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一场包办婚姻现场:男的一脸无所谓,女的面无表情

1947年一场包办婚姻现场:男的一脸无所谓,女的面无表情


1947年一场包办婚姻现场:男的一脸无所谓,女的面无表情


【燃放鞭炮】这是一组反映1947年一场包办婚姻婚礼现场的老照片。照片中的男女都没有成年,两人完全都是在父母安排下结婚了。可以看出当时结婚程序并不复杂,也许这并不是一段幸福的婚礼,因此两人全程脸上没有任何笑容,男的甚至看起来毫不在乎自己的新娘,一脸无所谓。反观女的,面无表情,看起来娇小羞涩。

1947年一场包办婚姻现场:男的一脸无所谓,女的面无表情


【拍摄结婚照】这组老照片的婚礼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即《仪礼》、《礼记》等典制中规定的“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其中前五礼都是针对订婚仪式,最后的“亲迎”礼才是迎娶新人的具体仪式,就是本组照片反映了婚礼现场。

1947年一场包办婚姻现场:男的一脸无所谓,女的面无表情


【结婚照】民国时期对有知识的青年来说,有时婚礼是一件非常尴尬的事情,“老家已娶妻(包办),妻子大字不识;后来遇到红颜知己,有名有实,可囿于家庭压力,两头都能不能分手。”比如鲁迅就是这样,在母亲的包办下娶了朱安,结果朱安独守空房一生。

【去喜宴现场】史书记载,我国的婚姻制度基本上形成西周,当时的婚姻制度受礼的影响,集中体现了宗法礼教对家庭的影响,维护了男尊女卑的等级观念。西周时期婚姻家庭制度已经较为完备,而在西周时期形成的婚姻基本原则对之后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各朝代的婚姻制度都有深刻的影响。

【征婚现场】与现今一样,民国时期也有证婚人,一般请双方都比较信赖、尊敬或德高望重的人来担任。证婚人又称主婚人,早在唐朝时就已经出现。《唐律疏议·户婚·义绝离之》就介绍道,“下条嫁娶违律,祖父母、父母主婚者,独坐主婚。”清朝时有更为详细的描述,“男、女结婚嫁娶,必有主张其事者,谓之主婚,即:祖父为孙,父母为子,伯叔为侄,兄姐为弟妹,外祖父为外甥主张其事,为其主婚。”

1947年一场包办婚姻现场:男的一脸无所谓,女的面无表情


【两人有伴郎和伴娘】无论是影视剧,还是真实历史,古代权贵阶层都是“三妻四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古代至民国实行一夫多妻制,古代也是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只不过对纳妾没有做规定。准确来说,当时是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

【夫妻对拜】中式婚姻的魅力在于它严格遵从一系列的程序,“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父母),夫妻对拜,送入洞房”,这句话众所周知。夫妻对拜是最为神圣的时刻,它表明一对新人正式迈入婚姻的殿堂。准确来说,拜堂本就是中国传统婚姻中的必要仪式,只有拜堂成亲才算明媒正式成为夫妻

【新娘给来宾倒酒】“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民国时期依旧如此,父母给孩子包办婚姻层出不穷。当时越是有权势的人,越是看重子女的婚姻,他们把子女婚姻作为提高自己身份、权势的重要方式,也就是大家熟悉的政治婚姻。

1947年一场包办婚姻现场:男的一脸无所谓,女的面无表情


【新娘给来宾倒酒】《周礼》规定,男不亲求,女不亲许,一般是男方主动请媒人提亲。孟子曰: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空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也就是说,如果一段婚姻没有父母包办,是不被社会所承认的。

1947年一场包办婚姻现场:男的一脸无所谓,女的面无表情


【吃饭】古代至民国年轻人结婚的年龄普遍很小,绝大多数都没有成年,男的16岁左右,女的14岁左右。古人认为,“男子十六精通,女子十四而化,是则可以生人矣。而礼,男子三十而有室,女子二十而有夫也,岂不晚哉?夫礼言其极,不是过也。男子二十而冠,有为人父之端,女子十五而嫁,有适人之道。于此而往,则自婚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