叉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