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於商丘的成語典故(88)

心存芥蒂

“心存芥蒂”中的“芥蒂”本指細小的梗塞物,後來用以比喻心裡的不滿或不快。這一成語指心裡對人對事有怨恨或不愉快的情緒。

典故出自西漢文學家司馬相如的《子虛賦》。此賦作於司馬相如遊梁之時。據《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記載,司馬相如“以貲為郎,事孝景帝,為武騎常侍,非其好也。會景帝不好辭賦,是時梁孝王來朝,從遊說之士齊人鄒陽、淮陰枚乘、吳(吳縣)莊忌夫子之徒,相如見而說之。因病免,客遊梁。梁孝王令與諸生同舍,相如得與諸生遊士居數歲,乃作《子虛之賦》”,通過虛構的子虛、烏有二人的對話,表現出兩種不同的使命意識。

《子虛賦》說:“楚使子虛於齊,王悉發車騎,與使者出畋。畋罷,子虛過奼(chà)烏有先生,亡是公存焉。坐定,烏有先生問曰:‘今日畋樂乎?’子虛曰:‘樂。’‘獲多乎?’曰:‘少。’‘然則何樂?’對曰:‘僕樂齊王之慾誇僕以車騎之眾,而僕對以雲夢之事也。’曰:‘可得聞乎?’子虛曰:‘可’……齊殆不如。於是齊王無以應僕也。’”

“烏有先生曰:‘是何言之過也!足下不遠千里,來貺(kuàng)齊國,王悉發境內之士,而備車騎之眾,與使者出畋,乃欲勠力致獲,以娛左右,何名為誇哉!問楚地之有無者,願聞大國之風烈,先生之餘論也。今足下不稱楚王之德厚,而盛推雲夢以為高,奢言淫樂而顯侈靡,竊為足下不取也。必若所言,固非楚國之美也。無而言之,是害足下之信也。章君惡、傷私義,二者無一可,而先生行之,必且輕於齊而累於楚矣。且齊東陼鉅海,南有琅邪;觀乎成山,射乎之罘(fú,山名);浮勃澥,遊孟諸;邪與肅慎為鄰,右以湯谷為界。秋田乎青丘,彷徨乎海外。吞若雲夢者八九於其胸中曾不蒂芥。若乃俶儻瑰偉,異方殊類,珍怪鳥獸,萬端鱗崪充牣其中,不可勝記。禹不能名,卨(xiè)不能計。然在諸侯之位,不敢言遊戲之樂,苑囿之大;先生又見客,是以王辭不復,何為無以應哉!’”

這兩段話說的是,楚王派子虛出使齊國,齊王調遣境內所有的士卒,準備了眾多的車馬,與使者一同出外打獵。打獵完畢,子虛前去拜訪烏有先生,並向他誇耀此事,恰巧無是公也在場。大家落座後,烏有先生向子虛問道:“今天打獵快樂嗎?”子虛說:“快樂。”烏有問:“獵物很多吧?”子虛回答道:“不,很少。”烏有問:“既然如此,那麼樂從何來?”子虛回答說:“我高興的是,齊王本想向我誇耀他的車馬眾多,而我卻用楚王在雲夢澤打獵的盛況來回答他。”而且說“‘我以為齊國恐怕不如楚國吧。’於是,齊王默默無言,無話回答我”。

烏有先生說:“這話為什麼說得如此過分呢?您不遠千里前來賜惠齊國,齊王調遣境內的全部士卒,準備了眾多的車馬,同您外出打獵,是想同心協力獵獲禽獸,使您感到快樂,怎能稱作誇耀呢!詢問楚國有無遊獵的平原廣澤,是希望聽聽楚國的政治教化與光輝的功業,以及先生的美言高論。現在先生不稱頌楚王豐厚的德政,卻暢談雲夢澤以為高論,大談婬遊縱樂之事,而且炫耀奢侈靡費,我私下以為您不應當這樣。如果真像您所說的那樣,那本來算不上是楚國的美好之事。楚國若是有這些事,您把它說出來,這就是張揚國君的醜惡;如果楚國沒有這些事,您卻說有,這就有損於您的聲譽。張揚國君的醜惡,損害自己的信譽,這兩件事沒有一樣是可做的,而您卻做了。這必將被齊國所輕視,而楚國的聲譽也會受到牽累。況且,齊國東臨大海,南有琅琊山,在成山觀賞美景,在之罘山狩獵,在渤海泛舟,在孟諸澤中游獵。東北與肅慎為鄰,左邊以湯谷為界;秋天在青丘打獵,自由漫步在海外。像雲夢這樣的大澤,縱然吞下八九個,胸中也絲毫沒有梗塞之感。至於那超凡卓異之物,各地特產,珍奇怪異的鳥獸,萬物聚集,好像魚鱗薈萃,充滿其中,不可勝記,就是大禹也辨不清它們的名字,契也不能計算它們的數目。但是,齊王處在諸侯的地位,不敢陳說遊獵和嬉戲的歡樂、苑囿的廣大。先生又是被以貴賓之禮接待的客人,所以齊王沒有回答您任何言辭,怎能說他無言以對呢!”

《子虛賦》是司馬相如的不朽之作,因其中的“吞若雲夢者八九於其胸中曾不蒂芥”,後來便演化出了“心存芥蒂”這一成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